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在宝宝出生后,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只要她得到过母亲良好的照顾,都能胜任照顾婴儿的工作。

除了让婴儿得到生存必须的照顾之外,还需要注意照顾过程中的2点特性:连续性和惯常性。这两点特性,会帮助宝宝顺利度过人生中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参考第七篇内容),应对心理冲突,建立安全感,但也容易被母亲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初母爱贯注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母亲有一种特殊状态,这一状态是逐渐发展的,在怀孕期,尤其是接近分娩时成为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这一状态在婴儿出生后持续几周。温尼科特称之为----原初母爱贯注。

通俗点来说:母亲越来越从自己的世界中退缩,越来越关注婴儿,母亲她自己的个人兴趣、生活节奏和关心的东西消失了,她的运动、她的行为、她的存在都是为了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

更直白、不那么严谨地说:母亲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婴儿的生存需求!这也是前几篇中反复提到的“母婴共生”的状态。

母亲的原初母爱贯注,对于婴儿来说,是非常好的促进性发展环境。但是,母亲会从这种母婴融合的状态之中逐渐脱离出来,一旦母亲脱离出来之后,对孩子的反应敏感度会越来越低。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1、刚出生的婴儿是混沌的状态,他没有办法照顾自己,母亲等同于是婴儿的“代理自我”,表现为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和母亲对于婴儿的照顾。

2、随着婴儿逐渐的发展,婴儿从混沌的状态开始有了离开母亲的愿望,他们希望更多地和世界、其他人、物品建立链接。婴儿不再满足于在母亲怀里待着,渴望去探索自己身体能触碰到的其它物品。例如:玩具、枕头、奶瓶、小被子……

3、母亲基本上会从这时起,将注意力逐渐向自身转移,重拾自己的兴趣、工作、娱乐、婚姻,对婴儿的反应敏感度逐渐开始降低。直到孩子会走路、能跑跳、上幼儿园、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孩子发展,为孩子提供促进性、支持性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母亲能保留原初母爱贯注,但又不能继续处于共生状态。这不仅会绞杀孩子的发展性,也会对婚姻产生威胁,所以用连续性和惯常性来定义母亲照顾孩子的状态,非常合适。

连续性和惯常性

连续性和惯常性,一方面是希望母亲能在母婴共生状态结束后,依然对孩子保持较高敏感度的关注,同时又不会干扰到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孩子在被照顾时,无论是哪个阶段,都需要养育者提供连续、惯常的照顾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