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后,皇位的继承遵循着两种主要情形。首先,当皇帝拥有子嗣时,皇位继承将优先考虑嫡长子,确保皇位沿直系血脉传承。其次,若皇帝无子嗣可承皇位,则皇位将由皇帝的兄弟继承,且必须是嫡母所生的皇子,这样的继承方式属于藩王继承大统。通常情况下,藩王继承皇位的机会并不多见。然而,明朝的历史中却出现了五位皇帝,他们都是以藩王的身份成功登基,你知道他们都是谁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朱棣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获封燕王,肩负起守护一方安宁的重任。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前往北平就藩,开始了他的藩王生涯。然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随着朱元璋的离世,明惠宗朱允炆继位,他暗中与朝臣谋划,意图削弱并铲除诸王势力,朱棣的王位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棣毅然决然地举兵反抗,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捍卫自己的利益。

历经四年的激战,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终于攻破南京,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国家在他的治理下日渐强盛。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归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的一生被赞誉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长眠于长陵之中。

到了嘉靖时期,朱棣的庙号被改为“成祖”,谥号也调整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以彰显他的卓越贡献。朱棣去世后,皇位传给了太子朱高炽。

二、朱祁钰

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钰在北京诞生,成为明朝皇室的一员。随后,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他被封为郕王,肩负着一定的宗室责任。然而,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震惊了朝野。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不幸被蒙古瓦剌部骑兵俘虏,国家顿时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紧要关头,朱祁钰临危受命,肩负起监国的重任。九月初六日,他毅然登基,稳定了朝局,次年改元为景泰元年。

朱祁钰即位后,他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魄力。他任用贤能之士,励精图治,使明王朝逐渐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国家呈现出一派新气象。然而,他在对待明英宗朱祁镇的问题上却显得不够宽容,兄弟间的嫌隙逐渐加深,这也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此外,朱祁钰在更易皇储、废黜糟糠之妻等事务上的决策也引起了后人的争议与诟病。景泰八年(天顺元年)二月十九日,这位年轻的皇帝在西苑崩逝,终年三十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复位后的明英宗削去了他的帝号,更是被谥为“郕戾王”,死后都不能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只能以亲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山的静态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离世,因无子嗣继承大统,故遵循“兄终弟及”的祖制,年仅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得以承继皇位,开启了嘉靖时代。朱厚熜登基后,励精图治,致力于改革时弊、振兴朝纲。他下令退还部分被侵占的民田,并裁汰军校匠役达十余万众,这一系列举措被称为“嘉靖新政”,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支持。

然而,朱厚熜晚年逐渐迷信方士,滥用民力,致使明朝国势日渐衰落。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在乾清宫离世,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终年六十岁。他逝世后,被尊为“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遗体安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四、朱载坖

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载坖受封为裕王,自此肩负起王室的期待与重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当时的太子突然离世,按照惯例,朱载坖应该成为此时的太子。可是皇帝却一直没有再次立储,这让他能否继承大统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与此同时,其弟景王朱载圳亦对皇位虎视眈眈,令宫廷之内暗流涌动。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朱载圳的离世暂时平息了这场皇位之争。翌年十二月(1567年1月),明世宗离世,朱载坖终于得以登上皇位,改元“隆庆”,开启了他的执政时代。

朱载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他重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阁臣,共谋国事,兴利除弊,致力于国家的繁荣稳定。同时,他也重用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帅才,加强边防,确保国家的安全。

但令人惋惜的是,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572年7月5日),朱载坖因病离世,年仅三十六岁。

五、朱由检

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被封为信王,肩负起了宗室的责任与荣耀。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仅仅过了五年,明熹宗就突然离世了,而他更是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在次情况下,朱由检依照遗诏,继承了明朝的大统,并改年号为崇祯,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朱由检即位之初,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手腕。他果断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力图肃清朝廷的腐朽之气。他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厉行节俭,力求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以实现明王朝的“中兴”之梦。

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难以阻挡。尽管朱由检竭尽全力,但明朝的颓势已难以扭转。他频繁更换内阁辅臣,试图找到能够挽救危局的能臣。他先后诛戮了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起用了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希望他们能解决内忧外患,但终究未能成功。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朱由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绝望之中,他选择了自缢于煤山(今景山),以死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