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魏国从魏文候开始到他的惠王前期三代都是强国,虽然,他们后来和早年的盟友赵、韩关系破裂甚至四面为敌,但吴起和魏武卒的创造的威名到此时依然强劲甚至是能让他们自负的资本,“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陵之战确实是给了魏国致命的打击,但是也没有损失10万魏武卒那么夸张,因为当时魏国就算把全部魏武卒集合在一起去送的话,估计顶多就6万,一个魏武卒可是很贵的,这6万魏武卒还是拼死拼活的搜刮才勉强集结的。龙泽之战跟襄陵之战齐军被打得就挺惨的了(不过韩军精锐表现很不错),]而且桂陵之战齐军还差点被翻盘了,后面还是有一些人在拼死拼活地拖住才赢了,确实证明魏国的实力真的不弱,完全不亏他的霸主之名,马陵之战后一些国家才敢对魏国发动一些袭击。魏国只要交好韩赵,依然能继续保持优势。

韩国作为三晋之一,且领土与魏国纠结在一起,因此韩国一直希望维持一个平衡,魏国不能过强,魏国过强则会试图灭韩来补全自己地缘缺陷,但同时魏国也不能过弱,因为两国唇亡齿寒,一旦魏国被削弱的过于严重,则韩国必然面临更加强大的域外大国。因此可以看到,在战争的第一阶段,韩国是作壁上观的,因为魏国攻击邯郸的行为引起的它的警惕,对齐国与魏国大战它是乐见其成的,但在第二阶段,它就坚定的站在了魏国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宋国,宋国的局势与韩国是类似的,但是它需要在三个方向找平衡,齐魏楚任何一国在泗上地区取得绝对优势都会威胁到宋国的存在,而齐军越过宋国攻击襄陵的行为,毫无疑问会引起宋国对淮泗地区力量失衡的担忧。齐军之所以最后被围在襄陵,就是因为宋国跳反,把齐军的后路给切了。总而言之,齐军攻打襄陵的行为显然是一步臭棋。

魏国为了开发中原而迁都大梁,看起来没错,但是步子有些大了。从魏国的格局来看,应该将都城设在河内,这样可兼顾中原和河东,同时河内堵在韩国上党和河南的要道上,也方便威慑韩国,也便于防守。从地缘上看,魏国要稳住自己的地位,保证自己的安全,其核心在于联合并依靠韩国。在不能吞灭韩国的情况下,魏国必须和韩国牢牢站在一起。可惜的是,魏惠王后来竟然对韩国这个兄弟动手,这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崩溃局面。

魏国的错误,是战略思想导致的,更应该解决身后的秦国,就算秦楚联合又能怎样,掌握着河西之地,那就是掌握着攻秦的战争主动权。只要秦国没灭亡,那么一点一点的硬磨,秦国跟谁结盟也没用,它们只能拖慢魏国攻秦的节奏,但打断不了魏国的大方向,解决完秦国,没了后顾之忧,接下来并不是去跟赵齐去争韩国这块肥肉,而是开始慢慢吞并卫国,同时让赵齐互斗,魏国掌握着山西大部分地区,而山西的地形恰恰是能威胁河北河南陕西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朝历代,中原争霸的最后得胜者都是掌握着山西,可不是关中,你没山西你占据关中也只是被人关在里面,中原没了山西,则处处容易被牵制,等于你的战争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吞并了秦国卫国,自己等于把着陕甘豫晋连成一片了,接下来就是攻赵,攻燕,然后是齐,最后消灭大而不强的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