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祭祀先人的重要时刻,更是感受自然、传承文化的宝贵契机。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些与清明相关小知识,让这个清明节过得更有意义~

首先要说的清明节的由来衍变,要知道清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在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变化,才衍化为我们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的衍变

周朝 祭祀活动

“清明”最早的相关记录出现在周朝,周武王伐纣成功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设立了祭祀活动,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悼念之情。

汉代 二十四节气

在汉代,我国形成了知年知日的完整二十四节气和太初历,每隔十五天设一个节气,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份,而清明也正式成为节气被人民大众熟知。

魏晋 寒食节

说到清明,就不得不提在他前一天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要求百姓们在这一天禁火且吃冷食。“寒食节”为清明的“节日化”打下了基础。

唐代 法定节假日

唐朝时期,朝廷通过了最权威的礼法《开元礼》,礼法中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也是从这时开始,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宋朝 祭扫陵墓

到了宋代,朝廷明文规定:“为了追悼亡亲,以表孝道,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至此,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基本定调。

元朝 扫墓游春

到了元朝,寒食节被元人所废,原本承担祭

祀春游的“上巳节”也被人们逐渐淡化,清明便成了以扫墓、游春为主的节日,成为春天的第一大节并沿用至今。

当代社会 活动多样化

如今,清明节不仅是纪念先人的节日,也成为了寄托情感、回忆过往、表达敬意的节日。同时人们在清明活动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文化节、摄影展、音乐会、汉服节等都成为清明节活动。

清明节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核心习俗莫过于扫墓祭祖。然而,除了这一共同的仪式,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民俗习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别样的清明遗风。

不同地区的清明习俗

河南 “颁新火”

北宋时,“颁新火”是社会各界盛行的重要习俗,在清明节期间举行。在仪式上,要熄灭旧火,重新钻木取火,将火种发给百姓,“除旧布新”之意。

江西 折枝插柳 蒸馍为食

在江西同州县,清明祭扫后,要折柳枝插门,并将纸钱贴在树干上,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而洛川县则会在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要作鸟蛇形状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湖北武汉 “挂纸”

湖北各地的清明节习俗各不相同。武汉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蟠标,挂在祖坟上,鸣鞭炮,供祭品。

浙江 “拜太公”“添土”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清明,或“祭坟”拜太公,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几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的祖宗。祭清明时要先给祖坟“添土”,即用簸箕取土添加在祖坟之顶。

贵州 “挂青”

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

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告慰亡灵,俗称“挂青”

那么在你的家乡,又有哪些特殊的清明习俗呢?

清明不仅是节气、节日,更是文学巨匠们的挥豪泼墨的舞台,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名家笔下的清明节吧!

名家笔下的清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丰子恺《清明》

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节,也便是我们绝好的野餐时期。流觞曲水,不但仿古人余韵,而且有趣。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假如清明植树能名实相副,每人每年在祖墓旁边,种一棵小树,不到十年,我们中国也到处有了葱蔚的山林。

——冰心《寄小读者》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叶圣陶《过节》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全家人都要花上大半天工夫准备各种祭祀用品,有糍粑、豆粉、芝麻、米酒、白糖、橘子、纸钱、蜡烛、鞭炮、纸花圈、金元宝……满满一桌子摆放着,五颜六色,像过年一样。

——林萧《忆清明》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则席地饮胙。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随有货郎,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

——张岱《扬州清明》

编辑:蒋伟希 高原 傅汝琴

本文选自《时代信报·新家长》1452~1453期主题策划《清明趣探索,用跨学科的眼光看世界》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时代信报·新家长。

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