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网易号

关注
1.1万粉丝
0关注
137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遗传学博士

1枚勋章

爱科普的科研民工

  • #水果中的抗炎高手# 搞出这标题的,连炎症是什么都没搞明白
  • 始作俑者被同僚抗议到辞职,别再被白芦藜醇、NMN的营销骗啦

    14小时前
    图片
  • 关于加拿大37岁华人女性肺癌去世的文章

    2024-04-24
    2跟贴
    图片
  • 加拿大37岁华人女性肺癌去世,诊疗过程有过失吗?

    2024-04-23
    7跟贴
    图片
  • 仁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中药?是一些人口中的传统中药吗?仁丹背后,你可能不知道,或曾被误导的的一段日本汉方药疯狂营销,“中药爱国”人士碰瓷蹭流量炼丹的荒唐历史。这篇文章查找了不少资料,图比较多,见头条文章:《仁丹起源揭秘,日本汉方营销神话引爆的炼丹“爱国”风潮》 #北京同仁堂仁丹汞含量被质疑# #同仁堂回应仁丹汞含量超标5万倍# 仁丹起源揭秘,日本汉方营销神话引爆的炼丹“爱国”风潮
  • 揭秘仁丹起源,日本汉方营销神话引爆的炼丹“爱国”风潮

    2024-04-19
    图片
  • 我又又叒叕产生10W+爆款啦,大家快来围观吧~
  • 迪拜暴雨:别造谣人工降雨造成灾害了

    2024-04-18
    2跟贴
    图片
  • 16+8轻断食减肥法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看了研究我都乐了之前网上突然传轻断食减肥翻车了,说是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一项研究称8小时内进食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91%!哇噻,这也太吓人了吧。都快接近一倍了,看到这儿,本来习惯8小时内吃完饭,零食也不吃的小伙伴是不是吓得赶紧去开袋薯片保命?对了,记得看一下时间,要瞅准8小时以外吃,别在8小时内吃,那可没用。我去找了这项研究,想看看轻断食怎么能有那么吓人的作用,结果把我看乐了。暂且不说这目前只是在一个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尚未经过同行评议。就是这里面的研究方法也颇有可争议的。该研究是中美几位研究人员合作,分析美国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问卷调查2013-2018年的结果,以及截至到2019年的死亡登记数据。进食时间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看调查问卷里有没有给问卷里问的两天内的食物摄入数据。也就是说,只要有受访者回忆了两天的食物摄入情况,这项研究就会将受访者的数据纳入,再归类到不同的进食时间组别里。比如归入到8小时内进食组别的人,是两天食物摄入记录平均下来,每天吃饭的时间范围小于8小时。哪个人是按两天的进食状况就确定自己属于什么样的饮食方案的?怎么就能按两天平均摄食时间,就去归类进食规律呢?你说,看到这儿我能不乐吗?更何况,这里还有回忆是否准确以及具体饮食是否健康等潜在的偏倚因素——是的,这项研究都没考虑具体食物类型。看分组就会发现8小时内进食的人数是最少的,只有414人(图1)。更少的人数意味着很可能也更容易因为偶然的偏倚,导致更大的波动,比如万一这400多人里有更多人的食谱多是垃圾食品呢?虽说包括16+8在内各种间歇性断食的健康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项被解读成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91%的研究实在有太多问题,不能当做严谨的研究成果采纳。过往不少研究已经显示间歇性断食可以改善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等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度相关的指标。这些研究的优点是多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排除了很多偏倚,缺点是人数与跟踪时间有限,能招募个100人,跟踪上半年已经接近上限,大多以跟踪几个月为主。因此,这些研究无法回答间歇性断食能否减少心血管疾病。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都是与心血管疾病高度相关的指标,如果有一种干预方式同时改善了上述三大问题,心血管疾病风险能不下降吗?如果不能,那也挺神奇的。靠随机对照试验来确认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由于对受试者人数、跟踪时间要求很高,对于间歇性断食这种饮食干预方案来说比较难做到。