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判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充分意识一点,那就是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这种现代观念的批判,很容易导致对历史人物的误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与古代完全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

举个例子,杨贵妃和慈禧的宫廷生活被现代人理解为奢华而舒适,但是大家旅游归来或者看到现场拍回来的照片,却又显得极为普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的寝室

慈禧的寝室,其实面积并不大,也没有很豪华的样子,甚至不如现在大多数人的家。

华清池

华清池面积虽大,但其实就是稍微美化了一些的浴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只考虑到古代宫廷的等级制度和生活习惯,我们可能会忽略了其实际的功能性。

再详细一点说,对于杨贵妃的华清池或者慈禧的寝室,若仅以现代生活标准衡量其大小和舒适度,可能会忽略古代宫廷建筑的功能性、等级制度以及当时的生活习惯等因素。

对于杨贵妃的华清池来说,它可能很小,甚至是没有独立的大浴缸。而慈禧的寝室可能看起来拘束。

宫廷中的各种空间往往有着明确的功能,寝室作为休息和睡眠的场所,不一定需要过大的空间。慈禧作为宫廷中的重要人物,她的寝室可能更注重私密性和舒适度,而不是空间的大小。再有古人也讲究风水,一间屋讲究的是人气,假如你的房子很大,人不却不多,这样很难聚气,这样也就变相影响居住者的运气了。

聊完古代女人的生活,就开始聊一下古代人的思想。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形象,一直都是忠臣、名将。在南宋时期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忠诚而闻名于世。

基本上,他的故事都是跟报效祖国有关的。作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岳飞治军严整,体恤部属,以身作则,忠诚于国家、勇于牺牲的精神,早已让世人所铭记。

在影视作品中,岳飞通常被描绘为魁梧雄壮、英姿焕发的形象,强调其威武霸气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就很是不解,那个时候,岳飞对南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何会偏偏被十二道金令所左右?不能直接无视吗?什么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对于岳飞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将他视为民族英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愚忠的代表。

民族英雄的评价主要基于岳飞在保卫国家、抵御外敌以及对抗金国入侵方面的功绩。他是宋朝的一位杰出将领,曾多次战胜敌人并有力地保卫了中国的国土。

他提倡精兵简政,实行军事改革,对于南宋的军事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许多人将他视为忠诚于国家、为民族利益而战的典范。

然而,一些人认为岳飞是愚忠的代表,主要是因为他的忠诚使他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牵连。在岳飞生活的时代,南宋早已腐朽不堪,官僚集团内斗、战乱不断。岳飞虽然忠心耿耿,但由于拒绝参与政治权谋和权力斗争,最终被误解、排挤甚至被废黜。这一点其实跟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人认为,如果岳飞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策略,如效仿一些将领选择离开朝廷、组建私军自立,可能能够避免被牵连于政治风波之中。

要了解岳飞的行为,也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动机。

关于为何岳飞没有选择离开朝廷自立为王,这可能涉及到他的价值观、忠诚观念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种要称王称霸的野心,岳飞就是其一。他将自己视为国家的忠诚仆人,认为他的责任是为国家而战,而不是为了私利而谋求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这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高的追求。

同样费解的愚忠,也就隔壁的切腹文化了。

尽管这种忠诚最终可能使他遭受不公和悲惨的命运,但这也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因此,岳飞的选择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

另外一个备受争议的人就是北朝魏国的皇帝冉闵,以果断敏锐,屡立战功,以勇猛著称。

他本是后赵武帝石虎养孙,西华侯石瞻(冉良)之子。石虎死后,拥立石遵为帝,后杀害石遵改立石鉴。

青龙元年(350年),冉闵弑杀石鉴,篡位称帝,恢复冉姓,建立冉魏,改元永兴。这一点无可厚非,自己本来就不是姓石。但他后来尽诛石虎子孙三十余人,这一点就不太厚道了。换一句贴地气的话,冉闵就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

而且,冉魏与后赵、前燕交战频繁,致使中原人口荒芜,百姓民不聊生。这也是冉闵作为统治者,备受争议的。

冉闵作为魏国的统治者,其暴虐行为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必要的政治手段,但在现代社会却被谴责为暴君。那冉闵的残暴无法理解,那么秦始皇为何口碑又会好一些?

要理解冉闵的行为,必须考虑到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统治逻辑,才能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历史上,冉闵因其对内对外的政治手腕和才华而广受争议。他被认为是魏国的强有力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内的统治。然而,他也因其残酷和暴虐的行为而备受批评。据史书记载,他施行了种种残暴的政策,包括大肆屠杀、迫害政治异议等,这些行为使他备受诟病。

可大家回到当时的时代,那个是战争频繁的时代,稍有不慎就一命呜呼了。试想想,冉闵生活在那个年代,以仁义标榜,那他跟公子扶苏、曹植就一样的命运了。而且,假如不是他的存在,史上最动乱的三百年,汉人早就被屠殆尽了。

要想正确评价冉闵需要全面考量他的政绩、治国理念以及其对待人民的态度。尽管他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但其暴虐行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对于冉闵的评价应该是复杂多样的,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文献进行客观分析。

对于古人的评价,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那就是《三国演义》中读者对刘备和曹操喜好的变化了。小时候,大多喜欢刘备,认为他是正义的。而长大之后,却越发觉得曹操才是那个需要去体会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这种转变:

角色塑造与成长认知:小时候,孩子们想法比较简单,很容易被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吸引,《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被塑造成仁德之君,重情重义,符合儿童对英雄人物的理想化期待。

但然而随着人的经历、社会经验的丰富,人们更能理解和欣赏曹操的复杂性格和卓越才能。尽管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成反派,但在历史上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实际作为展示了强权智慧和实用主义,这种现实主义的特质更能引起成年人共鸣。

历史认识深化:成年人在阅读历史时,更加注重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和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了解到曹操不仅有军事上的成就,还有他在乱世中求生存、统一北方的实际贡献,从而对其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艺术加工和价值倾向。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读者可能开始接触更多的史实材料,了解到刘备和曹操在历史记载中的真实形象,这也会改变他们对两人的喜好。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刘备和曹操的喜好差异,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理解的层次变化和个人价值观的发展成熟。

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标准来评判古人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历史历史背景、文化环境、道德观念等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导致了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差异。

大概有以下是一些原因:

1.文化差异:古代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与现代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古代的价值观可能与现代的标准相悖,因此用现代的标准去评判古人往往会产生误解和偏见。

2. 历史背景:古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而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3. 知识水平有限:古代人由于缺乏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有限的。因此,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知道的信息所局限和制约,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知识去衡量。

4. 历史真相无法做到真正的还原:古代的历史资料通常不完整,史料的保存、传承和解释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完全还原历史的真相。即使是现代历史学家也很难做到客观还原历史事件,更何况我们只是站在历史的旁观者。

总结,评价历史人物都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考量,不能片面地以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人的行为。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