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占时期XXVI地段或许很多人都不甚了解,但说起中山路、德县路、潍县路、四方路合围的那一片区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正是现在的中山路如是书店的地址。

在德占之前大鲍岛村还存在时,此地段并无规划建设,乃是一处空地,根据德国联邦档案馆所收藏的老地图所示,很明显的没有任何的建筑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色方框内便是此区域。德国联邦档案馆藏】

【红色方框内便是此区域。德国联邦档案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色方框内便是此区域。德国联邦档案馆藏】

德占之后,由于整体的城市规划以及华洋分治的原因,原大鲍岛村被推平并重新规划为华人区,也就是大鲍岛区。据《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一书记载:位于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以东、霍恩洛厄街(今德县路)以北的 XXVI、 XXV、XVI 等三个街区是祥福(地产公司)进入青岛后,在大鲍岛最先开发的区域。

其中最早建成的是XXVI街区,位于四方街(今四方路)与霍恩洛厄街之间,面向山东街的商业建筑采用了希姆森描述的联排布局模式,精美的立面以清水砖做成,辅以抹灰和小纹理面为点缀,使用了大量的线脚、窗拱、壁柱、巴洛克山墙等元素,甚至连烟筒都做了细致的艺术处理,雕塑感强烈,光影效果非常生动。建筑二层的窗户安装了百叶遮阳板,面向山东街的转角设置了装饰性塔楼和出挑的铁艺阳台,建筑临山东街和四方街共有七套希姆森描述的房屋,并可以沿着临四方街和潍县街(今潍县路)的空地以相同的单元继续扩建。整组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华南商埠风格,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这里曾开设多家德、日籍的的商铺,以餐饮、杂货、旅店居多。

建成于1900年的大鲍岛市场位于XXVI街区的南侧,由潍县街(今潍县路)、海泊街(今海泊路)和博山街(今博山路)围合而成。希姆森设计的市场为沿地势一字伸展的木构瓦顶敞廊大棚,面向三条街道的三面均设有出入口,设于霍恩洛厄街(今德县路)的主入口上方有“Tsingtauer Markthallen”(青岛市场大厅)字样。内院为露天集市,可供商贩自由设摊。《祥福(地产公司)年度报告》(1902~1913)显示,1913年,公司还用柏油和砾石重新铺装了市场内的地面。为保持市场内的卫生状况,市场内还设有一座公厕,供摊贩使用。此地块建筑从德占时期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

【日占时期,右侧第一个建筑为XXVI地段希姆森建筑,作者收藏】

【德占时期,大鲍岛市场内景,图片摘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占时期,从四方路看XXVI地段,右侧区域为大鲍岛市场。作者收藏】

【德占时期,右侧建筑为XXVI地段。作者收藏】

【德占时期从保定路路口看XXVI地段,图片来自网络】

【德占时期大鲍岛市场内景,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占时期,大鲍岛市场内景,图片来自《阿尔弗雷德.希姆森回忆录》】

【从德县路、潍县路路口看大鲍岛市场(左侧),图片来自网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原XXVI地段的希姆森建筑被拆除后建起了明华银行大楼。1933年大鲍岛市场拆除后,由青岛火柴大王周子西出资建成了一个里院群体。同时德县路与潍县路拐角的一处三层里院也兴建了起来,整个原XXVI地段完全变了原有的模样。

【三十年代此地段的俯瞰图】

【六十年代此地段的俯瞰图】

【七十年代此地段航拍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明华银行新大楼成立。1930年各项存款即达300万元以上,储户的绝大部分是职员、工人、商贩、家庭妇女和保姆等下层群众,户数多,存额小,存款千元、百元、数十元不等,但也有一些是财政局、铁路局、邮电局和地方法院等部门的公款,一部分是该行招揽来的,有些是经手官员为博取利息,中饱私囊而存入的。该行利用这些存款在青岛大做房地产投机买卖,并与美商滋美洋行投资48万元兴建东海饭店,使大量资金呆搁,周转不灵,1935年5月23日发生挤提,在拆借无门情况下,宣告倒闭。坑害众多存户,震动全市。

当倒闭的那一天,中山路中段明华银行门前交通为之阻塞,有的抓着铁栅门大哭大闹,有的连骂加喊,有的猛击边门,有的捶胸自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加之警察人员的呵斥声,呼喊声,造成一片混乱。很多在银行有存款的人都胆战心惊,对银行丧失信心,因而商店、工厂和个人多把存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迅速提出,有的存放现钞,有的改存在中国银行或交通银行等较大银行,而中、交两行为了维持市面,就尽力接济与自己有关联的银行,形成了存户由小银行提款存中、交,中、交又转手把现款存入小银行,维持他们不倒。混乱局面持续了一、二月之久,才逐步平息下来。

据当时明华银行一名行员回忆道:曾亲历其境,虽未知其中全部秘密,但就当时观感所为震动的是官僚们,他们一面拘留张䌹伯,明里是怕他潜逃,实则暗中保护,逼令他变卖公私财产,先行偿还公款,以免他们亏空公帑,自己被罪。而一般以存户代表为名,组成的所谓明华银行债权团,不过徒具虚名,旷日持久,二、三年内分数次归还原本尚不足二、三成,一场坑骗闹剧不了了之。

【右侧建筑为明华银行大楼。作者收藏】

明华银行倒闭之后,大楼成了新亚饭店(后改名新亚旅社)的所在地,一直到解放后,1936年亨达利钟表眼镜店在大楼的北侧(四方路立面)开业,总经理为青岛亨得利的创始人郑章华。