但也有观察性的研究显示断食有可能有生存收益——至少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是如此。比如202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对2785位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组成的队列做问卷跟踪,发现长期有断食习惯的人,心脏病风险约为没有断食习惯的人的三分之一,同时具有生存优势,也就是死亡率更低(图2)。而这些人平均坚持断食42年,最短也有5年。和前述提到的跟踪几个月为主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合,我们也可以推论,短期与长期的断食都是可行的,没有出现短期有收益,长期有害的反转。类似的观察还有对穆斯林斋月、摩门教断食等宗教禁食传统的跟踪,都显示那些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教徒,断食与更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关。当然,这些研究往往是针对特殊的人群,比如已经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是肥胖症这些代谢类疾病患者。我们不能将结论随意推广到所有人群,像本身没有基础疾病的人,间歇性断食能否有上述心血管疾病收益,是未知的。对有些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厌食症患者,间歇性断食也存在特殊风险,未必适用,或者需要更多专业指导。可是,我们不需要因为一个远不完善的研究,突然把所有尝试或想尝试间歇性断食的人吓出一身冷汗。#轻断食减肥真的塌房了吗# #轻断食# #减肥#
    瑜伽圈
  • 间歇性断食(轻断食)可以长期减重,但你耐得住与现代社会的断舍离吗?现代社会有两个永恒的焦点:什么好吃和如何减肥。当各种网红食品令你目不暇接时,也有同样多的网红减肥法让你不知如何选择。对很多真心需要也想控制体重的人来说,不免担心一些听上去特别洋气的方法靠不靠谱,是不是只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快时尚”。而轻断食,也就是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是一种近年来很流行,也让很多人担忧是否靠谱的减肥法。所谓间歇性断食是指将食物摄取限定在一段时间之内。这与其它饮食控制出发点不同:传统的饮食控制强调吃多少,另一些则是强调吃什么(what),如素食、生酮都是避免一些食物,摄入另一些食物;间歇性断食强调什么时候吃(when)。具体的时间限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每天限定时间,像常见的初级选手采取16/8——限定在8小时内摄食,剩下16小时饿肚子。第二类以一周为周期的5:2方案,5天正常吃喝方便有力气打工,剩下两天每天吃一顿500-600卡的饭饿晕在床上省钱。最后一类是隔天断食,即饱一天饥一天(5:2其实是由此演化而来)。间歇性断食有什么有效性证据吗?我们以如今更流行的每天限制进食时间为例聊聊。这方面研究不少,有三项研究我个人觉得挺有启发。首先是个泼冷水的研究,2023年2月发表在《美国心脏学会会刊》上。500多名受试者通过手机应用在6个月的时间里记录自己的饮食、睡眠(至少上报一次),然后利用电子医疗档案回溯这些受试者过去10年的体重记录。通过这种“往回看”的方法,研究人平均“跟踪”了这些受试者6.3年——下载手机应用后半年,回溯过去5.9年医疗档案。根据受试者们记录的饮食、睡眠数据,研究人员就能比较不同的进食频率、或进食时间段的受试者间,那么多年间体重变化是否有差异。这些受试者平均的进食时间范围是11.5小时,但有的人会时间短一些,有的长一些。那些进食时间范围更窄的人,跟踪的6年多时间里体重变化与其他人没有显著差异。注意进食时间范围窄,比如大家平均是11.5小时内进食,有的人是8小时,后者就有点类似间歇性断食了。这研究虽然不是专门研究间歇性断食,但在指向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仅仅看进食时间差异,没有在人群里出现减重效果。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间歇性断食“凉凉”了?非也。注意研究的细节,这个研究是回顾性质的,它是以现在受试者的饮食习惯,假定过去也是这一习惯,看不同饮食习惯的人体重变化是否有区别。但是采用间歇性断食来控制体重时,是同一个人从一种饮食习惯转变为另一种,看看有没有引起体重变化。这项研究里的另一个结论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那些进餐次数更多,特别是小分量饮食次数更多的人与其他人比,体重降幅更大。其实这些人很可能总体热量摄入会更低一些。间歇性断食用于控制体重的原理是什么?正是固定时间段内摄食,可以减少总热量摄入。任何间歇性断食的攻略都会提醒你:正常吃喝,但不要因为时间缩短了,想着把握机会把该吃的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吃上。