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偶然看到很多人分享一篇题为《坠落之路:波音和它陷进的时代泥潭》的2019年的文章,近年来因为波音问题不断,反复成为爆款。 文章称 波音 是因为制造业转移 ,大量外包 而出事, 其它还有 政府包庇 ,美国制造业 衰退等等。 给出 了一大 堆 头头是道的分析,不过里面有 不少事实错误。

这促使我想写一个真实的波音坠落故事。 之前 介绍了波音70年代初的危机,70年代末民航管制解除带来的航空业变革()以及 近60年历史的737机型为何一直没有被淘汰,反而一路升级() 。今天为大家分析一下让MAX这款737的终极版成为百年波音最大灾难的MCAS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MAX的发动机放错位置了吗?

分析737MAX的文章里经常提到由于737更靠近地面,LEAP-1这类更大的发动机在原来的机翼下放不了,必须前移,导致不稳定,引入MCAS,引发了惨案。

严格来讲,上述分析只说对了737更靠近地面,其余都是错的。可以看一张737与320头碰头的对比:

一个显著差异是737更“矮”,或者说机身结构更靠近地面。这源于它更“古老”的出身。之前的文章里介绍过,727,737这些飞机设计时考虑的是服务条件极差的小机场,那些机场搞不好没有登机设备,得让乘客自己“爬楼梯”上飞机,人人都可以体验一把从空军一号上走下来的威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那是不现实的,现实是为了乘客必要时“爬楼梯”快一些,也就是加快登机、下机的效率,737和727这些老家伙机身设计都故意很靠近地面。

这在六七十年代没问题,但随着high bypass ratio发动机的出现(这类发动机在上一篇介绍过),737就遇到麻烦了:这些新发动机往往都更大,要保持发动机与地面的安全距离,需要动点脑筋。

这脑筋其实在737第一次换代更新发动机时就动了。737分为4代,第一代是100和200,被称为原始版,第二代是84年首飞,包括300/400/500,被称为经典版,第三代是1997年开始生产的NG版本,最后就是麻烦不断的MAX。

不看MAX,原来三代737比较:

原始版发动机在机翼下面,从经典版开始,发动机更靠前。就是因为经典版开始的high bypass发动机更大,往前提才能放得下。

A320设计于80年代,没有737个子矮的缺点,不过如果你看320的发动机,不光neo的LEAP-1,老版CFM发动机也是挂在机翼前面,而不是机翼正下方。

所以发动机往机翼前面靠是普遍操作,不是737MAX独有。飞机后排的乘客应该对发动机前置表示感谢:飞机发动机噪音主要来自尾部排气部分,如果像737经典版那样,发动机在机翼正下方,尾部噪音不受机翼阻隔,后排的票属于震耳欲聋版。

因此,把发动机位置挪前一点,不是737专利。但737用high bypass发动机确实多折腾一些,比如这是经典版的737发动机,CFM56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你不是飞行发烧友,这发动机在外观上应该仍然会让你觉得奇怪:为什么不规则,下面像是压扁了。这就是因为737个子矮,CFM(发动机制造商)和波音把一些发动机配件移到了边上,发动机扁一点,维持必要的离地高度。

MAX使用的LEAP-1更大,也放在了更靠前的地方,不过和737经典版比会发现也不算离经叛道:

MAX发动机更靠前很大一个原因是LEAP-1更长。从320进入市场开始,320和737很多都是用CFM发动机(有些会给别的发动机选择,不过CFM是主流)。波音不傻,对737机身带来的发动机大小限制清楚得很。同一代CFM发动机,波音会用一款直径更小的。比如320neo的LEAP-1A发动机,直径198厘米,737MAX的LEAP-1B是176厘米。

这些具体型号的发动机都是波音、空客和发动机制造商如CFM共同敲定,和整款飞机结合在一起研发。

回到关键问题:MAX更前移的更大的LEAP-1发动机会带来什么后果,飞机的稳定性变差了吗?

2.MAX是靠MCAS来维持稳定吗?

由于导致印尼狮航与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两架MAX坠机,737MAX的MCAS臭名昭著,很多人说因为MAX不稳定,引入MCAS来维持飞机稳定性。可与这种大量媒体渲染带给你的印象截然不同:MAX没有稳定性问题

波音引入MCAS系统不是让一架不稳定的飞机变稳定——如果需要靠MCAS维持稳定,空难后波音以及FAA等航管机构怎么会建议人工关停MCAS,关了岂不是让飞机不稳定了?