【亨达利(右侧)旧影,图片源自京都大学收藏】

【新亚饭店旧影,图片源自京都大学收藏】

据第一次日占时期青岛民政署发行《青岛地番一览图》中显示此地为山东町一番地,为大鲍岛大鲍岛邮便局所在。1922年青岛回归中国后此处门牌为山东路(中山路)117号。据青岛文史收藏家青岛记忆老师的记述此处在1939年时曾有过日商博文堂的印书局(摘自中山路的凝望之二)参考1939年日本出版的《工商案内》。据青岛文史研究者池清老师在《中山路的变迁之七》一文中的记载在这个建筑里还有过华成绸缎局、中安百货店、建新百货店、许兰记钢笔行、中西药房等商号、青岛制革靴鞋工业公司双凤帽庄义记和青岛妇女儿童用品百货商店(青岛老百姓俗称“代代红”)以上店铺的门牌号均为中山路117号。

【第二次日占时期右侧建筑为新亚饭店,作者收藏】

1933年火柴大王周子西投资的这处产业位于四方路与潍县路拐角,大楼建筑设计师为栾子瑜,泰德湧营造厂负责建造。在平面格局上,三层高的大楼可以理解为一座庞大的里院集合体。大楼临街为四个可以独立使用的里院单元,如同早期独立的商户一样,这些单元楼下为店面和会客厅,楼上为店员宿舍,并配备有厨房厕所。建筑内部还有一个完全背街的院落,大约是用作出租住间的杂院。建筑外立面采用人造石面材,山花、女儿墙等部位的处理反映了当时大鲍岛华人商住建筑的典型特征,商铺的入口得到了重点刻画。

此处里院群的门牌为潍县路18号院(又称福增里),解放前在此经营的商铺有启昌商行(棉布批发)、润生德元记(洋纸)、洪发记(烟草、水果)等,在四方路沿街立面分别是四方路60号新丽丽鞋店(1944年)、四方路68号敦源书店(1944年)、四方路70号隆福绸缎庄(1942年)。其中生意最大的还是在潍县路与四方路路口的华壹氏大药房。华壹氏大药房不但经营药品,也生产药品,如健脑灵、去热散、华壹氏药膏、华壹氏麦精鱼肝油、十滴水、万金油(后改名为清凉油)很受百姓欢迎。解放后这里便是邮电局医院所在地,一直到1958年之后成为民居。

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不少来自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兄弟来到青岛发展,他们带来了新疆特色的美食“烤羊肉串”,当时的肉串不大,用一根很细的铁钎子串上几小块肉。在炭炉上一经烤制,香气四溢。伴着特殊的吆喝叫卖声,让人感到十分的新奇。这种烤羊肉串在当时风靡一时,著名小品艺术家朱时茂与陈佩斯还为此将其搬上银幕。当时经营羊肉串生意大多聚集在潍县路南端、德县路与四方路之间。直到1996年青岛为改善城市面貌,规范经营环境,开展了“退街入室”,那些经营烤羊肉串生意的人都纷纷转移至博山路,四方路,易州路等附近的街道的沿街门头房。这也是青岛著名小吃“四方路小烤肉”的由来。自此之后便有黄金首饰加工艺人在此路段租赁门头房经营,直到2000年后整体建筑群被拆除为止。1996年 ,因其中一家金店操作不慎引起大火,将这家店烧的面目全非。

【按照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图样大楼是三层,但实际建设为四层,图片来自《大鲍岛一个青岛本土社区的成长记录》】

【90年代的末福增里,实际建筑为四层,吴正中老师摄影】

在德县路与潍县路的拐角处还有一处三层的里院建筑,这个里院建筑年代与过往不详,也没有太多的详细资料,在解放前潍县路8号有福源楼鲁菜馆和潍县路10号的公聚兴粮店。此外在德县路地段有馅饼粥、回民饭店、乐口福饭店等有名的老字号。馅饼粥老板是北京迁来的回民,专营清真小吃如:牛羊肉馅饼,它似蜜等,二楼主营涮羊肉,这也是当时青岛最早经营涮羊肉的饭馆之一。

【福源楼鲁菜馆的销售单据,作者收藏】

【此院落旧影,德县路潍县路拐角,武文老师提供】

【此院落德县路立面,前方建筑为抗战胜利纪念碑。图片来自网络】

【九十年代末馅饼粥的门头,吴正中老师拍摄】

【解放后乐口福饭店的广告,作者收藏】

【红色门头山东省饮食服务学校(如今的酒店管理学院)实习饭店就是以前的乐口福,图片源自出目里利吕井拍摄】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青岛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新浪潮,在九十年代末对于老建筑的改造也是如火如荼,原德占时期XXVI地段的里院建筑群也未能幸免,首先是原明华银行大楼于2000年底被拆除,其余的建筑在2001夏彻底的消失。

【2000年冬天原明华银行大楼已成为一片空地,吴正中老师摄影】

【2002年所有建筑已被推平,袁宾久老师摄影】

2005年一座崭新的建筑在这个地段拔地而起,时至今日这里曾有过老街生鲜超市、农业银行、全城热恋购物大都会、凯蒂商务酒店、汤米男孩、苏宁电器、美达尔、金鸿运、学而思教育,馅饼粥也短时间在原址建起了大酒店,但是这些店铺都没有经营太长的时间,关门的关门,搬迁的搬迁。

【如今重换新颜的老街与中山路117号,截图源自青岛日报】

现如今因中山路的整体改造和上街里文化街区的建设,如是书店进驻了这个大楼,成为现在中山路上的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本文参考:《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大鲍岛,一个青岛本土社区的成长记录》,图片来源百度搜索、吴正中摄影展、青岛城市档案论坛,感谢邹勇、赵涛、武文等师友对本文的帮助。

作者:王清波,青岛市民,钱币及金融票据收藏爱好者,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青岛文史爱好者,青岛里院文化爱好者。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