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题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钢琴王子李云迪2024年3月到5月即将开启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20个欧洲城市的巡演,如下:

其实李云迪2023年10月在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等城市巡演的时候,档期就已经排到了2025年,2024年只是他的计划之一。

李云迪2021年10月被爆出那件事,然后遭遇社死,现场之惨烈一时间无出其右,当时某顶级媒体有个写手写了一篇题为《黑白琴键岂容“黄色”亵渎》的雄文,我猜测那个写文章的人一定为自己这讨巧的标题而洋洋自得,但在我看来,写这文章的人,只是个虚伪的小丑而已,我不信他的私德比李云迪更好。

虽然琴键只有黑白二色,但人生和这个世界却是五光十色,难道黑白琴键可以视为是我们的生活准则:一个人要么是道德楷模,要么就是人渣?

而且钢琴必须是黑白键同时按下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你只按下圣洁的白色键试试?

李云迪很可能中国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音乐家之一,著名的华裔英国音乐家傅聪,也只是获得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第三名,而李云迪18岁就拿到了第一名,在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演奏结束后,观众全部起立为李云迪喝彩,评委们也十分罕见地鼓掌,在李云迪获奖之前的第12、13届赛事中,因为评委的严格,金奖一直空缺,直到李云迪的出现,评委会主席亚辛斯基说:直到这个年轻中国人(李云迪)出现,我们知道本届比赛终于可以诞生金奖得主了。

李云迪成为这项比赛史上最年轻的得主,归来后受到时任文化部长孙家正等政要的接见,并被多家权威媒体赞誉为中国人的骄傲。

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以下简称“肖赛”)的第一名,比诺贝尔奖还严格,还难得,含金量还高,诺奖是每年评选一次,而肖赛是五年举行一次,评委全是世界顶尖音乐家,评选也极为苛刻:达不到评委的满意程度,第一名宁肯空缺也不颁奖,而李云迪获奖的那一年之前的1995年和1990年,肖赛的第一名已经空缺了两届,李云迪成为自1990年以来,十年时间里,全世界唯一的一个肖赛金奖,可以说是诺奖得主年年有,而肖赛五年甚至十年才出一个金奖得主。

李云迪以擅长阐释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而闻名,在国际上被誉为“肖邦大师”,为了表彰他对肖邦作品的贡献,波兰政府为李云迪颁发了世界上第一张肖邦护照(Chopinowskie paszporty),同时,因他对音乐和波兰文化的贡献,波兰政府授予李云迪银质(2010年)、金质(2019年)波兰“荣耀艺术”文化勋章,使他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此奖章的中国人。在2010年,李云迪被弗雷德里克·肖邦学会邀请在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钢琴独奏音乐会上演奏——这是极高的荣誉。

2001年,李云迪成为首位与美国环球唱片签约的华人钢琴家,2002年李云迪成为首位与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家管理公司签约的中国音乐家,2005年7月与小泽征尔合作演出,同年底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成为首个在金色大厅出演的中国人,2006年从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毕业,获得学院最高的演奏家文凭。2007年5月再次与小泽征尔合作,成为首个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现场录音的中国钢琴家,2008年2月,加入欧洲最大古典经纪公司Askonas Holt经纪公司,成为首位与之签约的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录制发行的诸多唱片,均取得古典畅销榜前几名的好成绩,在全世界拥有诸多买家和拥趸,也曾4次登上央视春晚,在他学习的这些年里,也一直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热烈的欢迎,演出无一例外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李云迪是目前为止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没有之一,也是全世界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

那件事情之后,我知道李云迪在中国的前途就算完犊子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也让人再次领略人间百态,世间炎凉,比如下架他的视频、音频,在已经录好的节目里他被消声,乃至被母校“摘牌”,也充分显示了在我们这个社会道德武器的厉害:所到之处,人皆避之不及、噤如寒蝉,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广大网友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们看几个截图吧,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网友的看法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在最为广大的公众认知里,但凡在某一领域比较杰出的人物,他必须同时也是道德楷模,似乎“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才是名人的唯一画像。