假想一下,当人群出现自然的进食时间范围差时,比如有的人就是习惯不吃早餐,进食时间自然更短,可和其他吃早餐进食时间更久的人比,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会有区别吗?未必。大家的代谢都会稳定在各自的水平上,也不会有体重变化上的差异。因此,对于想靠间歇性断食来控制体重或是减肥的人来说,我们需要参考的研究最好是那些干预性质的临床试验,就是一群人随机分配一下,一些人用间歇性断食,另一些人不用,过段时间看看,大家的体重变化是怎么样的。还真有这样的试验,我们来看第二项研究(图1),这是在有肥胖症的成年人(BMI>30)里的一项临床试验,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每天限制在4小时进食、6小时进食以及对照组里,每组约20人。整个试验是10周,前两周是获取基线数据,受试者正常饮食、运动,确保正式对照试验开始前大家的体重都能稳下来,之后8周按各自的分组来规范饮食。整个过程中,受试者也会记录下基线时一周与最后一周里的具体饮食,用以计算热量摄入。间歇性断食8周效果如何呢?无论是4小时还是6小时进食组,相比对照组,体重都下降了3.2%(对照组体重没变化)。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程度的间歇性断食都获得了减重收益。尽管间歇性断食不要求受试者主动减少食物摄入,但无论是4小时组还是6小时组,间歇性断食后的每日热量摄入比基线都少了500多卡。综合这些,我们可以说采取间歇性断食的干预措施,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会减少热量摄入,最终获得减重收益。不过上述研究是两个月短时间的结果。这种减重效果可以长期维持吗?2023年6月,该研究组又发表了一篇跟踪时间长达一年的间歇性断食临床试验,给我们带来了答案(图2)。在这个长时间临床试验里,受试者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采取16/8小时间歇性断食组与减少热量摄取组。16/8就如同前面介绍的,每天摄食限定在8小时内,减少热量是指在营养师指导下设计食谱,保证每天比基线减少25%的热量摄入。一年的试验分为两个阶段,前6个月是减重期,按上述标准执行,后6个月是维持期。间歇性断食组的摄食时间放宽到10小时,热量减少组则放宽到摄取与自己代谢消耗相当的热量。最后一年下来,间歇性断食与减少热量摄取组都获得了与对照组相比大约5%的减重效果,而且在维持期体重保持稳定。可以说是非常罕见地利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种极为严格的科学检验方法,验证了间歇性断食可以做到长期体重控制。同时非常有趣的一点,在实际热量摄入上,间歇性断食与设计食谱计算卡路里的减少热量摄入组非常类似,都是平均每天减少了约400卡的能量摄入。总结下来就是间歇性断食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的体重控制手段,而且它能减少的热量摄入和掰着手指头数卡路里来减少热量摄入,是一样的,减重效果也类似。在现实生活中坚持计算卡路里来减重,对很多人来说既复杂又比较有压力,不太容易坚持。相对而言,设定一个几点到几点吃饭的规定至少在原则上比较简单。其实就人类的漫长历史而言,间歇性断食很可能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段。现代意义的三餐制在工业化革命后才得以普及,两餐制甚至一餐制才是古代主流。只要醒着,随时随地能有东西吃更是20世纪全球消费大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因此,将进食限定在8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真不能算对身体的大逆不道。一些研究显示人体的生物钟规律导致胰岛细胞在早上的时候更敏感,由此推断间歇性断食如果把热量摄入时间限制在早一点的时候更好。但如今人们的生活规律让多数社交类聚餐集中在晚上,因此更现实的断食方案会把进食时间限定在中午到晚8点之类。我们分析的两篇间歇性断食论文也都将进食时间放在了中午到傍晚,仍然有减重效果,可见这些方案在具体执行上有灵活性。即便如此,由于现代社会带来的变化,间歇性断食以及任何一种饮食控制方案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路过一群人排队的漂亮网红店,你还会坚持不到点不能吃饭?晚上刷剧,你能否坚持说时间过了不吃零食?你能和现代生活里的那么多诱惑断舍离吗?从介绍的临床试验可以看出,间歇性断食和计算卡路里减少热量摄入的减重幅度是相近的,没有谁更突出。而且就是5%左右,不是天翻地覆的改变。真正的问题不是间歇性断食有效性如何,而是人们能否去执行。很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在思维层面比较哪种减肥方法更好,追逐着每一个被更多人种草的流行方案。但最后如同健身房,1月永远有很多人,2月就只剩下那些去年12月还在撸铁的几个了。#轻断食减肥真的塌房了吗# #轻断食# #减肥#
    瑜伽圈
  • 章泽天的帕金森基因,让我想起赵本山的卖拐

