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5月,在布拉格完成了人生首马,6年后,还是在布拉格,成为了“百马跑者”中的一员。时光倏忽,来到了2024年3月的最后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柳州,突如其来的28度的高温潮湿气候环境中,我用一场久违了的“桑拿马”正式进阶“双百”,所幸沿途风光无限,柳江壮丽,揽阅江山,耳畔还时时飘扬着“刘三姐”悦耳的山歌声。

说起柳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

195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裴文中、贾兰坡两位教授带领下,在柳州发现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石器500多件、人牙化石2枚、动物骨胳化石3500多件、人类用火遗迹2处。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遗址在人类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科普课堂和旅游胜地。

柳州,这座有着强烈人文山水底色的现代工业城市,有着太多的主题关键词,在人文历史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终老于此,美丽的民间歌仙刘三姐歌声飘扬并在此成仙;在工业时代,这里是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广西1/4的工业总产值来自这里,柳钢和五菱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支柱,在旅游资源方面,这里有着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无限风光,还有香飘神州闻名天下的著名小吃——螺蛳粉。

跑在湿热的柳州马拉松的赛道上,为了压低心率,我从5公里后就放弃了既定配速,这也可以让我有时间在慢速前行中细细感受“第200场”的过程,脑海中时时穿梭着的,是过去五年间从第101场到第199场马拉松的点滴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5月捷克布拉格广场,第100场全马

过去五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的生活秩序和节奏都变得有些不一样,在我2019年5月带着百马奖牌回国之后,当然不会想到大半年之后即将发生的事,更不会想到,此后长达近三年的时间里,几乎再没有“说跑就跑的马拉松”,有的只是在一次次延期与取消之间坚持跑下去的信念。

这五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看待世界的角度,想问题的思路,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在柳马的赛道上,感慨万千,一时间,竟找不到头绪。

回顾“双百”:跑马的终极意义是成为自己

第一个“百马”用了六年,第二个“百马”用了不到五年。

说实话,我从来不是一个追求配速的跑者,我只是单纯地喜欢马拉松这项运动带给我的个人体验和感受。无伤、调节身体指标和用脚步覆盖地球上更多的地方是马拉松这个游戏于我的意义。

马拉松真是一项很神奇的运动游戏。去年一众百马跑者成立了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让我得以认识了更多民间马拉松大神,这里指的大神,有些是跑得快,有些是跑得多,这都是竞技意义上的,但还有一种大神,是超越了运动本身的那种神奇。

比如,年近八旬的夫妻一直在携手飞奔。一些曾经体重200斤以上的大胖子,现在把自己跑成了一道闪电。还有曾经被确诊癌症的跑者,现在竟然通过跑马自愈了,也有跑了两三百场马拉松的残疾人跑者,很多事,完全没办法用科学去解释,我只能称之为“马拉松神迹”。

200是一个大整数,在我跑马的人生中,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和里程碑,积少成多、滴水穿石,马拉松带给我的改变确实不少,归结为三点。

一是身体上的改变,我可以很好的掌控和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用多少跑量、什么步频来控制体重和身体的各项指标。

大概在我跑马的第三四个年头上,我在体检时就很注意身体的各项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有一些指标会变差,但在这些年成规律的跑步中,这些指标一直还算理想,这就是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

而拥有这个能力,远比跑了几百场马拉松,要更有意义得多。

二是精神上的改变。无论是曾经的抑郁、焦虑,这些年创业过程中的苦闷,可以说,马拉松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户,又在这窗内点亮了一盏灯。苦闷、孤独、难过的时候,马拉松,总能带给我源源不断的快感,那些奔跑的冲动,重启我对于生活的信念与动力。

还有,马拉松让我打通了与世界和人文沟通的一条新的通道、媒介。

这些年一直在坚持跑马与写马,尤其是在第一个百马之后的绝大部分马拉松,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尽量通过文字与图片把它记录下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了很多城市和人文地理。

过去五年,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写了大概90篇文章,超过30万字,文字的内容有游记,也有对社会的反思,对产业的思考,对历史的回顾,五花八门,有时甚至觉得写马的乐趣与收获,并不亚于跑马本身。

