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冬季的一天,野战军第六纵队从皖西行军到麻城,过程中,找了一位青年农民做向导。

在交谈中,我军战士意外得知,这名青年有一个离家近20年的哥哥,这个哥哥的名字正是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军战士不敢耽搁,赶紧把青年送到了六纵司令部,并在第一时间跟六纵政委杜义德取得了联系。

那么,这名战士是谁呢?陈锡联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带路的“青年”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迎战,解放战争的序幕就此拉开。

战争过程中,陈锡联先后担任了晋冀鲁豫军区暨野战军(刘邓大军)司令员和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

1947年7月,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我军从战略防守转为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期,陈锡联驻扎在了麻城县新田铺垸。

巧的是,刘邓大军六纵队要向湖北黄安行军,陈锡联得知后,立马联系了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让他帮忙寻找一下陈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冬季,六纵队行军至黄安县桃花、高桥一带,杜义德政委想起来了陈锡联的请求,便嘱咐勤务兵打听一下陈家的具体位置。

负责打听陈母下落的工作交到了魏队长身上,他偶然间碰到了一个青年,交流过程中,青年说道:

“我有个哥哥名叫陈锡联,当红军走了近20年一直没有回家,家里还有一位63岁的母亲天天惦念。”

说来也巧,这个青年就是听说有共产党军队来黄安,他才想来部队里打听哥哥陈锡联的下落。

听到“陈锡联”三个字,魏队长猛然一惊,难道,青年口中的陈锡联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纵队司令员?

青年并不知道哥哥担任什么职务,或者说,他甚至都不知道哥哥还在不在世。

魏队长不敢怠慢此事,赶紧把这名青年带到了六纵司令部,随后又向杜义德政委做了汇报。

杜政委同样十分重视此事,他与三纵队取得了联系。

更巧的是,第六纵队的司令员是王近山,他也是湖北黄安人,证实了青年身份后,在王近山的安排下,陈锡联回到了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这个青年正是陈锡联的弟弟陈锡礼。

陈锡联快马加鞭赶到了到黄安桃花区杨二碾子湾,与此同时,陈母坐在手推车上,六纵队的几名战士推着她也在朝着约定地点走去。

陈母来到后,郑国仲(三纵副司令员)、阎红彦(三纵副政委)还有杜政委等人热情迎接了她。

陈锡联远远就看到了母亲,他的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

几位首长为了缓和气氛,笑着对陈母说道:“您看看哪个是您儿子?”

陈母瞪大了眼睛,一一扫过眼前的人,含着泪说道:“我记得,我记得,这个是我儿子!”

站在人群之后的陈锡联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对着陈母高喊了一声:“母亲!”

陈锡联参军一别,与母亲已经快20年没见过面了,那天,母子俩聊了一个通宵,两人都有无数的话想讲给对方听。

不过,因为前线战事紧急,陈锡联与母亲并没有太多相聚的时间。

不久后,陈锡联就离开了,率领着三纵的战士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

陈锡联的故乡

1949年4月20日,百万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被彻底摧毁。

5月16日,解放军118师行进汉口,第二天,153师进入武昌,江汉军区独立一旅进驻汉阳,武汉三镇得以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汉老百姓欢呼雀跃,齐声高喊:

“五一六五一六,武汉人的日子出了头!”

解放战争胜利后,陈锡联就想着,日子安定下来了,干脆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让母亲安享天年。

但母亲却回信表示:

“城市的垸子太大了,我过不惯,只要你有出息,我就心满意足了,你好好地工作,不要挂念我。”

陈锡联因为公务繁忙,基本没有回家看望母亲的机会,他会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寄给母亲,希望母亲能过上好日子。

不幸的是,陈母在1954年突然患了重病,不久后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陈母嘴里还一遍一遍重复着陈锡联的乳名。

很遗憾,陈锡联并没有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在他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后,急忙赶回老家,但母亲已经离世。

安葬母亲时,陈锡联泪流不止,跪在母亲坟前,久久不愿意起身。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陈锡联忙着处理政务,一直都没有机会回乡。

