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流浪地球 2》中,科学家图恒宇通过科学技术,成功塑造出一个与去世女儿一模一样的“数字生命”;在现实中,网络博主们利用 AI 技术“复活”已故明星,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与孩子共同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议题:如何理性看待 AI“复活”技术的利弊?

新闻背景

2024年1月, 台湾知名音乐人包小柏通过 AI 技术让女儿在数字世界中得以“复活”。据了解,包小柏的女儿包容在2021年因疾病不幸离世, 丧女之痛令包小柏深受打击。为了缅怀女儿,包小柏复刻出了“数字女儿”——“她”不仅可以即时回应对话,还在包小柏妻子的生日时,为她唱了一首生日歌。

——综合自澎湃新闻、上观新闻

包小柏发布 AI“复活”女儿的视频后,一些网络博主使用 AI 技术“复活”逝世的明星。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已离世的公众人物被相继“数字还原”,而在视频评论区,有人打着温情的名义,趁机做起 AI推广、收费服务。“复活”视频发布以来,高以翔家人及乔任梁父亲相继表态:不希望肖像被任意使用。

——综合自《红星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题1:你觉得 AI “复活”故去的亲人有啥好处?

用 AI 复刻一个人的好处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复刻主要是基于技术的模拟和重构,而非真正的复活或重生。

◎纪念与回忆。对于那些深爱并怀念逝去亲人的人来说,AI“复活”可以提供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重温与他们的记忆,从而缓解悲伤和思念之情。

◎文化与传承。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文化偶像,AI“复活”可以帮助我们保留和传承他们的形象和文化价值。这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历史记忆具有积极意义。

◎科研与教育。在科研和教育领域,AI“复活”技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丰富我们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话题2:你觉得 AI “复活”故去的亲人有啥弊端?

随着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复活”已故亲人或名人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然而,这种看似神奇的技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弊端呢?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

◎无法建立正确的生死观。这种服务可能加重人们对已故亲人的依赖,导致他们无法真正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长期依赖 AI“复活”的亲人形象,可能会使人们陷入一种虚幻的现实中,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技术不完善性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目前,所谓的“复活”可能只是表面的、机械的复制,无法真正还原逝者的真实面貌和情感,这种机械化的“复活”可能会让人们对已故的人产生误读。

◎引发社会属性的退化。可能会导致人们更加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关系,沉迷于虚拟的交流中,可能加剧人的社会属性的退化,使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冷漠。

话题3 :AI“复活”是合法的吗?

这样的做法真的合法吗?它是否侵犯了逝者的权益?我们又该 如何正确地运用 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

◎合法的关键在于授权。逝者虽然不直接享有民事权利,但其姓名、肖像、隐私等仍受法律保护视频制作者在未经逝者近亲属允许的情况下,使用AI技术模拟逝者可能承担法律责任。需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拥有一定知名度的群体,近亲属在授权时应确定授权范围、使用方式、使用期限等内容,约定公正合理的违约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综合自《中国青年报》

◎遭遇侵权怎么办?如果只是一般的视频侵权行为,可先联系发布视频的相关平台或个人,要求其删除该视频;如该平台或个人仍继续侵权,可向侵权行为所在地和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诉讼。

——综合自重庆青年网

◎“数字人”违法,谁来担责?通过视频等形式使得被“复活”的死者表述违背死者意愿的语句甚至是谣言等,造成侮辱、诽谤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等结果,构成侵权的,使用者应承担侵权法律责任。

——综合自《新京报》

新闻思辨:你支持 AI“复活”亲人吗?

当 AI“复活”亲人或名人从虚幻走向现实,社会上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他们有的认为“复活”是慰藉,有的却认为这是在伤口上撒盐。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件事?

支持观点1:用审慎的态度“复活”先贤智慧

在审慎的态度下,“复活”先贤智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比如“再现”爱因斯坦的伟大智慧,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解读他的思想和理论,发掘其潜在的科学价值,为解决当前的科学难题和社会挑战提供新的视角。但在推进这类项目时,我们需要权衡其利弊,尊重逝者和公众的感受,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避免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影响。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教师袁泉

支持观点2:用好 AI“复活”技术 让文化焕发新生

已故的人“活”起来,不仅可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也可以溯源历史,还原真相。如果能复原秦始皇、苏轼、张居正,势必会吸引更多人去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那些尘封的历史不再仅存于我们的刻板印象里,而是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眼前,这比单纯的图片和文字拥有更深的文化吸引力和渗透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优秀灿烂的中华文化,也助力我们“讲好中国故事”。

——重庆复旦中学2023级9班学生 指导老师:许豪

反对观点1:AI“复活”不过是“心理代偿” 人要直面生死的自然规律

死亡,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也是每个人生命里的一门必修课。AI 的“复活”让我们避开了走出阴影接受现实的过程,模糊了生与死的边界,打乱了正常的自然发展规律,不利于建设正常的社会秩序。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高 2022级3班 郭馨阳

反对观点2:技术再生的影像不是“复活”,是创作

被 AI“复活”的“人”只能算是一种工具,一种基于文字、图片和视频之上的全息投影,不能被称为“人”。他没有思考,没有情感,没有鲜明的个人差异,他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取舍再造的影像,而不是真正的“他”。

——重庆复旦中学2023级9班学生 指导老师:许豪

反对观点3:技术的“无限” 让陪伴失去意义

AI“复活”的人,相对拥有了“无限”的时间,只要数据在,他就在。当我们一天天变老,而被 AI 技术复活的亲人还停留在原地“容颜永驻”。这就让所谓的“陪伴”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人需要的是共时的陪伴,是相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是在相知相守中从青丝到白发的平淡和浪漫。

——重庆复旦中学2023级9班学生 指导老师:许豪

家教启示:教会孩子珍惜当下 关爱家人

尽管AI技术能够创造出逼真的“数字人”,却无法替代真实的人。真正的快乐与无憾,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悟与珍惜。我们应教会孩子珍视每一个当下的瞬间,用心关爱身边的家人,让爱与温暖成为他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日常互动传递价值观

组织定期的家庭聚会或活动,例如享受一起游戏的时光。引导孩子关注并感恩亲人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如准备饭菜、接送上下学等。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来增进彼此的感情。

◎引导孩子关注当下

教导孩子关注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过分担心未来或沉溺于过去。

◎鼓励孩子表达感情

鼓励孩子用言语或行动表达他们对亲人的爱和感激之情,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张卡片。

编辑:高原

本文选自《时代信报·新家长》1454~1455期新闻读报课《 用 AI“复活”已故的人 有什么利弊? 》

声 明 : 根 据 著 作 权 法 相 关 规 定 , 转 载 或 引 用 本 公 众 号 原 创 稿 件 请 标 明 完 整 来 源 : 时 代 信 报 · 新 家 长 。

本 公 众 号 转 载 之 文 图 及 音 像 稿 件 , 如 涉 及 版 权 等 问 题 , 请 作 者 与 新 家 长 报 联 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