这些文章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得到认可,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用这些文章来推介城市文旅,对于这一点,其实内心很是欣慰,用这些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中国城市展现风采、帮助大家了解马拉松跑道背后的人文地理,同时,也能更加深度挖掘马拉松产业背后的文化价值。

在布拉格跑完第一百场马拉松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带动与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让更多人爱上马拉松。所以当“关门领跑员”成了我跑马拉松的另一个“内容”。从那至今,已经做了31场“关门领跑”工作者,在各种赛道上见到了很多为实现首马奋力的人们。令我深深震撼。

很多人不喜欢当“关门兔”,认为花6个多小时跑马,还要按照那么慢的配速跑,特别麻烦,但我不这么认为,关门兔的意义在于,你是在帮助别人实现梦想,用自己的身体带动他们,用语言激励他们,这是件很美好的事。

200场马拉松,现在回想起来,有很多“名场面”

比如疫情之前,在南极,在北极跑过的马拉松,还有疫情刚结束后,和女儿共同参加了777世界马拉松挑战赛,实现了之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从百马之后,大概是在疫情期间,加入动境体育,我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低心率跑:MAF180跑法,通过这种跑法,跑得更加舒服,跑得更持久。我于是开始体验超马的快乐。在这同时,开始尝到铁三,自行车和游泳与跑步的交叉训练,使得摄氧能力进一步提升。

得益于这些有效的训练,在100到200个全马的过程中,先后挑战了几项看上去挺疯狂的路跑种类,除了777之外,还有三天三马、九天九半马、连续解锁了北京三、四、五、六环的环路跑等等。

这些挑战的结果都是很愉快的,在每次最后冲线时也很兴奋,但仔细品味过程,没有哪个是容易的,有时实在感觉艰难和烦躁的时候,我自己悟出了一个小窍门:看脚下的路,一步一步的跑下去, 积累下来,“控制、调整、不放弃”,最后,就能完成。

我始终相信,痛苦是人生的财富,而在马拉松赛道上累计的痛苦与挣扎,都会成为未来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马拉松有一个关于年龄的数据,大众马拉松跑者中占比最大的年龄群体,就是中年人,30多岁到50多岁为主力。

“中年人的运动”,其实也体现了人生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对于很多事的理解。而这些与马拉松运动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PB,哪有那么多的冠军,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跑马拉松的路上,逐渐地理解自己,原谅自己,掌控自己,说服自己,最后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跑柳州:山河之间,龙城风貌

本次柳马赛道上,潮湿的空气仿佛黏在了皮肤上,在这样的气候下奔跑,人是一定要有耐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补给和志愿者都非常好,补给充足,年轻志愿者还把冰水浸泡的海棉主动递给大家降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好的情况是,风景确实美丽,大部分赛道都设置于柳江河沿岸,以环江滨水大道和沿江路为主,“一车、一江、一花、一粉、一城”是柳州的风貌浓缩,今年比较可惜,沿途的紫荆花还未开放,但是黄铃木还是很美的,点缀在路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市民广场出发,跑不多久,就遇到了柳州的网红戒指桥——白沙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续向前,又有风雨桥造型的凤凰岭大桥,从10公里赛段起,进入一片花海,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段赛道,这里开始的环江滨水大道景观段,道路两边开了一些紫荆花和黄花风铃。

赛程过半,就来到了风景最美的赛段,宽阔的江水让我有画中奔跑的奇妙幻觉。

赛程进入最后1/3时,途经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沿途优美的风光与清新的空气消解了一些潮气带来的疲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30km处,路过三门江大桥,两公里后进入蜿蜒的连续折返路段,34公里后,进入马拉松最后的7公里。

当跑到40公里时,到了广西科技大学的门前,望一眼热情的莘莘学子,继续坚持,跑回到市民广场,双百完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柳州马拉松同时也是警察马拉松,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警察跑者也参与到比赛中,为比赛带来了更多一层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柳州文脉:柳宗元的文化遗产