    2024-04-16
    1跟贴
    图片
  • 朱砂汞中毒科普:水飞就能让朱砂里的汞不毒了吗?某堂某丹汞超标了吗?一位科普博主,也是我的朋友公开了他的一位人在德国的读者来信,称因服用某个原材料中含有朱砂的中药,被查出汞中毒,送到德国实验室做检测,这款中药汞含量接近1%。这事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澎湃等媒体也有报道。微博一位博主也拿国内卖的这款中药(与德国那位汞中毒女士的非同一批次)做了检测,发现含汞量更高,6%。汞,也就是水银,公众都知道有毒,这自然让很多人对这款含汞中药的安全性有了深切疑虑。用到朱砂的中药,汞的争议早就有了。因为朱砂就是硫化汞的矿石,只要用朱砂,当然会在药材里引入汞,而好几款中药明确用朱砂为原料。这也不奇怪,毕竟《本草纲目》就记载朱砂“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属于历史悠久的传统药材。这便引来了一边是现代医学教育下,有人认为朱砂有毒,该禁止;另一边则认为朱砂是传统药材,中医入药讲究炮制配伍,不该因为朱砂是硫化汞就认定用了朱砂的中药就有毒。坚持中药朱砂无问题的声音里,很常见的一个说法是中药的朱砂会经过水飞处理,毒性大大降低,因此安全。水飞可以让朱砂无毒吗?要明白这一点,首先要知道水飞到底是干什么的。水飞是中药术语,是纯化提取不溶于水的矿物。水飞朱砂,就是利用朱砂里的主要矿物——硫化汞,水溶性低的特点,将朱砂与水反复研磨,不断取悬浊液,最后将屡次研磨获得的悬浊液静置、干燥,获得纯净度较高且磨成细粉的矿物。不光是朱砂,中药里很多矿物都需要水飞加工,比如雄黄、珍珠。毕竟,给你喂中药也不可能给你块石头啃吧。知道水飞是做什么的,你就能明白水飞不会降低朱砂里的汞含量。朱砂的主要成分就是硫化汞,水飞是纯化硫化汞。也就是说,中药使用的水飞朱砂,实际硫化汞含量甚至要高于原始矿石——朱砂矿石多少都会有其它杂质。中国药典里朱砂一项就提到,硫化汞不得少于96%。硫化汞的分子式是HgS,其中Hg便是汞,汞的分子量很大,即单位数量的汞要比硫重很多,这意味着硫化汞里,汞的比重高达86%。这次被指责汞超标的中药某丹,按配料,总共1260克原材料里100克是朱砂。假设朱砂的硫化汞纯度刚好过了药典及格线96%,而其它材料没有任何汞残余或污染,按上述原料配比,朱砂占该药总重的7.6%,汞含量会有6.5%。所以,有人测出这款中药汞含量6%,不必大惊小怪,反倒说明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规范用料,没有缺斤少两。在梅菜扣肉都不一定是五花肉的时代,这种用料实在应该肯定。反倒是德国那边测出来汞含量1%比较蹊跷。不过根据那位汞中毒的女士描述,该数值远超实验人员预期,或许所用仪器并不适合检测如此高的汞含量,带来误差。这也不奇怪,那边大概平时都是测食品里的汞残留,没考虑还有人能送汞矿石作为食品药品检测,仪器校准大概是追求下限低,别把低浓度的给漏了,不会想着还得把上限提升。那么按照配料,含汞量能到6%,这款中药汞超标了吗?像澎湃等媒体提到“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的重金属含量标准规定,汞含量不得超过0.2 mg/kg”,汞含量每千克不能超过0.2毫克,这是百万分之二,6%当然是远超百万分之二了。这难道不是超标超得离谱?很遗憾,澎湃在这点上报道有误,因为药典关于中药材以及饮片的重金属规定是有对象的。药典原文是“药材及饮片(植物类)铅不得过5mg/kg。。。汞不得过0.2mg/kg”。