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见过这样的孩子吗?

他们有清澈的目光,却对你视而不见;

他们有灵敏的耳朵,却对你听而不闻;

他们发音正常,却总是不愿与人交流;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在遥远的夜空孤独闪烁的星星;

他们就是孤独症儿童,被人们称为「星星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孤独症≠性格内向

孤独症的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导致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只是性格内向。事实上,孤独症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方式刻板,往往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生活难以自理,与内向有很大区别。

1.社交障碍

不喜欢眼神接触,大人拿着玩具逗孩子,孩子只盯着玩具,很少看大人;跟人不亲,不喜欢被父母抱;叫孩子名字时,孩子没反应;不会用手指指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会望向别人手指的物体;对他人不感兴趣,无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能理解他人情感。

2.交流障碍

言语发育迟缓,有的孩子3岁了只会叫爸爸妈妈;有的1-2岁时曾经言语正常,但发病后,言语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自言自语不断重复他人的话,或只重复特定字词;无法用言语表达需求。

3.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

有些孩子对车轮、风扇等旋转的物体十分痴迷,有的则对数字、路线图格外热衷,反而对正常儿童喜欢的物品如玩具等不感兴趣。不断重复一样的动作,如反复开门、拍手、转圈、把玩具摆成一排等;抗拒变化,习惯例行事项,如坚持走同一条路线、所有物品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放。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

孤独症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近在咫尺。对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医学界仍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比较公认的观点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密切,遗传度高达80%~90%,孤独症同胞兄妹患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此外,孤独症有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学者发现,孤独症伴随着脑细胞数量和脑白质发育异常。

孕期不利因素,如孕期病毒感染、吸烟、服用某些药物、情绪不稳等,被证实与孤独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曾有研究指出,父亲年龄大于40岁或母亲年龄大于35岁,后代出现孤独症的几率升高。

早识别、早干预

儿童孤独症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如能在3岁前接受科学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

因此,对儿童孤独症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尤为重要。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发育过程存在以下预警表现,要尽快咨询儿科或精神科医生,看见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孤独症无法自愈,截至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康复训练,越早开始越好,但没有"最晚",应抓紧6岁以前的时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方法对,孩子的进步会很大。

孤独症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让孩子拥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和功能是训练的最终目的。家长要不断的随时随地跟孩子进行互动,通过行为训练来改善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孤独症不代表在智能上有所缺损,某些孩子的智力其实是正常的,甚至在某个特定方面(如计算、记忆力、绘画等)优于常人,家长可仔细留意,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用爱与接纳点亮星空

由于行为较特殊,孤独症常常引来误解,加上缺乏自我澄清的能力,以至于形成一种负向循环。如果说患上孤独症是一种「天灾」,那么对孤独症的歧视和污名化则是「人祸」,许多孤独症孩子被贴上了怪异、熊孩子、傻子等标签。

国际上,衡量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往往以是否能进入社会为标准。而融入社会的基础,是增强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对孤独症群体的认知、理解与关爱。

事实上,孤独症并不会传染,不必与他们刻意保持距离。那些特殊行为,其实是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他们并非冷漠无情,甚至可能比你我更纤细敏感。多一些同理心,你会发现隐藏在他们心中独特的一片天。

希望社会对孤独症者及家庭给予更多的权益保障和人文关怀。每一位孤独症孩子都是一个来自遥远星星的小天使,纵使他们带着缺陷跌落凡间,相信我们的爱终将弥补一切!

参考文献

[1] 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http://www.nhc.gov.cn/fys/s3585/202209/17deed3b6ecb417aaa947d108bf5ab3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