MCAS的真实作用看这个系统的全名就能知道:Maneuvering Characteristics Augmentation System,是对飞机操控特征Maneuvering Characteristics)做调整Augmentation)。

网上经常能看到对MCAS作用理解有误的,不过在所有错误中,《坠落之路:波音和它陷进的时代泥潭》这篇广受欢迎的雄文仍属于所有错误里错得更离谱的:

仰角过高是指飞机抬头过度,机头往后抬得过度了,怎么一头栽下去?连上下左右都分不清,还能分析明白波音以及MAX的问题?

我们来解释真实的MAX问题以及为什么会有MCAS。

别看LEAP-1发动机更重且在MAX机身上更靠前,这并不会把飞机往下压——即使飞机重心被前移了也不会。飞机飞行时的平衡有点像跷跷板:靠尾翼的升力与偏前的重心来获取稳定性。

重心前移一点,一般来说飞机反而会更稳定,因此,LEAP-1的重量以及位置靠前不会对飞机稳定性有影响。真正的影响是在空气动力学——这个对飞行来说最重要的领域。

由于LEAP-1更大,造成了一个大概超出绝大多数人意料的影响:在特殊的飞行状态下,这些发动机的外形给MAX带来了额外的升力

注意这是非正常的飞行状态下,具体来说就是高速且大仰角飞行的时候,上述额外的升力让MAX有继续仰头的倾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是由于空气动力学,如果仰角(angle of attack,简写AOA)超过安全范围,飞机就有Stall(失速)的危险,即失去升力。注意,失速不是飞机没有速度,是失去机翼上下空气流体带来的升力。没有升力,飞机就没法“飘”在空中,即使发动机继续工作,维持飞机向前飞行,飞机仍会不断失去高度,下坠。

1993年迫降阿拉斯加的东航583号航班,就是由于该型号麦道11飞机的驾驶舱设计问题,飞行员不慎碰触控制手柄,飞机仰角突然增加,触发失速警报,后续飞行员补救操作失误,致使飞机在不到两分钟里剧烈颠簸,机上60人住院,两人不幸重伤身亡。因此,飞机必须保持在安全仰角内,避免进入失速。

那LEAP-1让MAX有继续仰头倾向,是否就意味着MAX没法保持安全仰角呢?不是!仰角控制是飞行员操作的一部分。FAA等监管机构对飞机的操控特征有详细的要求,比如调整仰角时飞机应该尽量是线性表现,但不同飞机的操控特征不会完全一样,只要符合FAA标准,就没有问题。要真是所有飞机一样,又何来飞行员针对特定型号的训练,每个飞行员不都该是随时能飞任何机型?

MAX发动机带来的空气动力学改变,实际表现是特定飞行姿态下接近失速状态时,飞行员控制的感觉会和737NG不同。 在 MAX两起坠机事故发生后,无论是FAA还是欧洲航空监管机构,调查事 故原委后都指出,即便没有引入MCAS,MAX的平衡、操控也是过关的。

MAX复飞检测完成后,欧洲航空监管机构EASA主管Ky的这一段总结最能说明问题:我们测试了各种极端情况下飞机的表现,可以明确地说无论有没有MCAS,MAX都是稳定的。没有MCAS,飞机也没有仰头倾向

为什么波音要加入MCAS? 波音的目的不仅是维持安全仰角 ,而是要在 飞行员不需要改变任何操作,或者说感觉不到任何和737NG有差别的情况下维持安全仰角。它的考虑是MAX和NG会共存(航空公司不会立刻把所有NG都淘汰),飞行员可能同时飞两个机型(极端情况上午NG,下午MAX),两个型号操纵上感觉不出差别,就可以把新飞机的相关训练大幅压缩。

类比开车,不同的汽车操纵起来感觉不一样,包括驾驶员踩油门刹车时车子给你的“反馈”。比如BMW,开起来感觉和Lexus完全不同,这不影响两个都是很好的车。737MAX遇到的问题相当于经过更新,开起来可能已经不是BMW的感觉了,可制造商想维持BMW的操纵感。

这也就引出了MCAS,记得之前说的Maneuvering Characteristics Augmentation吗?MCAS是在MAX表现出和737NG不同的飞行特征时(部分大仰角),自动调整飞机状态(MAX不是要仰头吗?MCAS就是在MAX表现出NG没有的仰头倾向时介入,下压机头),这样飞机员的实际操纵体验就和737NG一样了。

3.MCAS是怎么变成灾难的?