终于在1997年6月,陈锡联要参加李先念同志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在这前一天,他才抽出身来回到了故乡。

在工作人员和电台记者的陪同下,陈锡联回到了念念已久的故乡。

途中,他还跟陪同人员讲起了年轻时的故事……

陈锡联的童年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他于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一个贫苦家庭里,小时候连吃口饱饭都成了奢侈。

陈家祖祖辈辈都靠租种一家地主的一石多田为生,不幸的是,在他三岁那年父亲就病逝了,家里少了一个顶梁柱,日子更加艰难。

之后,陈锡联就跟着母亲沿街乞讨,陈母当时怀有身孕,当地人有一个忌讳,不让有孕在身的妇女进入自家屋宅。

因为这,陈母没少受到别人家的嫌弃和白眼,陈锡联也因此受了不少罪。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陈锡联能深刻体验到母亲的不易,他会主动替母亲分担劳务,对母亲也是倍加孝顺。

因为家境贫寒,陈锡联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为了能生存下去,他只能到富人家当起了“放牛娃”。

放牛娃可不止放牛这么简单,东家把所有的脏活累活都扔给他干,只要稍有怠慢,免不了一顿毒打。

而后来的陈锡联之所以开启了戎马生涯,就与“放牛娃”的经历有关。

打仗数第一的“陈钢炮”

1929年秋季的一天,东家安排陈锡联耙麦田,过程中,陈突然感觉肚子传来一阵疼痛,冷汗直流,倒在了地上。

而这一切在东家看来都是偷懒耍滑的表现,东家不光毒打了陈锡联一顿,还不给他饭吃。

可以说,在东家,陈锡联一点尊严都没有。

委屈、愤怒和不甘涌上了陈锡联心头,他不愿意再遭受东家的虐待,不愿意再遭受地主老财的欺压。

陈锡联萌生出了对地主的仇恨,此时的他只有一个想法:加入红军,闹革命

巧的是,当时的红军特务营就驻扎在肖家寺,陈锡联一路打听,跑了十多里地,终于找到了红军。

当时的陈锡联仅有14岁,因为年龄太小,红军一开始并不愿意收。

但他没有放弃,红军行军时,他就默默跟在队伍后面,不喊苦不喊累。

终于,陈锡联内心的这股劲感动了红军官兵,陈锡联顺利成为了红军的一员。

有意思的是,陈锡联的本名其实是“陈锡廉”,负责登记的同志错把“廉”字写成了“联”。

陈锡联没上过学,更不识字,当时也没有发现这一错误,后来的他学习文化后,搞清楚了自己的“错名”,索性就“将错就错”,一直没有改过来。

不管怎么说,陈锡联传奇的戎马生涯就此开始了。

因为陈锡联体验过低层人民的生活不易,在打起仗来,才更有“干劲”。

在1935年,陈锡联就因为优异的表现担任了红四军十师师长,那时的他年仅20岁。

之后,陈锡联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带领着战士们进行了反“围剿”,再次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先念同志对陈锡联十分欣赏,赞誉他“打仗数第一”,跟他合作过的指战员也给他取了一个外号“陈钢炮”。

1935年,陈锡联踏上了艰难的长征路,带领着大部队顺利到达陕北。

革命时期,陈锡联前后4次负伤,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陈锡联的“福”就体现在了战场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锡联担任了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这个团是师部的“前锋”,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战斗就是陈锡联负责指挥的。

这场战斗的目的是策应兄弟部队进行的忻口会战,陈锡联带领着战士们摧毁了24架日军战机。

阳明堡战斗告捷后,国外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场战役,陈锡联一下子成为了“战争红人”。

陈锡联打的漂亮仗可不止这一个,后面的响堂铺战役、百团大战等等都有他的参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稳固,陈锡联是立了大功的。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陈锡联把精力投入到了革命事业和国家事业上,自然也就没能好好照顾家里的老母亲。

不过,陈母并不会埋怨他,相反,陈母一定会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