这是摘自2020版中国药典第四部9302通则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制定指导原则。注意里面包括汞在内的重金属残留是针对植物类的药材与饮片,朱砂是矿物,不受该条款管理。这其实也反映在2020版药典修订时的一些讨论上,比如我找到的当时提出的修订内容提议(图1)。当初0212通则本拟定建立植物类中药材重金属限量,实际成文的0212通则里只有农药相关规定,重金属是在2015版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更多植物类中药材需要检测重金属,像冬虫夏草就在2020年药典里被要求做到5种重金属(铅、汞、砷、镉、铜)含量不超过一定值。关于这些标准就不多展开了,重点是,朱砂作为矿物入药,不受药典里对植物药材的重金属残留标准管辖。因此,说某中药汞含量超过中药重金属标准,有误。否则像药典收录的中药小儿金丹片,25种成分里用量最多的就是朱砂,成品小片0.2克,朱砂含量还是其药品标准,即硫化汞需要有32-39毫克,对应药片全重的16-19.5%,换算到汞,13.7-16.7%。这如何成为药品?附注,小儿金丹片用量为周岁一次0.6克,周岁以下酌减,一日3次。但是,对那位出现汞中毒,人在德国的女士来说,当地对膳食补充剂的汞含量标准是不能超过每千克0.1毫克。该中药在当地会属于膳食补充剂,也就是保健品。因此,说这个药因为朱砂在当地汞超标,是对的。德国应该并未允许该药在当地贩售,如果这位女士是在当地药店购得,或许可以告知德国监管机构,及时处理违反当地法规的保健品销售,若是自己通过海淘等手段购得,大概只能当吃一堑,长一智了。当然,早在十年前国内就有专家学者对诸如德国的这类标准表达异议了,认为错在拿食品标准管理中药,不是中药超标(图2)。关于国外用食品标准管理中药重金属含量,且不论一些中药是否真的只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限量使用(德国那位女士显然没有医生指导她吃中药),参考美国药典里关于药物纯度的规定(图3)。无机汞,硫化汞正是无机汞,每日口服上限只有30微克,前文举例的小儿金丹片小片规格一片里就含汞26毫克以上,几乎是美国药典每日上限的1000倍(1毫克等于1000微克);至于某药,据称说明书建议每次用0.3克,按6%含汞量计算,也有18毫克。就算老外换成药品标准管理,似乎也不达标吧。在这些专家的驳斥里,提到朱砂作为中药,应该测定有毒的是游离汞,人体服用的朱砂是硫化汞,溶解性低,不会有问题。这也是不少坚持朱砂无毒的人会提出的一条理论依据。硫化汞溶解度是很低,这是水飞的原理。既然不溶,是否就不会被人体吸收,也就无毒呢?汞有三种形态:元素汞,即纯的汞元素,以金属水银的形态存在;汞的无机盐,朱砂硫化汞就是此类,有些汞盐水溶性很好,比如氯化汞,而硫化汞属于高度不溶于水;最后一类是有机汞,从毒性上最值得关注的是甲基汞。仅考虑消化道摄入,三类汞里威胁最大的是甲基汞这个最主要的有机汞,因为它太容易被人体吸收了,消化道能吸收90%以上的甲基汞。甲基汞主要是微生物制造,在自然界有富集现象,水生环境下尤为明显(无机汞排放后也会被水生微生物转化为甲基汞,日本60年代暴发的水俣病就是工厂排放无机汞导致水产中有机汞大增)。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水产品需要注意汞的含量。像是海洋里食物链越顶端的鱼类,由于富集现象,甲基汞会越高,应尽量避免食用。与甲基汞相反的是元素汞,水银,消化道几乎不吸收,吸收率大概是0.01%,这让水银吃下去中毒风险较低。