我们现在知道MCAS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可是只有明白MCAS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才能明白波音的问题在哪里。

为什么要让MAX和过去的737操作起来一样?MAX应对320neo,空客提出320的飞行员不需要太多训练就可以飞neo。MAX也必须有类似的“无缝连接”才能保证竞争力。民航飞行员只有飞载客的飞机才是给民航公司赚钱,在模拟飞行器上学习怎么开飞机是不赚钱的。

波音还有一个关键计较:维持737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空客neo立项在前,波音知道 MAX上市时间肯定不会占优,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服航空公司不换neo,而是维持737机队,等 MAX呢?如果 MAX产量惊人,上市晚但很快生产数量碾压neo,那倒可以:即便一开始neo拉走一点客户,更高的产能意味着后续航空公司能更快拿到波音的新飞机,没必要换空客,甚至还能抢等得不耐烦的空客客户。可这不可能:空客产能高于波音。

但波音有一个优势。2013年,全世界有5580架737在运营中,空客在2012年才交付了第5000架320系列。也就是说即使neo打破了737和320的竞争平衡,但737有更大的客户基础。这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将现有737客户锁定在该机型上,即使MAX上市晚,产量没有优势,也能继续维持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如何锁定?换飞机是经济投入,波音就需要在经济上着眼,如果换Max和换neo一样需要培训飞行员,那航空公司就没有必要绑定737。可如果换Max完全不需要培训,而737换neo肯定得培训,那即使换Max需要等,不少航空公司很可能也就忍了。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波音必须选更新737,而不能研发新飞机对抗320neo。

因此,在2011年立项时,波音定了从NG转MAX必须是B级培训——只需要在电脑上培训的目标。这也是MAX事故后很多报道提到飞行员只用iPad培训一两小时就飞新飞机的由来,B级培训就是这种几小时的电脑培训。另外,B级训练并没有像一些媒体渲染得那么耸人听闻,经典版737转NG就是B级训练。

要做到B级培训,MAX显然在操作上和NG越相似越好。参考MAX立项时波音内部文件:

最多的就是NG版的各项指标特征得maintain(保持),no change(不变)。想想挺可笑,明明是从NG升级,MAX应该是更好的飞机,但对“好”的最多要求是“和旧的一样”。

更讽刺的是,为了让MAX和737NG一样,波音加入了更多737NG没有的东西,比如MCAS。飞机明明越来越不一样,波音却对FAA以及航空公司说和以前的飞机比没什么变化

这种荒唐逻辑为MAX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干涉飞行姿态的全新系统MCAS,属于改变flight control law(决定飞行员如何控制飞机的飞行控制计算机的一系列算法),显然该告知飞行员。(著名的2009年法航447空难原因里就有 f lig ht c ontrol law变化后机组应对不当,但那是恶劣天气下飞机按设计正常触发flight control law变动,飞行员本应知道如何应对)。

MCAS也需要多重冗余防止出错,既包括系统本身的冗余,还有飞行员在MCAS出错时该如何限制甚至取消MCAS的系统权限。这些自然不可能在飞行员不知情或没有相关培训的情况下做到。

波音把MCAS引入MAX,是让MAX和737NG一样,既然是一样的飞机,又何必告诉别人差异呢?我甚至怀疑在一些波音管理层眼里,和737NG一样的MAX本身就没有差异可以告人。

这或许也能解释MAX的MCAS出现了诸多非常草率的“落地”方案。737有两个仰角传感器,在机头:

只要 有一个仰角 传感器 告知飞机 有仰角过大风险, M CAS 就会启动,毫无冗余。最初引入MCAS针对的是非正常飞行的极端情况,虽说没有冗余的设计仍然愚蠢,好歹大概率不会在一般飞行中遇到。可引入MCAS后,工程师觉得在低速时MAX接近失速状态表现也不好,扩大了MCAS的介入范围。

这就导致一个没有冗余的系统,在常规起降这些仰角较大的时候就有可能介入。印尼狮航与埃塞俄比亚航空的两起MAX坠毁事故里,根据事后调查,一次一侧仰角传感器校准有问题,另一次一侧传感器可能被鸟击损毁。

仰角传感器异常的情况下,MCAS获得了错误的仰角数值,在错误的时刻介入。又由于原始设计是保持操控特征与NG一致,因此只要MCAS发觉没调整好,就会不断继续调整,这最终导致两起空难里,MCAS不断介入,下压飞机仰角,酿成大祸。

理论上,飞行员是没有冗余设计的MCAS的冗余:经过足够的训练,飞行员可以通过一套标准操作解除出错的MCAS介入,获得对飞机的掌控(埃航事故其实有飞行员没有遵照标准操作执行的因素)。

但引入MCAS的目的是让飞行员不用做更多训练,为了避免展示MAX与NG的差异,导致上述目的无法达成,波音干脆将MCAS从MAX飞行员操作手册中删除。飞行员都不知道有MCAS存在的情况下,让TA们成为MCAS系统出错时的防火墙,过于黑色幽默。

颇符合整个MCAS引入过程荒谬底色的一个细节:2016年3月30日,波音首席技术试飞员向FAA发邮件提出将MCAS从飞行员操作手册中删除的时间点,恰好是波音管理层同意将MCAS的使用范围扩展(纳入低速环境)的几个小时后,而这位首席技术试飞员向FAA发邮件时都不知道MCAS介入范围被改了。

4.或许没必要的MCAS

记得前文提到对MAX复飞做检测的 欧洲航空监管机构EASA主管的评价吗: 我们测试了各种极端情况下飞机的表现,可以明确地说无论有没有MCAS,MAX都是稳定的。没有MCAS,飞机也没有仰头倾向

印尼狮航与埃塞俄比亚航空两起与MCAS直接相关的空难后,MCAS从波音“隐藏”的系统变成MAX最为人知的特征,困扰很多航空从业者的一个疑惑就出现了:MCAS真的有必要吗?

