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三国演义》中,刘备有德行、深得民心、知人善用,以招揽人才扩充自己集团的势力与韬略,不仅卧龙凤雏傍身,身边更是跟随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孙乾、简雍、马良、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等等,都是堪当大任的良才。

自古以来,皇帝之位都是权力的顶端,很多有雄心勃勃、身怀大才的人觊觎这个位置。尤其是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候,想要一统天下、成就霸业的君主不在少数。在这样背景下,曹操、孙权、刘备各展身手,都想夺得这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人看过《三国演义》原著或者影视作品,或许心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刘备条件充足,却没能夺得天下?这可能要从刘皇叔的性格、时运来分析了。

性格决定命运

成就霸业,首先便是要有一颗老谋深算,杀伐果断的心。在风云变幻当中,狠辣并不是坏词,往往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神挡杀神,不为小事而转移,坚定自己的志向。

刘备就败在这一点上。在人物塑造上,罗贯中将刘备塑造成一个讲义气、天性善良、爱民如子、足智多谋、仁慈、正直、懦弱的主公形象,这就与狠辣、果断相违背。

刘备乃是汉景帝后代,但是在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了。他幼年丧父,童年被迫经营,赖以生存。可能是这样的童年经历让他养成善良、仁爱、讲义气的性格。只是成败皆由此出。

刘备自身条件差,在出道时与曹操孙权相比,资源、资金、人脉几乎没有优势,唯有靠这仁德、善良的美名替他招揽了许多能人志士,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还有商人来资助他,在百姓眼中更是成为了仁义之君,几次事败之后都能得到民众支持,实力再次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做事心慈手软、妇人之仁。刘备没能按照诸葛亮制定的战略,夺得荆州,却让曹操轻松得到。之后还要花更大的力气,更是失去了生死兄弟兼一员大将关羽。

身为主公,刘备这样的的性格还是颇受争议的,虽仁德,有时候也会被认为是伪善,荆州关羽兵败,刘备义子刘封虽然未能及时救援,但是罪不至死,世人皆知处死刘封是为了巩固扶不起的阿斗,刘备的亲生儿子的地位。道义与亲情,孰轻孰重?

面具戴久了就不能摘了,无论刘备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他都要必须要在世人面前这样表现。也正是他性格中没有表现出皇帝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没能夺得天下。

时机决定成败

命里有时终须有。尤其是皇帝之位这种命定之物,强求不得。

水镜先生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操盘时局,顺应天命。他常年隐居却通晓天下的变化,看清天下的形势。他培育的学生有惊世之才,同时也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了解。

刘备得请卧龙出山,是司马徽的指引与推荐。孔明同意后,司马徽却说他“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这看似矛盾的行为,可能会让大家感到困惑,却有其道理。

一则,诸葛亮出山时,汉朝已经是强弩之末。曹操统一了大半的江山,只待统一。而刘备此时却要兴复汉室,以他汉朝血脉之理由,强行将天下再度分开,自己做主。这属于违背天命,难以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则,刘备得到诸葛亮时,年纪很大了但仍然势力微薄,不具备与曹操与孙权硬碰硬的资质。此时刘备只有一身美名,诸葛亮虽然多智,却时机不对,注定不能帮刘备统一天下。

如果得到诸葛亮的是曹操或者是孙权,可能就可以实现天下统一的大愿。只是他二人势力极深,身边谋士无数,锦囊妙计也层出不穷,得到孔明也不一定会重用他。

刘备虽器重诸葛亮,但因为综合实力与人差距太大,即使孔明天纵英才,也只能达到三国鼎立的地步,后来刘备病危托孤,孔明失去主公,最终败落。可见时机是多么重要。

庞统的遗言

卧龙凤雏,得其一者便可得天下。而刘备得到两人,中途却使凤雏庞统死于落凤坡,实乃不祥之兆

庞统之死,有几个原因。对于西川的进攻,庞统与诸葛亮有不同的看法,诸葛亮认为应该谨慎小心、徐徐图之;

庞统则立功心切,三番五次要求进军。此时,军心不定,本不应该贸然行事。但是庞统心中想要让主公看到他的实力,重用他,只可惜急躁害了他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