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底蕴深厚的书香世家,凭借其超凡的智慧与出众的才情,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尽管其前半生并非富贵显赫,但生活安稳富足,尽享春风得意之态。

少女时代的她,洋溢着纯真烂漫的气息,无忧无虑,快乐自在。

而后,她与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妻间相互关爱,共度赌书泼茶、琴瑟和鸣的美好时光,感情深厚而甜蜜。此时,她的词作风格婉约清新,字句间流淌着闲适与淡然。

赵明诚的离世以及国家的动荡,使她陷入流离失所的生活境遇,词风也随之转向对个人命运的深深感慨,弥漫着哀婉之韵。

以李清照的才智与能力,谋取生计乃至维持一份优雅生活本非难事。然而,她执意携带大量书籍字画辗转迁徙,历经艰辛,时常陷于困顿狼狈之中。

这些视若生命的珍贵藏品,或在战火中付之一炬,或被盗贼窃取,或在流离中莫名遗失,最终落得一无所有,令她痛彻心扉。

原以为再婚能寻得生活的依靠,却不料遭遇薄情男子的背叛与伤害。这已非寻常的情爱挫折,而是生命中的一场劫难,一段耻辱的记忆。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即使是男子亦难以承受如此身心煎熬,更何况是一位年迈无子嗣、满怀爱国深情的女子。她被迫寄人篱下,凄凉处境每每未语泪先流,令人扼腕叹息。

《如梦令·常见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时常回溯往昔,忆起与友人在溪畔亭阁共度的欢乐时光,那是一个阳光普照的午后,李清照突发游兴,遂邀集几位闺中密友,泛舟湖上,共赏莲芳。

数位豆蔻年华的女子悠游于静谧无人的荷池之上,轻歌曼语,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无尽青春活力,恰似诗云:“韶华共聚,随性而行,忘却时光流转,此等逍遥,何足挂齿。”

夕阳斜挂天际,她们并排坐于舟中,共赏那如血残阳映照湖面,谈笑风生,银铃般的笑声在晚风中久久回荡。

红莲白荷错落于波光粼粼的水面,翠叶簇拥,清幽荷香与欢声笑语交织,构成一幅恬静而生动的画面,别具一番雅致情趣。

酒酣耳热之际,众人陶然忘归,迷失于藕花深处,却洒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惊扰了栖息的水鸟,鸥鹭纷飞,翩翩起舞。

良朋相伴,醇酿相佐,此情此景,纵是超凡入圣之人亦难免心生向往,更何况是这群尚未经世事磨砺的纯真少女。

她们沉醉于湖光花色之间,分辨不清是酒香醉人还是景色醉人,此乃盛世之下,百姓安乐生活的缩影。

面对误入莲丛的窘境,她们非但不觉困扰,反而乐在其中:争强好胜的性情使她们奋力挥桨,小舟在荷叶莲蓬间穿梭,激起层层涟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栖息水面的鸥鹭白鹭受惊而起,振翅疾飞,发出扑扑声响,从少女们的头顶掠过,划破宁静的天空。

不过片刻,原本娴静端庄的少女们略显狼狈,看着各自凌乱的模样,却又不禁相视而笑,尽显率真。

这确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在那“三更灯火五更鸡,男儿苦读正当时”的宋代,多数与李清照同岁的女子,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度日。

她们被教导学习女红,谨遵古训,未来的生活轨迹似乎早已预设为相夫教子,恪守妇道被视为女子不可违逆的宿命。

然而,李清照对此等陈规陋见置若罔闻,她更倾心于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乐趣,由此诞生了传颂千年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这首词细腻描绘了作者醉游花海的生动情景,以质朴清新的笔触勾勒出少女们活泼灵动的形象,使之永载史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夜雨细密,风势未歇,她在一夜酣眠之后,仍觉酒意犹存。于是,她向卷帘的侍女询问,经过彻夜风雨洗礼,院外世界如今是何等光景?

侍婢回答,海棠花依然绽放如故。然而,她心中暗自思量,自语道:“知否,知否?此刻应是绿叶扶疏,花颜憔悴矣。”

彼时的她,才情出众,与当世文人比肩而立,毫不逊色。

这首仅三十三字的小词,却凭借精准的笔触,将这一日常琐事刻画得如电影镜头般生动,使人宛如亲临其境。

沉醉酒乡的闺秀在朦胧睡意中,耳畔萦绕着窗外的风雨交响。料想那疾风骤雨定然彻夜未止,尽管她心中挂念着院中盛开的海棠,然酒力未褪,神志恍惚,身躯更是倦怠难动。

直至清晨鸡鸣唤醒她,尚未睁开双眼,思绪已飘向那海棠花丛。因酒后乏力,无法亲自查看,她便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询:“庭中的海棠可安然无恙乎?

