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戏剧都塑造出他的许多经典形象,“说曹操,曹操到”的俗语更是大家日用而不自知的口头禅。拿笔者来说,最早对曹操产生印象,不是通过电视,而是小学语文老师的讲述。他讲了才子杨修在曹操面前卖弄才学而断送性命的故事,给笔者埋下了曹操多疑而残忍的印象。后来,在接触了更多版本的“曹操”之后,对曹操的认识也逐渐更加客观,佩服他在汉末的远见卓识和文学才华。连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都羡慕曹公“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气派。能做一本关于曹操的书,作者又是对魏晋南北朝史深有研究的韩昇老师,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老师是一位有着深厚家学积淀的历史学者,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史记》这样的煌煌巨著。在《曹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这本书里,先是向读者娓娓道来研读历史的方法与路径。然后从曹操的出生与成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个版块讲述曹操在乱世之中崛起的艰难历程,着重运用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视野,透视曹操的心理与性格,将一个18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于纸间。

本书很有特色的一点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曹操表现和心理的对比。如果只看官渡之战,就是曹操成功统一北方的逆袭史。对照赤壁之战的章节,我们可以看到当运势转变,曹操变成优势强者的时候,他是否还能保持身处劣势时的清醒?这就为认识曹操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

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除双色印刷外,我们特意在附录中请韩老师增加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曹操大事略表,二是精心导读的曹操诗文。附录的曹操诗文中,既有脍炙人口的诗歌,也有具备重要史料价值的公文和反映曹操军事思想的《孙子兵法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非常精彩的地方在于对历史人物心理层面的刻画与还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人物的情境来思考问题。比如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来描写袁绍的。过往许多讲官渡之战的书似乎很少如此浓墨重彩地关注他,以致读者对于袁绍似乎只有一点标签性的固化印象。然而袁绍作为曹操早年生涯中最重要的对手方,的确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不了解袁绍,可能就无法更好地了解曹操。曹操崛起路上许多选择都和袁绍的压迫有很大关系,乃至官渡之战也是袁绍强加过来的。袁绍给人的印象是优柔寡断,然而他是真的不聪明吗?如果没有领导和决断的能力,他又如何一步步统一河北,形成强盛的势力?

书中的分析告诉我们,袁绍并非一个愚蠢之人,也有自己的做事逻辑。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偷袭乌巢时,袁绍不大力援救乌巢而是进攻曹操大营,是想复制自己平定黑山军的成功经验。又如刘备向袁绍投诚,建议形成呼应之势时,袁绍却犹豫再三,想要考察刘备的忠心。然而时间不等人,曹操当机立断,扫平了刘备的叛乱。于是袁绍丧失了一个绝佳的战争机遇。袁绍的踌躇其实也是有道理的,或许在那种千钧一发的时刻,许多人都未必敢于冒险。恰是在此种决断能力的较量上,曹操稳占了上风。

又如赤壁战败后,曹操真的大败而归吗?从性格上来说,曹操便未必是这样的人。况且,赤壁大败的程度也有可讨论的空间。韩老师幽默地称曹操是那种摔跤了手里还要抓一把沙子的人。其实在刚刚失利的时候,曹操已经“从轻狂回归清醒”,开始进行危机管理,构筑坚强的防御,巩固既得的荆州疆土,强化长江全线的防守,为大军北撤作了部署。

所以在赤壁战败后,曹军并没有出现大溃败。甚至可以说曹操是有得有失。因为他部署得当,孙权不仅没能乘胜追击,反而损失了周瑜这样一位杰出的将才。而曹操却稳固了湖北的大部分疆域。从一个人在战败时的表现,或许更能看出他的性格与气质。正如韩老师所说,智者善败。或许智者并不意味着永远的一帆风顺,而是在逆境时更好地自我保存。

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贾雪飞编审的帮助。从选题到具体的编排,贾老师都给出许多指导性的建议。美编王铭基老师的细致、热情和对于美感的把握,每每让笔者在交流之中所得甚多。他为本书设计的封面意境雄阔,着实增色不少。复旦大学鲍俊林老师为本书绘制示意图若干,使得读者能够左图右史,品玩战争场面里的排兵布阵,在此一并致谢。

笔者在年后回沪上班的路上,经过镇江北固楼。景点保留了许多三国时的遗迹,登楼远望,水天交融,颇让人回想起三国时的英雄史事。因为责编本书的缘故,也让笔者对这些遗迹感到更为亲切。辛弃疾在北固楼写的词中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操的书已经出版了,刘备的还会远吗?有兴趣的读者或可保留一份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

韩昇 著

978-7-101-16310-0

58.00元

曹操是奸雄还是能臣?为什么在危机四伏之中,他总是能破局而出?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多年深耕曹操研究,以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多学科视野,透视曹操的成长经历,聚焦曹操生平最重要的两场战争——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呈现出真实而丰满的“清醒”政治家曹操的形象。附录除曹操大事略表外,还配有作者精心选录和导读的曹操诗文,既对正文语境构成补充,又展现出曹操在政治家、军事家身份以外,作为大文学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