其实在中国,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以前是必须忠于朝廷、按朝廷的道德标准活着的能人,才能获得官方和民间的一致称赞,如今是必须符合网友的道德审美,或者有大能加持,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像上面这些抨击李云迪的网友,他们的私生活是咋样的?我们都不知道,我认为他们不见得比李云迪高尚,但是你看,李云迪出事了,他们就能立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

这些鄙视李云迪的网友和诸多喜欢举报他人私生活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充当道德警察。

很多人喜欢当道德警察,恰恰不是因为他自己高尚,而是内心充满卑鄙的念头——他卑鄙到只有在他人身上找到道德缺陷来证明“你看,他也不过如此”,才能以此来安慰自己那龌龊不堪的灵魂。

我们眼中的圣贤之所以是圣贤,是因为他们用道德约束自己,而不是限制他人,今人之所以成不了圣贤,就是因为手电筒、放大镜全用在了别人身上——活脱脱一副工于心计的宵小形象。

我知道很多人都活得很压抑,既不敢批评社会不公,也不敢对同事上级有任何意见,平日里不敢稍微释放一下自己的情绪,哪怕骂句娘,他也不敢,长此以往心理就变态了,见不得别人好,总希望人人跟他一样不如意,所以但凡有人稍微有点儿出格的举动,他都赶紧去举报——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吗?也可能是几百块钱,也可能啥都没有,但他就是喜欢看别人倒霉的样子,喜欢看到比人活得不如他的样子。

以上这种是一种心理,还有一种更为广大的心理,就是我已经说了很多次的“道德浓度过高”,我一直认为道德浓度过高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除了会摧毁道德和导致全民虚伪,不会再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上面有一位网友的留言也很有代表性:这也配叫艺术家?

似乎一旦私德有了污点(暂且这么说),当事人的艺术成就也就荡然无存,这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的中式思维。

其实历史上“私生活不检点”的大艺术家多得很,你尽管可以看不起他的私生活,却无法撼动他在人类艺术殿堂里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丝一毫也撼不动。

比如梵高、高更、莫奈、尼采、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波德莱尔、莫泊桑、福楼拜、首任沙皇伊凡雷帝、同治皇帝、乃至伟大的二胡艺术家阿炳,和更伟大的林肯总统,以及某位外国的伟大导师……这里面除了林肯死于刺杀,梵高因为受梅毒折磨而自杀,其他人根据专业研究,可以确定都死于梅毒,可以参看下面这本书。

这个名单能开出很长很长。

其中的莫扎特,是这里最重口味的,莫扎特的口味之重让我不敢写在公号里,除了艺术家,我们都知道的诺奖得主居里夫人,也是一位沉迷于婚外恋不能自拔的女性,因为写给保罗·朗之万的情书被朗之万的妻子偷走公之于众,里面有大量向朗之万提出那种要求的蜜语,居里夫人一时间被卫道士们斥责为“波兰荡妇”;而的卢梭,不仅被包养,还搞女仆,最后还抛弃自己的孩子;还有备受尊敬的罗素,因为搞女人太多而被当时的女性愤怒指责,当一位母亲得知罗素将要去自己女儿的学校演讲,怒不可遏,立即赶到学校威胁校长,说学校要是敢请罗素这个“卑贱的下流坯子”来做演讲,她将向法院提起诉讼,将校长和学校告上法庭,最后该校长不得不屈服。