两千年来,柳州这座柳江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两次与中国的命运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汉武帝曾欲借蜀人与夜郎攻打赵氏南粤,所选路线为经潭水(柳江)下苍梧。柳州居潭水中游,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初名潭中,是控扼云贵、进击南粤的要津。

在抗日战争中,柳州是中国抗日最重要的大后方之一,接收了全国内迁工业,承担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任,承受了巨大的牺牲。

柳州,也是中国文脉的重要传承地。“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诗句,令柳州的文脉源流至今。

唐宋以来,柳州得人文眷顾。唐初开凿的相思埭将漓江与洛清江—柳江连通,自此从潇湘至柳江一苇可航。

唐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沿水路来到柳州,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四年,但也给柳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他敷扬教化,使柳州成为岭南西部文教的大宗,福泽至今,不仅留下了文庙、水井、竹、柳、柑橘、儒学、仁爱和诗篇,还发现了龙壁回澜的柳州石,这是柳州作为中华奇石之都的缘起。

最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在柳州用各种方法帮助欠债者为子女赎身;有些人家实在太穷,无力赎身,就让债主记下子女作为佣工相应的报酬,待报酬与欠债两相抵消时,将子女归还其家。

韩愈在柳宗元的墓志铭里记录了这件功德无量的创举,展现出一位文人士大夫在人生低谷中依然心系民生的可贵人格。

柳州工业:中国汽车城

在中国近现代史工业史上,柳州是不可绕过的城市。

清末洋务派官员、柳州知府杨道霖引入了广西最早的机器采伐业。

民国时期,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倾力建设广西。时任广西建设厅厅长伍廷飏更把柳州作为广西的经济文化中心来打造。

自上世纪20年代起,柳州引入民用工业,创办军事工业,规划城市交通,布局现代教育。柳州成为新桂系手中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地方样板。柳州机械厂就建于这一时期。

抗日时期,湘桂铁路与黔桂铁路在柳州交会,柳州成为西南绝无仅有的铁路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工业企业的支援下,柳州工业崛起于西南。从机械、钢铁到热电、化工,柳州一度成为西南地区工业重镇。而作为西南的交通枢纽,柳州汇聚湘桂线、焦柳线、黔桂线、衡柳线等众多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柳州的装载机销量全球第二,新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铰式装载机都来自柳州工程机械。柳州人均汽车产量为全国第一,是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最多的城市。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大型汽车工业城市,柳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也是领先全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突破200万辆。在科研创新方面,由8名院士领军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构建了全链条研发体系,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4项、参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157份、专利授权超6000件,研发成果累计应用车辆超60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柳州街头,随处可见五菱的两座微型纯电动汽车,这种整车售价非常便宜的迷你车,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代步工具。柳州人诙谐地戏称为“剁椒鱼头”。

柳州街头巷尾密布的充电桩,也非常适合这种占用面积很小的汽车充电及停车。

时至今日,从冶金、机械、重化到纺织、家电、药业,“柳州制造”几乎是全方位的。

作为中国第一座工业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正是柳州工业辉煌的写照。

柳州工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柳州的教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可算是中国最好的高职院校之一,此次柳州之行,我专门到学校去参观走访,还和同学们做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关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热烈对话。

成立于1998年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由广西冶金工业职工大学、柳州市工业职工大学等8所学校历经两次合并而来,是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两个校区共有1.6万余名学生,设有54个专业,其中还包括螺蛳粉产业学院。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办学,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18个,共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31个。其实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对于提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在大学中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一技傍身,出了校门就能有用武之地,非常值得其它高校借鉴。

柳州文旅:不让工业为环境扣分

柳州有一个豪气的别称:龙城,但是,也曾有一个非常不堪的别称:“酸雨之城” ——由于工业太过发达,柳州废气严重超标,常下酸雨。

柳州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城区及柳江、柳城两县已发现大中小矿床26处,矿产12种,多为非金属矿,已探明储量8种,其中以水泥、冶金、化工用石灰岩和白云矿分布较广。依托这些资源,柳州成为中国西部的工业重镇,但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柳州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以酸雨现象为甚。