侍女随口回应:“海棠花依旧鲜艳。”

李清照听闻,眉宇微蹙,略带责备之意:“尔岂知,此刻帘外海棠必然是叶茂而花凋矣。

李清照那颗敏锐而细腻的心灵令人赞叹,彼时生活无忧的她,竟能轻易感知并捕捉到细微的哀愁与伤感。

或许她在梦境中曾目睹花瓣纷纷飘落,那枯败之象在心间留下深刻烙印,以致醒来后,心中仍残留着淡淡的忧郁与淡然。

北宋时期,吟咏春逝秋来、悲花伤月之作可谓俯拾皆是,虽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大多数已在历史长河中渐被遗忘。然而,透过流传至今的部分佳作,我们仍能管窥此类主题的普遍性。

此词独树一帜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李清照对于美好生活执着的向往以及她对花开花落深深惋惜的内心世界。

全篇并无繁复的修辞,也无过度的雕琢,仅凭寥寥几句,便营造出悠长的余韵,令人反复咀嚼,意蕴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深秋时节的静谧庭院中,一位曼妙佳人与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不期而遇。

女子刚刚荡罢秋千,罗裳微润,尽管纤指略显疲乏,却不愿稍事休息。额头沁出的颗颗汗珠,犹如早春花蕊上的晨露,晶莹闪烁。

花木间露重花娇,她翩翩起舞,身姿轻盈如燕,灵动若蝶。就在这时,一位陌生的访客悄然降临。

她慌忙之中未及着鞋,仅着袜履疾行,发间的饰物也随之滑落。羞涩之余,却又忍不住频频回首,偷偷打量那客人的容颜。

在那个注重礼节的时代,此举难免显得不够庄重。为掩饰这份好奇,她倚门回眸,状若含羞嗅梅,巧妙地遮掩了内心的悸动。

来者乃是一位身着白袍、举止飘逸的公子,举步之间透出从容不迫的气质。

这首短词,虽篇幅有限,却将少女初涉情海时的娇羞与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顿生怜爱之心。

倘若没有那悠荡的秋千作为背景,恐怕整个园林的盎然生机都将减色不少。毕竟,自唐宋以来,诸多文人墨客皆以秋千为题,于精致笔墨间绘就一幅幅活泼欢愉的春日图景。

那如朝阳般喷薄而出的生命活力,既融入画面,亦唤醒了少年男女心底的爱悦之情。

正如苏轼在《蝶恋花》中所吟:“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少女的情怀往往与秋千相依,那摇曳的青春心绪,最是引人无限遐思。

这一年,正值李清照十七岁,久藏心底的芳心开始萌芽,一种无名的情愫在她心间悄然滋长。

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婚嫁全由父母包办,无人能自主命运,即便是才情出众的李清照也无法例外。

然而,李清照又是幸运的。她不仅拥有普通女子难以企及的丰富经历——游山玩水、饱览诗书、吟风咏月,更邂逅了温文尔雅的赵明诚。

两人心意相通,灵魂相契,缔造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令后世之人无不为之欣羡。

【04】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相国寺周边,春意正逐渐浓郁,赵明诚与李清照携手漫步,沿途叫卖梅花的小商贩高声招揽顾客,吸引这对夫妇停下脚步。

李清照内心纯真烂漫,面对绽放的梅花与身旁相伴的情郎,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她凝视着枝头稀疏而立的梅朵,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悄然展瓣。花瓣色泽轻柔匀净,被晨露装点得清澈透明,楚楚可人。

见赵明诚专注于眼前的繁花,流露出陶醉之色,李清照内心萌生一股争艳之念。她随即购得几枝梅花,将其插入云鬓,贴近赵明诚耳边轻声道:“你看,是花更娇艳,还是我更美?”

寥寥数语,生动再现了当时情景,既微妙地展现了少女的微妙情思,又含蓄传达了夫妻二人的深深爱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就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的生活剪影,尽管聚首时光短暂,但他们每次相逢总能创造出无尽的乐趣。

世间所有美好,皆源于两心相悦。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堪称门当户对,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嫁给了爱情本身。

【05】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不觉间,凉意悄然降临,已然步入初秋时令,荷塘中的荷花正徐徐褪去芳华,仅余暗香残留。

独守闺房的日子总是格外清冷,自从赵明诚离家远行,室内的氛围便陷入了“人去室空,温度骤降”的境地。

她褪去华服,换上简便装束,独自摇桨驶向荷塘。思绪不禁回到昔日两人同舟共度的美好时光,不禁轻声长叹。

曾经朝朝暮暮相依的情人如今无处寻觅,为了排遣心中愁绪,无数个日夜,她只能身着便装,孤身荡舟湖上。

目送鸿雁归巢,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料想此刻寻常百姓家中正共享天伦,而自己却连一封家书也无法盼得,满腹哀愁如同月光般洒满西楼,唯有任由思念无边蔓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夕阳西沉,此刻远方的丈夫想必也在深深地思念着她,尽管两心相系,却无奈身处异乡,饱受相思之痛。

