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董指导

这几年家电企业的心气神还是很不错的,隔三差五还扮演个“门口野蛮人”的角色。

比如海信集团,在已经有了海信视像、海信电器、乾照光电三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又对一家上市公司“科林电气”发起了“股权抢夺战”。

激烈争夺

科林电气是石家庄的一家民营企业,股东是多位自然人。猜测几个自然人估计内部发生了意见不合,于是,股权的故事就来了。

科林电气副董事长、董事兼总裁,两个人在3月15日和青岛海信网络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一共比例为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19%。

由于这两位是董监高,股票不能一口气卖完,所以他们就又把剩余的股权,占总股本9.75%,表决权委托给海信了。

再加上,海信之前在二级市场买了公司4.97%的比例(没有超过5%,动作也够悄悄的),以及还有其他几个小股东的协议转让,于是,海信实际持有股权比例为10.07%,表决权为19.64%。

这时候,海信对科林电气持有的表决权,已经高于原大股东张成锁手里的11.07%了。实际控制人存在发生变化的可能。而且,海信表示,还要继续买不低于总股本6%,看样子,势在必得。

而且,在3月22日,海信确实又出手了,二级市场买了81万股,从而使得自己的表决权到了20%。这个交易,估计就是想凑个整。也方便了处女座的读者。

但原大股东、创始人之一的张成锁,也开始了反击。

3月25日,科林电气发布公告称,石家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家庄国投”)在2023年9月1日-26日期间,已经买了公司4.95%比例,随后又慢慢买了0.05%,达到了5%。

4月2日,公告称,张成锁,拉来了两个副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四个人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从而使表决权达到了17.31%。

这时候,海信也通过继续买入股票,3月29日一天就买了1.93%,公司股权也如约涨停。此时,海信持有的表决权到了21.93%。

双方差距为4.6%。这时候,石家庄国投的股份就非常重要了。而且也确实出手了,在3月27日-4月1日期间增持了1%,从而达到了6%。

展望来看,这次股权争夺还是有较大变数:

首先,原实控人还在反击。目前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而且还表态说,在没有看到海信提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规划之前,不放弃控制权。但也留了口子,一是方案对自己如果有利,也能认。二是好像也没看到增持,不愿意花钱买股权肯定是不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要看石家庄国投的表态。目前持有6%的比例,以及还有潜在的持续买入能力,对双方股权的差异,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海信最终拿到了控制权,那么上市公司估计归属地会变更为青岛。

在当前国企要做大市值、地方政府也有上市公司方面的考核之下,让石家庄丢掉一个上市公司,估计也不容易。

所以,石家庄国投和海信之间的较量,不会那么快结束。

纷纷展业

这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家电企业pk国资了。在2018年,格力电器和上海电气就在海立股份的股权上,来了一次大PK。

格力电器当时也买到了超过10%的股权,但随着上海电气在A股、B股的购买反击,以及在2021年上海电气完成了对海立股份的定增发行后,双方的差距已经比较显著了。上海电气维持住了实控人的地位,格力电器也开始逐渐减仓。

海信收购科林,格力收购海立,都还是来势汹汹、互攻不断,相比之下,美的收购国资委旗下的科陆电子就平滑多了,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科陆电子是民营企业,但经营出现了压力。2018年“纾困”那一波,实控人就陆续把股权转让给了深圳国资,从民营企业变为了国有企业。

2022年,深圳国资和美的集团达成协议,进行了股权转让,转让价格基本和当年买入价格6.4元左右大体相当。2023年5月,美的包揽了科陆电子的定向发行(价格为3.3元),最终获得了公司总股本的22.8%,成为实控人。

不管是门口野蛮人,还是白衣骑士,这三次收购,从财务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精妙之处。甚至有点像有钱任性。

比如,海立股份,2018、2019年扣非后净利润在2.5亿左右,但2021年就只有0.2亿、2022年扣非净利润就为负了。

科陆电子,2018年、2019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亏损30亿,随后4年扣非净利润依然为负,少则亏3亿,多则亏6亿。

美的面对的改造压力并不小。科林电气过去几年的扣非净利润,也基本都在0.9亿左右,并不是什么香饽饽。

所以,这些收购,也只能从协同效应来看了。

格力电器买海立股份,是因为后者是空调压缩机的龙头公司(比银隆要货真价实多了),可以和自身业务形成协同。

美的收购科陆电子,也是发挥后者储能方面的能力,和自身的新能源、零碳工厂业务结合。

海信买科林电气,是因为后者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方面业务还不错,也可以和海信能源形成互补。

再结合TCL之前收购中环,进军光伏硅片(只是运气不好,没多久就赶上了光伏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创维大力开拓分布式光伏业务等动作来看,家电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突围,还是可圈可点的。

虽然用传统眼光来看,家电企业似乎很惨,一方面,业务被地产牵连;另一方面,制造业被东南亚抢的话题没断过。同时,大宗的波动也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是,在竞争格局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家电企业还是积累了丰厚的盈利。

开拓新能源业务,也许会成为这些公司的第二曲线。然后,发现,新能源,怎么会,这么这么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