注意是吃,水银可以挥发,吸入水银蒸气是剧毒。在二者之间,情况也更为复杂的是无机汞。氯化汞那些溶解度较高的汞盐,从文献报道看7-15%可以被消化道吸收。没有甲基汞那么可怕,但也会在肾脏积累,有毒,成人摄入氯化汞1-4克就能致死。朱砂的成分硫化汞溶解度低,文献中报道的消化道吸收差异不小。像是2008年的一篇综述里总结的数据,硫化汞消化道只能吸收0.2%,这样低的吸收,似乎让毒性风险小了一些。比如有的小鼠实验里朱砂摄入量在每天1克每千克体重,连续7天,才出现神经毒性症状,中国药典里朱砂每日摄入量是0.1-0.5克,按70千克体重的成人算,该小鼠实验用量高了140-700倍。但2010年台湾大学的一项研究(图4)却显示小鼠中使用30或100毫克每千克这种低一些剂量的朱砂——注意是水飞朱砂,也就是中药使用的朱砂类型,吸收率大约是5%。使用10毫克每千克每天,连续使用5周会出现神经毒性。这个剂量比前述1克每千克低了100倍,与成人朱砂使用剂量的差距也只有1.4-7倍了。另外,这个台湾大学的研究组做了不少硫化汞在小鼠中的毒性、药理研究,前述综述也有很多数据引自该研究组。该研究组有多项研究显示小鼠中使用10毫克每千克每天的剂量,可以出现多种毒性反应,包括对孕期小鼠后代也有神经毒性。此外,韩国的一个研究组发现小鼠喂食20毫克每千克每天的硫化汞4周,在肝脏、脾脏等器官有累积,且增加了脾脏中某些免疫细胞的数量,即引发了一定的免疫反应。而前述台湾研究组认为小鼠喂食朱砂5-25毫克每千克与目前中药使用的朱砂量可比。综合这些,可以说有足够多的证据显示,尽管朱砂中的硫化汞溶解度低,人体吸收度或许低于氯化汞等可溶性高的汞盐,但仍有不可忽视的量能被人体吸收,当下实际使用的朱砂用量也在一些研究显示的风险区间内。中药加入朱砂的风险,更要考虑用药者本人可能还存在其它途径摄入汞。比如有人海鲜吃得多,体内汞的基线可能就不低了,再加入朱砂,能确定没事吗?很多人吃中药都是想着滋补调理,万一同时还在吃鱼翅大补呢?这不一不小心就把汞给补满了?即便是传统医药至今影响仍然很大的地方,像是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都早已禁止朱砂入药,而且是禁进口、禁买卖的全面禁止。如此严禁,正是基于朱砂的毒性风险。国内的中药专家们,真能如此确信,全世界都错了,就咱搞对了?高度可疑。说到底,朱砂就是硫化汞,后者仍然能被人体吸收一部分(全然不吸收,又何来药效?毕竟这又不是辅助肠胃蠕动的粗纤维),被吸收的汞,就有对人体造成威胁的可能。关键的问题不是XX是否是传统药材,而是人,是否应该承受这样的危险。#北京同仁堂仁丹汞含量被质疑# #同仁堂客服回应仁丹被指汞超标#
  • 水飞就能让朱砂里的汞不毒了吗?某中药汞超标了吗?

    2024-04-15
    8577跟贴
    图片
  • 珍味小梅园 香酥牛肉饼

    2024-04-15
    图片
  • Asian Women’s Health Awareness: Lung Cancer and Beyond

    2024-04-13
    图片
  • 这段视频剪得真好,再多几秒都不行
  • 波音2024开年噩梦:737MAX舱门掉落绝不是外包惹的祸

    2024-04-12
    2跟贴
    图片
  • 差点失业的台湾救援犬Roger成了国际明星

    2024-04-11
    图片
  • 被质疑的加速:超半数FDA加速批准的癌症新药5年后尚未证明有效

    2024-04-10
    4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