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的童年,每到春天,北京城总有一种飞翔姿势优雅且迅捷的小鸟出现在天空,它就是北京雨燕——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妮妮”的原型。

这种每年春天都会出现在北京的小鸟,与中国诗意中惯常出现的“燕子”并非同科动物,而是专门的雨燕目、雨燕科之下18属84种雨燕中的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小鸟自古以来就将北京城作为自己的繁殖栖息地,成为北京城的标志性物种。

清同治九年(1870),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文豪在北京采集标本后,描述并命名了这一新亚种——北京雨燕。

根据描述,相比繁殖于欧洲、体羽黝黑的其它雨燕,北京雨燕的羽色更浅。由于这种小鸟常出没于北京的亭台楼阁,因此老百姓常亲切地称其为“楼燕儿”。

作为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北京雨燕已经成为这座古老城市一道特别的自然与人文兼具的景观,更是一枚特殊的生态符号。

北京雨燕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候鸟,除了两个月的繁殖期必须留在巢中,在一年中的其余十个月中,它真正着陆的时间绝不超过2小时。

北京雨燕的体态轻盈而翅膀宽大,有着极低的翼载荷,能充分利用各种上升气流节省体力。得益于这样极致变态的身体结构,它的飞行如呼吸般轻盈自在,在飞翔过程中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生命体验,包括捕食、清理卫生、饮水(掠过水面),空中交配,以及最不可思议的——飞翔中睡眠,也就是让身体的一侧清醒,另一侧闭眼休息,因为鸟类的肢体运动是由脑干控制的,大脑休息时,翅膀同样可以拍动。

据记载,鼎盛时期的北京雨燕在北京城曾有过五万只的记录,皇城的高大堂皇的建筑体,为它们提供了岩穴之外的最佳栖息地。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高楼大厦平地起,古老的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即便保留下来的,也被安上了对小鸟并不友好的防雀网,北京雨燕栖息的选择越来越少,因此,数量也在迅速减少。

值得欣慰的是,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优先行动”系列中,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到203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初步建立。

去年初,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新“代言人”——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亮相。北京雨燕从2008奥运会到中轴线申遗,确实是千年古城到文化复兴最好的讲述者。

我相信,随着北京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于自然物种友好度的提升,北京雨燕的数量将逐步回升。

到那时,每年春天,只要在钟鼓楼前一抬头,就能看到天空中与北京人和谐共处的北京雨燕。

说起来,钟鼓楼真可算是北京雨燕在北京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了,于是,这里也成为了我上周一次趣味性十足的“图形跑”的起点。

这场马拉松的名字就是“北京雨燕跑”,2024年3月27日,我用脚步串联起老北京城的80多条胡同,一百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几百个路口,从钟鼓楼出发,沿途串起鸦儿胡同、烟袋斜街、银锭观山、广福观、白衣庵、朝阳门旧址、桂公府、那王府、僧王府、南锣鼓巷、中央戏剧学院、段祺瑞旧政府、孚王府、故宫、正义路、东交民巷、天坛、打磨场、前门、老舍茶馆、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南堂、新华社、法华寺、牛街、唐大悲阁遗址、歙县会馆、杨椒山祠、嵩云书院、正经书院、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志成中学、北京城墙西南拐角遗址、灵境胡同、金融街、梅兰芳大剧院、后海………最后再返回到钟鼓楼,全程略长于马拉松里程,用44公里的跑量,在老北京城画出了一只轻快的北京雨燕。

跑完之后,打开轨迹再回味,我不由得感慨,这条“曲折蜿蜒”的轨迹几乎可称一件“很有型”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所容纳、涵盖、蕴藏着的北京人文历史,不胜枚举。

仔细拆解这条轨迹,就会发现沿线有着北京城最浓厚的文化元素之一——胡同。

古都北京的胡同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北京市在保护胡同文化元素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实施了大量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胡同文化。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没人能真正说得清,但老北京有句俗语: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

青砖灰瓦的北京胡同,就是一本城市变迁的历史读物,在北京的胡同里,你随时可能发现曾经不可一世的王府大宅门,还会有遇到名人故居的小惊喜,以及曾经一些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所,但更多的胡同,是老北京平民百姓的烟火气和浓厚的市井魅力,时刻展示着北京这座城市包容、宽厚、幽默、乐观的城市基因。

毫不夸张的讲,每一条北京胡同,都有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关于城市,更关于历史。

于是,这只在奔跑中诞生的“北京雨燕”,真的就是北京城一部鲜活的史书,亦是一条值得推荐给所有热爱北京的朋友们的大型City Walk经典路线。

这场北京雨燕跑的过程是非常愉悦的,不仅与那些我熟悉的老胡同、老建筑再度相见,天公也作美,在濛濛细雨中出发,在夕阳的掩映下,让我顺利画出了一只灵动的北京雨燕。

这是我的第199场马拉松。

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的5月,我在布拉格实现了百马梦想,这一晃,就快五年了,到今年的3月27日,199,要久久,美好的寓意与祝福,送给我的家乡北京。

终于来到了200场的大门前,在奔跑中,阅读世界,感受生命,享受过程,结交朋友。

我的200马,正在柳州等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进无止境》、《高成长思维》、《全球新常态》。

马拉松爱好者,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会长、“毛线团”公益跑团创始人。截至2024年3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199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2023年第七届世界马拉松WMC777完赛选手,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