其实,这也是中国所有工业城市面临的环保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柳州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从2004年起,柳州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大力整治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柳州终于不再下酸雨,当地政府还加大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广种花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柳州,可称得上是山水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工业城市之一。这座城市的底色不再是钢筋水泥,而是绿色与粉色交相辉映,已经多年入选中国宜居城市榜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广西的山水,中国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桂林,但柳州在山水资源禀赋上毫不逊色,这次来跑马,让我对穿城而过的柳江印象深刻,据说柳江的水质之清,已经达到了中国顶级。

柳州是真正的山水形胜之地,奇山异水风光卓绝。

柳州让人称道的另一点是,市内所有公园全部免费,这其中的龙潭公园和柳侯公园甚至是国家级公园,其风景之美,毫不输于某些国内5A级景区。

尤其是到了每年的三四月间,也就是这次柳马所在的时间区间内,是柳州一年风景最美的时段,全城花事,20多万株紫荆花烂漫迎客,将这座一直在我印象中硬邦邦的工业城市打扮的灿若云霞。

关于柳州,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螺蛳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螺蛳粉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其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汤料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种辣椒、等天然香料和味素配制而成。

螺蛳粉其实有些像北京的豆汁、湖南的臭豆腐、福建的土笋冻,它们都属于极具地方特色和独特气味的美食,喜欢的人觉得它是人间至味,不喜欢的,就会被它独特的气味“熏陶”得退避三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找正宗的螺蛳粉,无意中来到了柳州老城的“五星街”,结果这成了柳州我最喜欢的地方,特别穿越、特别接地气儿、特别有烟火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风景、美食相提并论的,还有柳州的歌声,这歌声当然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最著名的歌仙刘三姐。

在柳州流传着一首民谣:“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

相传在唐代,柳州的小山村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刘三姐,她在柳州传歌时骑鲤鱼升仙,柳州立鱼峰公园内的歌仙祠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建。

或许是受到刘三姐的影响,柳州人的唱歌氛围很浓,人群围在一起唱歌的场面很壮观。

柳江边上晚上的网红打卡地“窑埠古镇”有着众多看点。柳江瀑布群、码头古牌坊、零次栉比的美食和堪称一景的各种民族服装“街拍”美女,在夜幕降临后,格外多姿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广西第二大城市,柳州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文旅资源。

从古至今,壮族、汉族、瑶族等民族聚居于此,多民族经济与文化的融汇,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离开柳州前,我专程来到马鞍山一游。这座位于柳江南岸的龙城名山,海拔只有270米,但山形很有意思,东西峰突兀,中间凹,形似马鞍。

柳州古八景之一的“天马腾空”之马指的就是马鞍山,相传八仙之铁拐李和吕洞宾曾在马鞍之上对弈,山间留有一尺多长的仙人足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马鞍山上,有一组老照片,展示的是从清末至2010年前后的一百年间,在同一个视角下拍摄的柳州风貌,一座城市,百年沧桑变迁,很有意义。

登高鸟瞰,“柳江西北来,回环若襟带”,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跑一场马,读一座城,感受一地风土文化,在过去这些年的马拉松旅行中,带给我最大的快乐。

站在200场完成的时点上,我深深感谢马拉松这个好伙伴,在我空虚的时候让我扎实、在我恐惧的时候让我坚强。

马拉松还是一份令我反思、构思、深思的媒介,每一场马拉松之后用心写就的赛记,让我打开了一扇观察内心、观察世界、观察人文地理的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dfd

感谢十一年里陪伴我风雨兼程的朋友们;感谢教我科学训练的老师们,让我十一年无伤奔跑、百战百胜。

感觉柳州市人民政府、感谢新中体集团、感谢柳州市职业教育学院的师生、柳州银行、柳州市公安局、金融街马帮广西分舵的盛情接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感谢中探协百马跑者协会、毛线团公益跑团、动境体育、亚太超马联盟、中华赤足跑团近百位朋友专门赶来柳州的陪伴与助阵。

双百已成历史,过往不恋,我已直奔三百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进无止境》、《高成长思维》、《全球新常态》。

马拉松爱好者,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会长、“毛线团”公益跑团创始人。截至2024年3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200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2023年第七届世界马拉松WMC777完赛选手,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