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脉脉离职群里的人数,已经比在职人数还要多了。

徐梦帆注意到自己所在的离职群规模在不断壮大,从100余人攀升到了300多人,这还只是一个群聊的情况。另一位前员工杨阙德所在群人数已达407人。

作为脉脉的初创员工,徐梦帆感到唏嘘:“我去的时候团队就二十多个人,后面规模才一点点发展起来。”高峰时,脉脉员工数一度达到过千人左右,堪称“中厂”。近两三年,规模又回落到300余人。

在徐梦帆的回忆里,脉脉曾经代表着一种自由朝气、蓬勃成长的互联网精神:“那时候身边一帮同事都是清北毕业、大厂出身的牛人。我们每天和林凡(创始人)一起在公司周围的小馆子吃饭,也就三桌的事儿,吃完了财务去买单。中午大家还一起踢踢足球打打牌什么的。”

在“狼性”“卷”都尚未成为流行的年代,脉脉摸索着成为了国内职场社交领域独一份的新势力,正面击退了领英旗下的赤兔,拿下多笔融资。

但在十年之后,这个飞速增长的童话消散了,它曾在特定的时代汇聚了无数互联网打工人,又在残酷的现实下亲手击碎了自己描摹的梦境。

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

2023年12月15日,以职场社区起家、素有“大厂茶水间”之称的脉脉,自己成了八卦的主角。

这一天不少脉脉员工突然发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公积金缴纳比例从12%被降低到了5%。感到不被尊重的员工随即在脉脉发帖,直到将相关话题推上站内热榜第一。

这确实很戏剧,把自己公司的负面推至自家平台的热搜榜首,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在互联网公司身上发生。

这一天,脉脉创始人、CEO林凡正现身脉脉年度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MAX年度职场力量盛典”。堪称脉脉成立10周年的关键节点,林凡被特别安排了演讲和颁奖环节。

但几乎刚转身走下MAX大会的舞台,林凡就要着手处理一场爆发的公关危机。

当晚11时许,他在内部群聊中解释:“没有及时通知是因为花了2周讨论‘完美’的通知方案。”对于汹涌的员工情绪,他言语中还有无奈,称本来就计划要通知这一消息的,“结果被同事圈提前爆料了”。

这已不是脉脉首次处于舆论中心:2022年,脉脉曾因为裁员而登上微博热搜。但彼时脉脉自家的职言区一片“静悄悄”。

而这一次尽管林凡尝试补救,许多员工仍难以接受,相关讨论在站内持续发酵。除了愤怒等情绪,“落差感”或许更能精准描摹脉脉员工如今的心理。

毕竟就在2021年,脉脉还曾大举扩招。没想到短短两年,风云突变。

前员工徐敏正是在扩招期加入的脉脉。据其回忆,到2022年3月公司总人数接近800人,相较扩张前人员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

据多位员工告诉「市界」,迅速扩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急于承接一部分新涌入的流量。

徐敏讲道:“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初这段时间,受到双减政策落地的影响,很多互联网教培企业员工涌进了脉脉。吐槽也好、找工作也好,让脉脉用户注册一下子涨得非常猛。”此外,当时快手等大厂纷纷爆出裁员,相关消息的讨论也让脉脉的日活保持在高点。

因此,虽然林凡在2021年3月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还说要“保持慢节奏”,但半年后的他转而选择果断出手、想要抓住这始料未及的时机。

只不过,预想的营收增长却并未到来,“2022年初收入和2021年相差不大,但随着时间累积就出现了差异,公司很快发现2022年的营收还不如2021年同期多。当时在内部林凡说是因为发生了黑天鹅事件。”徐敏讲道。

刚完成扩张的脉脉就这样进入需要裁员的阶段。

如今看来,这并不令人意外,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外部环境变化等种种趋势,整个互联网的成长性普遍受到冲击。事后,徐敏也用“冒进”“好赌”来评价扩招的决策。

但他也承认,在流量涌入时自己也曾判断脉脉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而未能看到背后潜藏的危机。

这种思考模式,来自一代互联网人共同的生活经验,也成为了脉脉的路径依赖。

2013年,踏着移动互联网生态市场爆发的前奏,脉脉正式成立,从一开始就有着极高的起点。

作为国内职场社交领域的先行者,脉脉主打匿名社交的“八卦区”功能快速成型,最终成为其日后的代表性产品“职言”板块。聊天、实名动态、实名认证、话题等功能也逐渐成熟。

同期,国内互联网商业生态发展正处在上升期,大量年轻用户的涌入,让脉脉汇集了宝贵的流量,也获得了最早的广告收入。

从2016年8月开始,脉脉会员体系上线,提供极速联系、搜索不受限等付费权益,由于能够打破“3度人脉”的限制而受到了不少用户的欢迎。会员很快成为了其第二大营收来源。

