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古国,中国悠久的历史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感到震撼。

与我国相比,美国的历史只有两百多年,文化底蕴不如我国深厚。

而在美国历史课本中,也记录了中国历史,其中有6个中国历史人物被单独介绍,这6个人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家思想,整理了“四书五经”中的《诗》《书》,还删减了《春秋》。

后来《诗》《书》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必学资料,《春秋》则成了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

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从众多思想中脱颖而出,被视为社会正统思想。

儒家讲究内圣与外王两种标准。

内圣即为内心超凡,如王阳明七日格竹,便是希望参悟天道,让自己进入圣人的境界;

外王更容易理解,即王者之政,意思是让帝王有兼济天下的觉悟,能安抚民心,改善民生。

作为西方“旁观者”,美国人对孔子也极为推崇。

他们在介绍孔子时,既注重了对孔子人生经历的描述,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评判。

很有意思的是,孔子曾任鲁国的“司寇”,美国人将这个官职称呼为“司法部长”。

这种翻译上的区别虽然不是很精准,但是也有利于美国人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美国课本中对孔子的介绍也有所不同,美国小学教材主要介绍孔子的个人经历,对儒家的深层次剖析占比很少

到了大学时期,教科书则以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为主。

他们站在哲学的角度看待儒学,在一部分资料汇总中,还将其看作宗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宗教角度来看,儒家与基督教之间的比较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不过儒家学说虽然是非常深刻的指导思想,但我国并没有将其看作宗教思想。

所以这种比较虽然无可厚非,却只具有学术价值,并没有现实作用。

孔子是我国历史人物,国内教科书大多介绍他对国内的影响,美国则另辟蹊径,喜欢将他与同时代的他国人物进行比较。

美国课本会把孔子与亚里士多德进行对比,关于对儒学的分析内容中,也常掺杂着古希腊文明的介绍。

可见美国人对孔子的印象,是与古希腊文明同等层次的。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享有很高声誉。

关于秦始皇的介绍,中美之间也存在不同之处。

嬴政是庄襄王的儿子,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与曲折,小时候在赵国颠沛流离,过着清苦的生活。

13岁年少执政,成为秦王,被吕不韦所挟,苦熬了8年才还政于王。

21岁的秦始皇站在秦咸阳城中,目之所及都是深宫高墙,不过有质之物挡不住他的凌云壮志,六国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

他先灭弱小的韩国,又通过远交近攻的方式吞掉赵国,赵国一亡,秦国东出计划变得更加顺利。

经过十几年征战,最终兼并六国,取得了天下。

可能很多人认为秦灭六国,统一的天下就是全国,事实上六国版图虽大,但并不是秦朝最终的版图。

美国人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情,定义为“统一北方”,因为当时南方仍为百越之地,尚未征服。

这部分土地在平定六国后陆续划为秦朝疆域,与六国领土一并组成了秦朝广阔的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让国内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更加畅通。

正是这些措施,让后世王朝有了模仿的模板,避免了华夏大地如欧洲一般小国密集,战争持续不断。

在介绍秦始皇时,西方教材不可避免的将他与其他英雄人物做对比。

即使是在欧洲极为推崇的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面前,秦始皇都拥有明显的优势。

西方人甚至认为秦始皇远超常人的格局和卓越的军事素质,似乎与神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在西方辩证的眼光中,秦始皇是不折不扣的千古一帝,更多时候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人。

汉武帝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极为强盛的朝代,分别是西汉和唐朝,其中西汉最有名的皇帝汉武帝,出现在了美国教科书中。

美国人认为,汉武帝非常好战,是一位喜欢享受“征服”乐趣的皇帝。

从汉武帝的一生看,也确实如此。

自西汉成立以来,始终遭受着其他民族的骚扰,西北方的匈奴每逢秋天必南下,掠夺食物果腹。

昔日汉高祖刘邦败在单于冒顿手中,西汉天子便施行休养生息政策。

到了汉武帝这代,已经是粮草充足、兵马强盛,或许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给了汉武帝扩张的底气。

汉武帝先攻打闽越,得胜后开始策划西拒匈奴。

当时由于北方草原寒气袭人,草木长势愈发萧索,匈奴的生存环境也更加恶劣。

由此,引发了匈奴对粮食的渴望,更助长了他们的掠夺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月氏共同抵抗匈奴。

不过张骞还没回国,汉武帝就已经发兵北上,依靠卫青、霍去病等骁将,直杀得匈奴连连败退。

公元前127年,匈奴在上谷和渔阳烧杀掳掠。

卫青用迂回战术,带兵从云中向西推进,击败了南下的匈奴,杀敌数千,并一路将对方追到陇西,最终大胜而回。

汉武帝命人遣10万军民迁移至朔方城,以此守卫边关,防止匈奴再次袭扰中原。

不久后张骞从西域回国,汉武帝得到了西域的情报,心中大定,并继续筹划攻打匈奴之战。

公元前124年,匈奴再次南下,这次的攻击对象是朔方城,汉武帝即命卫青出兵击退匈奴。

卫青带10万大军斩杀匈奴1.9万人,右贤王被打得丢盔弃甲,带着溃兵如丧家之犬逃回草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这次他的任务有两个:

打通西域与西汉的贸易路线;收服西域各国。

同年,汉武帝再次集结军队,命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主动杀向匈奴所在的漠北地区。

数十万大军在漠北横冲直撞,击杀了9万匈奴,其中右贤王一部几乎全灭。

这场战争的规模比以往几次都大,所消耗的资金和粮草也是成倍增加,但相应的,战争获得了极大的回报,匈奴之患已不足为虑。

另外霍去病在此战中追击匈奴,直入对方圣地狼居胥,成千古佳话。

南宋诗人辛弃疾在家国飘摇之际,怀着憧憬的心情写下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千古名句,彰显霍去病的惊世一战。

汉匈之战属于两大势力之间的角逐,令西域各国战战兢兢,皆不敢插手。

眼见匈奴大势已去,西域各国纷纷倒向西汉,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汉武帝时期,西汉版图不断扩大,最西到达了中亚。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孜孜不倦的扩充领土,确实是位好战的君主。

到了晚年,汉武帝深感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在悔恨之中颁布“罪己诏”,自述战争对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唐太宗

作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虽为政变上位,但治国阶段不但励精图治、任用贤臣,还为此后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教科书没有过多研究唐太宗本人的经历,而是更注重于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事实上,唐太宗作为一代明主,在经济、军事、政治、外交方面都可以作为后世皇帝的治世模板。

经济: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纯粹的农业国。为了让农民安心种地,他调低了赋税,时刻提醒自己节俭。

由于唐朝的强大,附近国家都愿与之亲近,唐太宗趁机重启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大唐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为了提振商业,他为各地商人提供了便利的经商环境,并摒弃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思想。

在他执政期间,长安和洛阳都成长为国际性商业都市。

军事:

唐太宗时期,突厥的势力日渐壮大,屡次有进犯大唐的事例。

公元629年,李靖奉命出兵,分六路大军围剿东突厥,歼灭东突厥数万人,俘虏男女10万余人,东突厥颉利可汗被活捉。

唐太宗没有除掉颉利可汗,而是将其释放并封为将军,因此收拢了一批突厥人的归降。

由于唐朝在军事上的强势,其他国家不敢再犯,各国又佩服他对待突厥可汗的手段,都愿称他为“天可汗”。

政治:

唐太宗用人的特点是知人善任,不看重出身,只注重能力,所以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有能力的臣子。

这些臣子中,既有魏征、长孙无忌这样的文臣,也有李靖这样的一代名将。

如此,源源不断的良臣进入朝廷,为大唐的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执政期间,社会相对和平,偷盗事件很少,治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有的地方做到了夜不闭户的地步。

外交:

唐太宗不像汉武帝一样好战,他更倾向于使用怀柔政策,与邻国和平相处。

因为大唐国力强盛,其他国家都愿意来此交流。

后来玄奘西行取经时,遇到了北印度王朝的开创者,他表示听说过唐太宗,并称他有雄才大略、慈悲之心,能救苍生、平海内。

这则消息收录在《大唐西域记》中,真实情况虽不得而知,但是也侧面表现出唐太宗的口碑已经远播至国外。

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美国人将她写进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她的性别有很大关系。

封建社会一向重男轻女,有些朝代甚至不让女子学习,如此导致了女性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武则天能一步步走到唐朝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可见其魄力和手段,绝对不比任何男子差。

古人提到知名的女性,总会用“巾帼不让须眉”或者“谁说女子不如男”来概括,美国教材中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是如此。

此外,美国人同样希望用武则天的事迹来激励国内的女性。

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古代社会,都能出现女性天子,在自由和民主的现代,女性成功的机会就更大了。

郑和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欧洲的殖民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认为哥伦布是航海第一人。

而美国教科书将郑和写进去,不但是为了给他正名,还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从规模来看,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浩浩荡荡,规模远超哥伦布。

但是他并没有在“新大陆”发展殖民,而是利用外交手段,与当地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在这方面,美国人是极为推崇的。

除此之外,郑和还通过7次航海,打通了明朝与南洋之间的贸易路线。

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为我国与南方诸国之间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结: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的历史名人绝不止6个。

而从美国教科书挑选的6人中,可以看出美国在教育方面并不偏重于人物本身,而是希望通过人物与事件,引申出相应的历史启示。

其实对我们来说,以史为镜也同样重要。

参考资料:

《美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新华网

http://m.cyol.com/content/2017-04/10/content_15912030.htm

《东西问丨刘敬辉:美国教科书如何塑造美国孩子的中国印象?》中国新闻网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3/01-09/9931174.shtml

《劳木:美国人对中国了解多少?答案令人意外》环球网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Wen

《美国教科书,怎么写中国的?》中国新闻网

https://news.bjd.com.cn/2023/01/14/10302180.shtml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