还有那个获得了1964年诺奖和平奖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私生活极其混乱,不仅经常找好几个女性一起为他“助兴”,还被证实博士论文抄袭,甚至到了斯德哥尔摩去领诺奖,他最关心的依然是赶紧结束这无聊的颁奖仪式,因为他还有“要事”要做……当美国FBI把马丁·路德·金那不堪入目的录音和照片发给媒体之后,多数媒体却放过了这个可以赚足流量的猛料,一位记者这样说:只要他没有触犯法律,这就是金博士的私事,金博士是推动美国社会进步的良心,他不能毁在媒体的贪婪和谄媚上,但还是有媒体对这些事情进行了曝光,不过很显然美国人对这类事的宽容程度要比中国人高得多——2006年12月,马丁·路德·金被美国杂志《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8名,多位美国总统和苹果CEO库克等商界精英,都对马丁·路德·金评价非常高。

按中国网友的道德要求,这种人也配成为影响国家历史进程的人?在中国网友的道德世界里,他们由衷拥护历史上的皇帝们有三宫六院,但鄙视普通人稍有非分之想。

人品奇差的还有毕加索,从盗贼手里购买赃物,还出卖朋友,终生至少拥有5位长期情人和多达几百名的一夜情,对自己的儿子却极为吝啬且苛刻,还有爱因斯坦,明明已经结婚,却又和自己的表姐,以及表姐的妈妈保持着亲密关系,最后爱因斯坦娶了表姐艾尔莎,同时又跟朋友的侄女和数位女性保持着“良好关系”,而且爱因斯坦对妻子也非常吝啬,导致艾尔莎有时候不得不难为情地向他讨要生活费……

我不是抬杠,我看过的传记里,个人私德最好,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终生只爱一个女人的,是第三帝国的元首希特勒。

而那个拯救了英国的邱吉尔,酗酒、过量吸烟,赌博,肥胖,和儿子共享情人……按中国网友的道德观,这是中的极品。

你说我们该怎么选择?

虽然我不喜欢爱因斯坦、邱吉尔等人的做法,但也不会对他们的私生活做任何置评,因为我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只要当事人你情我愿,那都是他们的私事,跟我无关。

而按那位网友批评李云迪的观点:“这种人也配叫艺术家?他们的存在是危害社会,应该往死里整”,再结合网上正在逐渐下架李云迪的作品来看,那么我们要不要把梵高、高更、莫奈、毕加索的画全烧了?要不要把贝多芬、莫扎特和阿炳的谱子全毁了?今后也不准读波德莱尔、莫泊桑?再把相对论也废了?

所以说:道德洁癖真的很可怕,它不会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而是会让这世界走向毁灭。

那么国外是怎么看待这类问题的呢?我觉得从李云迪能继续在欧洲开巡演来看,欧洲人并不在乎他那件事,我们经常鄙视美国只有二百年的历史,鄙视欧洲曾经有黑暗的中世纪,但从现实来看,欧美社会比我们的社会更加包容也更加文明,不要看不起人家,不管经济还是科技,以及社会福利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欧美都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而我们的思想呢,还停留在“万恶淫为首”的北宋。

曾有人说李云迪只是个“伶人”,社死就社死吧,无所谓,只要那些有真正贡献的人能留下就行了,于是我就想到了诺奖得住李政道的恩师束星北,还有培养了两弹一星半壁江山人才的叶企孙,这些人的“下场”是怎样的呢?网上稍微一查就知道了。

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有中国爱因斯坦之称,最后落得个扫厕所的职务,钱学森自己说,没有恩师叶企孙就没有今日钱学森,最后恩师落得沿街乞讨,一条旧棉裤全是尿渍,垃圾堆里捡食物……

不珍惜人才,不爱惜人才,由来已久。

叶企孙预示了李云迪这事儿不稀奇,李云迪这事儿则呼应了这种传统还会延续……

结语

束星北是不幸的,李云迪是幸运的,因为时代在进步,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不管遗老遗少们如何沉浸在裹脚布里如痴如醉,但是总有人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拯救自己,所以,李云迪还可以挽救自己的人生,他还年轻,此处不留迪,自有留迪处,李云迪的前途还很远大,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前途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