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岩容仪,戍削风骨。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

此句诗来自李白所作的《上云乐》,形象描绘出唐朝人眼中外国人的形象:

“身材高大、瞳色各异、发色较浅……”

事实上,时至今日,一些人对于外国人,尤其是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人,仍存在一种固有印象。

认为其必定是由高鼻深目、身材高大、肤色白皙的白种人所组成的民族。

不过,在欧洲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国家,竟然是由黄种人组成。

与其他欧洲国度大相径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同为黄种人建立的国家,其与中国又有哪些渊源?

“与众不同”的欧洲国度

此国名为卡尔梅克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联邦,人口30万。

其位于里海沿岸低地的西部,与阿斯特拉罕州、达吉斯坦共和国等地区相接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欧洲国家。

而且,其地域辽阔,国土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天然气、石油,以及天然林、矿泉水源等珍稀资源,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位于欧洲东部的国家。

按照常理而言,其国内居民应与相接壤的俄罗斯类似,应是高鼻深目、皮肤白皙的斯拉夫白人形象。

但令人惊讶的是,其国内国民主要由卡尔梅克人组成。

属于彻头彻尾的黄种人。

而且,此国不但在外貌上与他国截然不同。

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在语言上,卡尔梅克的官方语言为卡尔梅克语,而非大多数欧洲国家所使用的英语、西班牙语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虽然“卡尔梅克语”听起来较为陌生。

但实际上,其也被称为卫拉特语,属于蒙古语族。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也被民间广泛使用,只是在发音与书写上存在略微不同。

在民俗上,与大多信仰新教、天主教,以及基督教的欧洲国度不同。

卡尔梅克国内,约占90%的人信仰佛教。

其国内,还拥有欧洲最大的佛教寺院,也就是著名的释迦牟尼大金寺。

其每年所举办的佛教祈福庆典,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使其纷纷前往此处观赏、膜拜。

在经济结构上,不同于多数以工业为主的欧洲国家。

卡尔梅克与我国类似,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大国。

其在畜牧业养殖、农作物种植,以及食品加工方面较为发达。

每年向他国出口大量农畜产品,农业也因此成为其主体经济支柱。

然而,其在工业方面却较为薄弱,缺乏相应的生产制造技术。

致使其所需要的金属、机械、建材,以及先进设备只能从他国进口。

综合来看,卡尔梅克这一欧洲国度。

不仅由黄种人组成,而且与我国在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

究其原因,则与其建国以及发展史息息相关。

与中国的种种渊源

卡尔梅克人的祖先是土尔扈特人,也被称为瓦剌人,属于西亚蒙古人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与我国自明朝时起,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率兵讨伐漠北,与瓦剌在乌兰巴托展开激战。

此次战役的结果,最终以瓦剌方兵败画上句号。

也让瓦剌选择暂时低头,向明朝称臣纳贡。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明朝与瓦剌开展了频繁的文化、贸易等多方面交流,极大促进双方文化的融合。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

瓦剌使臣不顾路途遥远,千里迢迢从如今的新疆、蒙古等地出发,再由甘肃进入中原地区,将大量的骆马、皮毛等西域特有产物献予朝廷。

作为总助孤,明朝自然也投桃报李。

以精致的彩缎、精美的瓷器、昂贵的金银器皿作为回礼。

除了官方贸易外,疆域附近的百姓也会自发进行交易,改善双方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

在文化方面,瓦剌在接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熏陶。

其所信仰的佛教,也在中原得到推广、传播。

并逐步完成本土化,实现了儒、释、道三家的风气的融通,被世人所接纳。

或许正因频繁的交流、往来。

使得文化认同的种子就此种下,也为之后的东归埋下伏笔。

时至17世纪,为了避免与周边准噶尔部、哈萨克部等强大部落发生冲突。

不过也有学者持其他想法,认为是其生活的区域土地贫瘠,缺乏资源,导致部族生活难以为继。

总而言之,一部分瓦剌部族选择西迁,搬至伏尔加河流域附近生活。

在当时的族长和鄂尔勒克的带领下,这些瓦剌人逐步在此繁衍、生息,而且也因此地资源丰富、水草茂盛。

这些游牧民族开始发展、壮大,甚至征服花剌子模部分领地。

他们所占领的地方,也正是如今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前身。

然而,尽管已在此安家繁衍,但不少人依旧对故土魂牵梦萦,希望终有一日能够返回中国。

其中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点:

一是因为文化的影响。

尽管已远离故乡,但是其心中所认同并遵循的,依旧是中华传统文化,丝毫不愿被外界所同化。

在历史学家霍渥斯所撰的《蒙古史》中,便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那时的卡尔梅克人,依旧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

他们热情接待远道而来的中国钦使,询问国内同胞的情况,并对当时的清朝称臣纳贡。

当时的首领阿玉奇甚至直言:

虽然他们已经远离故乡,但是其身上所穿戴的衣帽服饰、所认可的文化习俗。

仍旧与中国别无二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他们还不顾路途的遥远、艰辛。

曾多次派人回国,不仅是为了“奉表入贡”,以示对清朝的尊敬。

同样也是为了探望亲人,追念故土。

二则是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

虽然当时的卡尔梅克人已在此定居,然而与其相接壤的沙俄。

却对此地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大的游牧骑兵虎视眈眈。

沙俄曾多次尝试从文化、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入侵卡尔梅克,使其烦不胜烦。

尽管卡尔梅克曾一次次化险为夷,但是当沙俄鼓动哥萨克族,企图与其围攻卡尔梅克时,卡尔梅克终于下定决心。

不顾路途漫长且艰难,毅然决然地选择返回故土。

1673年,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一场漫长的东归之旅就此开启。

尽管路途中充满了艰辛,甚至还遭到沙俄的进攻,但终究有一部分人成功回到故土,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落脚。

而选择留在伏尔加河附近生活的人,则与周边民族逐步融合,成为如今的卡尔梅克人。

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经营下。

卡尔梅克于1920年,成为自治州,并于1935年成为自治共和国。

密切合作的伙伴

尽管在此之后,卡尔梅克也曾遭遇波折。

但如今的它,仍旧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而且尽管与我国相隔较远,但其仍与我国保持着较为密切、友好的联系。

在2018年,我国的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便曾访问卡尔梅克。

并坚信作为与中国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联系的卡尔梅克。

必定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此来看,虽然远在千里。

但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仍让卡尔梅克与中国之间,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