脉脉野心不止于此。2018年,它又瞄准了招聘业务。

杨阙德对「市界」讲道,他正是在此时离开了老东家拉勾网、加入了脉脉招聘事业部:“当时脉脉最本质的优势是它平台上确实有别的平台没有的一些优质人才。”

他还透露,同期有一批拉勾网的同事都加入了脉脉,事实也证明他们的选择正确:“我记得公司人数最多时有10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招聘的同学。2021年8月9日,招聘业务营收破亿,纪念的可乐罐现在还摆在我的书桌上。”

就这样脉脉形成了会员、广告、招聘三足鼎立的业务结构。

可以说自从成立起,脉脉一直在随着互联网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做加法,这或许已成为一种惯性。

巅峰之时,在互联网大厂员工的日常生活中,脉脉存在感极强:看小道消息,一起批判领导,或者是了解新职业机会,在脉脉都可以完成。不过,这让脉脉在收获巨大活跃度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大厂的非议,脉脉一度被称为“大厂公敌”。

挽救现金流

当环境发生变化, 脉脉或许应对失当,但并非完全没有感知。

杨阙德对「市界」讲述了一个场景:听华南的同事转述,在2022Q1(4月份至6月份)这段时间内,也是脉脉大举扩招同期,林凡曾经在深圳职场搬迁时做过一次内部讲话,“当时他提到了任正非说要把寒意传递给每一个人的报道,也分享了他的一些企业家朋友对招聘业务的预判,但话语间对于脉脉未来的走向是比较乐观的,也很振奋人心。”

也是在这次讲话前后,脉脉调整了业务架构。据杨阙德讲道:“之前不同事业部间是互相独立的,好处是各自比较灵活,但有时候会形成资源的抢占。这次之后就提出了要横向拉通、部门整合,目标是在2022Q2把广告和招聘事业部合并,名字也改成人脉事业部。”

现实证明,经营压力、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最终还是大于内部提效的效果。而且还将脉脉的现金流拉进了危险的境地。

2022年6月,脉脉开始第一波裁员,这次只是将裁员指标交付给部门Leader及HR。但很快林凡本人也开始出面。

这段时间林凡开始在公司内部强调“净盈利”的概念,也就是正现金流、收入减去所有支出要大于零。

而由于社区、社交类产品天然有商业化的困境,脉脉的收入规模本就比较小,林凡对这个话题也讳莫如深:2019年,他称公司“接近盈利”;此后又曾表示脉脉在2020年的“最后两个月赚了钱,不亏”。侧面说明脉脉成立后多年都在盈利线上挣扎。

据徐敏回忆,“2022年林凡对内直接说了,做净盈利主要就是控制支出部分,控制员工薪资。”这一年11月,脉脉再次裁员。

缺钱,在脉脉内部不再是秘密。

有员工告诉「市界」,早年间,脉脉在互联网求职市场中以提供“九大福利”著称。而最新的情况是,昔日九大福利“只剩下健身房和加班打车,而且公司还会控制打车预算,让HR每个月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脉脉昔日九大福利拼图,图源/访谈嘉宾供图)

来到2023年,压力并未缓解,脉脉先是在4月年度绩效评定时,扩大了低绩效员工所占比例;8月,又进行了业务条线间的整合。每次变动,都会有一部分员工离开。

可以说2021年战略的失准,给脉脉带来了巨大的代价。但之所以陷入现金流紧张的境地,不能忽视的另一大原因是脉脉近些年在融资方面的不利。

细数过往,脉脉曾经“子弹”极为充沛。

2013年,有着“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参与创办搜狗”光鲜履历的林凡开始创业,手下集结了清华帮、搜狗和大街网老将(林凡离开搜狗后曾在“大街网”任技术合伙人)等一批优秀人才。

天眼查显示,星光熠熠的团队刚一成立,就吸引到了五源资本的500万美元A轮融资,又在2014年完成2000万美元的B轮。

2017年,脉脉在完成7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后跻身独角兽行列。也是在这一年,林凡公开讲道脉脉计划于2019年上市,“目标市值100亿美元”。

豪言壮语终究没能成为现实,在2018年完成2亿元美元的D轮融资后,脉脉不仅未能IPO,也再没引进新融资。

杨阙德告诉「市界」,据其了解,在过去几年中曾有多家投资方接触脉脉,但都未能敲定。

面向融资通道难以打开、现金流紧张、外部环境承压的多重困境,脉脉急需破局。

突围与困斗

各项业务中,招聘被看作破局最重要的抓手,这并不难理解:

根据官方数据,2020年、2021年,脉脉招聘业务营收增长分别为179%、146%,领跑整个行业。尽管2022年增速降到30%,这一年林凡曾告诉《每日人物》,招聘营收占比已成为占50%的大头,广告和会员各占25%。

让支柱业务复现过往的高增长,成了脉脉当下最渴望做到的事。

2023年初,林凡宣布脉脉成立全新业务品牌“脉脉高聘”,旨在中高端人才招聘市场,号称“3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营业收入目标,都要超过猎聘,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大品牌”。

脉脉无疑是想赶上“金三银四”的春招季,但打开局面没有想象中容易。

据杨阙德回忆: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招聘业务)客户续约率出现大幅下滑趋势,到2023年Q4部分行业续约率已经降至2018年招聘业务刚起步时的水平了。

为什么在非优势行业招聘破局这么难?

对此,杨阙德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招聘要分行业来看,传统互联网是优势行业、客户续约率保持在相对高点。但脉脉在非优势行业的人才供给确实没有什么优势,续约率也一直处于低水平,还会有比较高的断约率或者客户流失率。”

除了人才积累量、大环境问题,以及老生常谈的脉脉匿名社交和大厂招聘之间的顶层逻辑冲突,在业内人士看来,脉脉产品使用体验本身尚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SOHO猎头汪瓴告诉「市界」:“脉脉做招聘,本质上有点像做猎头机构。但不论是SOHO猎头还是猎头机构,都要能精准理解和高效匹配客户的用人需求。”而打磨产品的精准度需要长期、不断的反馈优化,才能看到成效、换来收益。这对现阶段现金流吃紧的脉脉而言,没那么容易。

具体来说,想要做好招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招聘服务方需要先引来一部分的B端企业用户和C端求职者,在B、C端之间各自的需求上做好画像分析,然后再去从中撮合匹配,促进成交。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最终追求的是匹配的效率。理想情况下,用户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B、C两端之间会形成一个用户增长的双螺旋结构并“越转越快”。

但徐敏发现,过往脉脉的业务流程中,画像分析和匹配做得“比较糙”。在匹配效率比较低的情况下,为了更多促成交付、形成营收,招聘团队就只能靠不断提升匹配数量来实现:“就是用提升分母的方式来提升分子,渴望大力出奇迹。”

这种方式并不高效,而且对于B端企业、C端求职者来说都带来了不好的使用体验。“比如C端用户会经常收到脉脉提示‘XX公司对你感兴趣’,但点进去会发现职位根本一点都不匹配。”

作为伴随招聘业务一路成长的老员工,杨阙德对此也有感知,而且曾多次反馈问题。

他讲道:“公司内部有招聘业务反馈问题的专项群组,有专门负责客户声音的运营同学会定期搜集整理客户的吐槽或者产品投诉向内反馈,包括职位推荐不匹配的问题等,有很多问题是反馈了四五年都没有被解决的。商业运营中心牵头组织发起、邀请林凡及区域负责人参与的专项会议就有好几次。”

“我记得很清楚,在一次会上林凡有定义,说要去解决优先级高的问题,而不是中长期(才能带来价值)的问题,他说客户反馈的这些问题是不停地在涌现,也是解决不完的。”

对于脉脉而言,什么才是最高优先级的事情?

“一直在强调收入,不管是从老板还是上面传达下来的精神,一直是把收入的完成率放在第一位,”杨阙德进一步解释道,“某一个需求是商业需求,或者是能做定制交付的一些需求,说白了就是能实打实拿到钱的这些项目,才能从产、研、市场各个部门去协调到资源。”

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资金紧张,脉脉迫切追逐短期营收,腾不出太大力量做中长期投入。而不良的产品体验,又给客户和用户带来很多困扰。

要打破这个循环,需要很多痛定思痛的思考和选择。这也是很多企业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难题。

在2023年的MAX大会上,林凡讲到在经济变阵的时候,大公司和小公司都能存活下来,但中型公司很多会坚持不下来。他接着补充说:“中型公司指的是人数500-1000规模的”。

按照这一标准,如今瘦身到了300余人规模的脉脉,已然进入了某种程度上的安全区。尽管如此,在甚嚣尘上的争论以及内外部的不断冲击面前,它最终能否真正“穿越周期”?

林凡曾经讲道,自己擅长产品技术,不擅长做决策。

“但很多大的选择,没有人能替林凡做,只有他自己能做。”最后,徐敏对「市界」说道。

(文中徐梦帆、杨阙德、徐敏、汪瓴为化名)

作者 | 董温淑

编辑 | 董雨晴

运营 | 刘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