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起堂原创|不编不传,有源有据,分享商界创业传奇,解读大佬管理智慧。】

参考资料:

田涛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华为访谈录》,吴春波著《华为没有秘密》,林超华著《任正非传》,王育琨《苦难英雄任正非》。

01

有人提议成立博士协会,任正非:你这是“反动”组织

随着华为在国内逐渐站稳脚跟,大步奔赴海外的时候,加入到华为的博士和硕士也越来越多。

2001年,华为内有人向任正非提议,建议华为可以成立一个博士协会

任正非断然拒绝,并批评道:你这是“反动”(阻碍前进的意思)组织,要成立就成立一个“开放协会”。

因为在任正非看来,所谓的博士协会,其本质是一个小圈子,其内涵就是封闭自我、排除异己,这和华为的开放文化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从创立华为到华为成为全球通信行业领军者的30多年里,我们发现,任正非从来不参加任何圈层,不加入任何协会,因为他要拥抱世界,“一杯咖啡吸收宇宙力量”。

华为从成立之初起,就把自身定位为一个"开放型组织"。

任正非始终强调,不能把华为变成"土围子":"开放是公司生存下去的基础。如果我们公司不开放,最终就要走向死亡。开放要以自己的核心成长为基础,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华为坚持开放的道路不能动摇。开放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此后,开放也成了任正非的灰度哲学精髓之一,就是开放、妥协、宽容、灰度。

02

灰度任正非 开放的华为

那么,任正非是如何带领华为,做到坚持开放不动摇的呢?

1、任正非最崇拜的开放先驱

任正非最敬重的人物是邓小平。

任正非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他对邓小平的极高评价,认为邓小平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的思想遗产中最核心的就是四个字:改革、开放。

任正非强调,华为的成功,也完全得益于开放、改革。

2、华为没有历史包袱,更容易兼容并蓄

任正非创业时可谓一穷二白,华为起源于草根,没有历史,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技术。

但正是这种一无所有的一张白纸,才能让华为在大变革时代,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可以打破旧的规则,并参与新的规则制定。

所以,当有教授向任正非提议,华为应该建一座类似松下博物馆的时候,任正非果断回绝:华为不需要历史,华为要忘掉历史

因为不背上历史包袱,华为才可以向一切先进学习,向美国学习。

吴春波教授说,所以在华为,你找不到一本哪怕不像样的"华为公司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任正非“亦中亦西、古今兼学”,是一位开放型商业思想家

华为资深管理顾问吴春波教授在形容任正非的学习能力时,称他“像一个大海绵”,吸收力很强。

那么,任正非都向谁学习?

吴春波教授帮老任做了总结:

向党学习:“八项规定”、“自我批判”、“多劳多得”;

向军队学习:“呼唤炮火”、“在上甘岭上培养干部”;

向企业学习:海底捞、顺丰;

向动物学习:狼性、狮群、蚂蚁军团;

向植物学习:薇甘菊理论;

向美国学习:引入IBM流程管理,蓝血英雄;

向拉宾学习:以土地换和平,首提“友商”论,华为绝不独霸天下;

总的来说,任正非本人就是一位“亦中亦西、古今兼学”,是一位开放型商业思想家。

所以,任正非一手缔造的华为文化,“就像是洋葱头,都是外来文化,这层是英国文化,那层是中国文化、美国文化” 。

于是,华为向一切先进学习,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超越四通”,实现了“全球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实现了超越爱立信,走向世界第一。

4、任正非第一次访美后,提倡国际化要换胃

华为成立5年后,正在全力投入研发打造自己的自主产品关键阶段,任正非带着当时华为的几位年轻高管(常务副总裁郑宝用、郭平等)去美国考察,目的就是感受美国,感受世界。

10多天的美国之行,任正非走遍了大半个美国,但最困扰他们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饮食习惯,无法适应西餐。期间,他们住在一位华人朋友的家里,任正非重感冒,每天就着咸菜喝着朋友熬的白粥。

正是这一次美国之行,让任正非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华为“要国际化,首先要换胃,学会吃cheese”的观点。

2000年以后,华为正式走向海外。

那时候的华为人,都是一帮小年轻,无知也无畏。他们没吃过西餐,没喝过咖啡,不会打领带,甚至很多不会说或说不好英语。

但也正是这帮年轻人,像一块大海绵,从语言到习俗,从饮食着装,移植到制度、思想、技术、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跟着“老板打胜仗”,让华为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面对跨文化,华为高层也越来越明确了方向:

①、对本地员工的培养不要强制他们中国化。

②、海外华为所有分支机构,办公区只能讲英语,下班后中方员工也必须尽量用英语交流。

③、对本地员工,不要用中国的思维去要求他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吸取他们的精华,充实我们的文化。

5、任正非第二次访美后,华为成了小版本的美国

1997年,任正非率领华为高管们再访美国,日夜兼程地访问了 IBM 、贝尔实验室、惠普公司……

一帮还年轻的华为高管们被美国信息产业的兴亡史震撼了:"一批一批的大企业陷于困境,以致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大树又被雷劈。不断地生,不断地死……"。

华为的高管们深刻体会到美国的开放文化和创新体制下的创业精神,所构成的美国的宏观力量和综合国力。

这一次美国访问,任正非带着几位高管,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里三天没有出门,开了一个工作会议,形成了100多页的讨论简报

从美国访问归来后,华为开始学习美国,踏上引入IBM流程的蜕变之路。

1999年,任正非在“答新员工问”中明确表示:“华为要活下去就要学习,开放合作,不能关起门来赶超世界。”

十几年后的2012年,华为再次以董事会决议的形式定义开放:华为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开放不动摇。不开放就不能吸收外界的能量,不能使自己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华为内的“方方面面就像一个小版本的美国”。

华为前常务副总裁费敏说,“无论是企业文化、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价值评价、部门间的配合、从上到下的创业干劲,以及对产品、对市场的看法…..都与美国很相似,这使得华为在内部管理上既简单又容易理顺,在对外的全球合作和与客户打交道方面也自然容易接轨。”

当然,当华为人学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喝咖啡,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华为也一步步甩开了诺基亚、摩托罗拉、朗讯等国际老牌通信巨头,成了中国科技在全球的标杆。

管理学家们将任正非带领华为走向成功的管理思想称之为“灰度哲学”,而“开放、妥协、灰度”又是这一管理思想的精髓。

那么,“吸收宇宙能量”的这一杯“咖啡”,又恰恰是开放精神的又一形象隐喻和精辟象征。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理解开放、妥协、灰度。”华为在任正非的引领下,灰度管理哲学已是无处不在。

任正非自己呢?人如其名,亦正亦非,可正可非,不正是灰度的动态平衡吗?

华为如何能有如此成功?有人说,没有任正非,就没有华为。

但一如苏格拉底那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任正非明白了灰度,也明白了自己不过是“一个土民,不懂技术、不懂市场、半懂不懂管理,被一帮精英抬着登上了山顶,成了‘体面的小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