从EASA主管的评价看,至少安全性上,没有MCAS可能是没问题的,这也符合波音引入并不断扩展MCAS的本意:让操作感接近NG,而不是解决安全问题。MAX停飞后,2020年2月,FAA主管在一次新闻发布会里也提到,重新调查MAX的数据,防失速的各项特征,有没有MCAS都过关。

不过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便从飞行员操作感上看,MCAS的必要性都很可疑。根据一些飞过MAX做工程检测的人的评价,如果事先知道去哪里找差别,那么可以勉强感知到有MCAS和没有MCAS的差异——在失速纠正时,没有MCAS,飞行员的感觉“稍稍更软一些”(slightly soft feel)。

如今回顾波音笃定必须引入MCAS的最大担忧:没有MCAS,MAX和NG不能获得同型号认定,以及MAX操作差异太大,飞行员需要大量模拟训练。几乎令人感慨波音的管理层是否脑子进水了?

获取适航证时,FAA等机构会给出一个型号认定,比如318/319/320/321都是同一个型号认定,飞行员的驾照是跟型号的,也就是能飞320就能飞321。如果MAX和NG不在同一个型号里,无疑会导致原来的737飞行员必须有更多训练才能飞MAX。

问题是MAX可能拿不到NG同型号认证吗?!318比321短了三分之一,那哥俩飞起来操控能一样吗(321的襟翼设计和320都不一样)?其实波音只要看一下自己的产品线,就知道MAX型号认定的担忧是杞人忧天:757和767拿的是同一个型号认定,而这两个机型的操控是出了名的不同。757是单通道窄体客机,出了名的“给力”,深受飞行员喜爱,也备受想省油钱的航空公司讨厌;而 767是双通道 宽体客机,操控被形容为像头鲸鱼。

不同的操控感,不代表就无法拿到同一个型号认定。 至于飞行员的训练,如果别人可以同时飞318和321,甚至757和767,MAX(不引入MCAS)和NG的区别还能是鸿沟天堑?

反倒是不断扩大MCAS使用范围,是对flight control law做越来越大幅度的修改,更有可能带来新培训的必要。MAX复飞后,针对MCAS的长时间模拟训练成了飞行员的必修课,也对应了这一点。

回溯737MAX的MCAS灾难,真正让人惊讶的不是波音忘了如何设计、制造飞机——尽管互联网流量大户们会喊这些更吸引人的口号,而是波音管理层不断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视野里,在一些并非关键的方向上逼着技术人员不断“内卷”——比如MAX与NG的操纵差异,而忽视真正的威胁——MCAS缺乏冗余的设计。

波音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设计一款优秀的飞机——立项晚且原始机型古老的情况下,MAX与320neo技术指标上能打到均势其实就是例证。但正如古人所言,主帅无能,累死三军。缺乏起码大局观的管理层,会消耗掉一个公司、一个组织本身具备的优势,而放大甚至制造新的弱点。

也正是由于管理层的问题,MAX的灾难并没有终止于MCAS。2024年1月,一架MAX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舱门掉落,这起事故虽未造成重大伤亡,但严重程度其实要比MAX的两起空难更甚。如果将其归因于波音大量外包,美国制造业人才流失(如《波音坠落》等许多网络流量文),那属于和波音管理层一样狭隘了。

而下一期真实的波音坠落,我们就探讨MAX舱门事件,以及MAX生产的外包问题。

参考资料:

  1.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70413/passengers-right-in-the-air/

  2. https://lufthansaflyer.boardingarea.com/today-in-lufthansa-history-the-737-is-born/

  3. https://qz.com/1776080/how-the-mcdonnell-douglas-boeing-merger-led-to-the-737-max-crisis

  4. https://www.flightglobal.com/programmes/how-crucial-single-aisle-strategies-a-decade-ago-will-shape-the-2020s/135970.article

  5. https://theaircurrent.com/aircraft-development/mcas-may-not-have-been-needed-on-the-737-max-at-all/

订阅关注防失联

订阅备用号

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

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

原创不易 赞赏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