花儿开了又谢,落英随水流逝。一份相思,牵动起双方无尽的愁绪。这份思念厚重而无从消减。

赵明诚在侧时,定会一同欣赏花开花落的美景,然当他远离,纵然花儿再娇艳夺目,也终归落得寂寥无言。

每至此刻,忧愁仿佛刚刚从紧锁的眉头消散,却又悄无声息地萦绕心头,那深深浅浅的愁苦挥之不去。

正如范仲淹诗云:“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即便是一代胸怀抱负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有那细腻婉转、千回百转的儿女情愁。

新婚不久的李清照对夫婿的思念尤为深切。适逢一个本应家人团圆的节日,身边却唯独缺了他一人,不禁感怀“遍插茱萸少一人”,滋生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遂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吟。

李清照的早年生涯,宁静而安逸,她沉醉于品酒赏花、吟风咏月、泛舟嬉游的惬意生活中,从未体验过愁苦的滋味。即便对夫君有所思念,那也是满溢的甜蜜与幸福。

然而,随着南渡事件的发生,国破家亡的巨变将她的人生轨迹从光明转向晦暗。她经历了丧偶、再婚、离异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在世事的起起落落中遍尝悲欢离合的滋味。

若说命运对每个人均分喜怒哀乐,那么李清照前半生所享的无尽繁华与尊荣,似乎注定了后半生将承受加倍的孤寂与凄凉。

每每回想起这位才情横溢的千古女子,我不禁设想,若换成是我,宁愿接受生活先苦后甜的安排,因为深知自己无法承受晚年在苦痛中逐渐凋零、破碎的煎熬。

【06】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李清照在创作此词前,特别提及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名句“深深深几许”,对其极为欣赏,遂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数首以“庭院深深”为主题的《临江仙》词。

词中,李清照置身于深邃的庭院之内,高阁云雾缭绕,门窗紧闭,她独自于此幽居。

柳叶新绿,梅枝泛青,春意盎然的建康城(今南京)被春风唤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李清照身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眼前的春色对她而言失去了意义。

遥想当年,她也曾风花雪月,吟诗作赋,而今身为江宁知府夫人,本该继续歌咏四季风华,但面对时局动荡,心中无暇赏春。

此处虽为居所,却非她心中所系的家。她心系北方那片被战火侵袭的故土,那是宋朝百姓魂牵梦绕的根源所在。春回大地,而宋朝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繁花似锦的庭院背后,掩藏着无尽的辛酸与悲凉。

李清照不禁心生悲凉,那些曾经的元宵观灯、踏雪寻诗的浪漫情怀,此刻已消失无踪。

庭院之外,无数百姓因战争丧失家园,流离失所,她自己亦注定要在建康度过余生。她怀念与赵明诚同游相国寺的日子,怀念在青州十年间清贫却充实的诗书生涯,甚至怀念那些对丈夫牵念不已的时光。或许,正是因为那时家还在,未来还有期许,生活才显得如此珍贵。

相比于同时代的女性,李清照展现出更为深沉的家国情怀。

南宋政权逐渐稳固,民众生活渐趋安宁,许多人逐渐淡忘了过去的伤痛。然而,在李清照晚年诗词中,“靖康之耻”始终被她铭记,她始终无法释怀那个王朝遭受的耻辱。

这或许是源于她自幼深受诗书熏陶,或是文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李清照只能借助文字,倾诉心中的压抑与热血,对于国破家亡的悲痛始终无法放下。

【07】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望一生,李清照有过无忧的童年,有过自由的成长环境,也有过甜蜜的爱情,然而晚年时却被战乱夺走了一切,曾经的家已不复存在,心中只觉空荡、冷清、悲惨。

恰是初秋,身体越来越差的李清照独守空房,哪管窗外是瓢泼大雨还是晴空万里,这一切和自己有何关系?

最爱的人已不在,国破家亡,留得这残躯又有何用呢?

李清照只好用酒精去麻醉自己,然而,这两三杯淡酒又怎么比得上悲秋的寒气呢?

酒入愁肠不过使愁思更浓罢了,往日点点泛心头,喝过了淡酒,流过了热泪,此时又该怎么抵挡哀愁的侵袭呢?

傍晚的秋总让人感到无比凄美,偶尔三五大雁飞过引得李清照伤心不已。

当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盼与希望已在现实的残酷中破灭,看着大雁飞过,不知它是否也曾为李清照捎去当年的思念。

秋风飒爽,一夜间多少秋叶与黄花铺满地,想来那菊花已枯黄凋零,正如自己年过半百的人生不再绚烂,还有谁愿意与自己交谈?

度日如年的李清照只能守着窗户,独自一人看着窗外飘落的秋叶,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等到黑夜来临,结束一天的孤独与哀愁。

傍晚时分,下起了蒙蒙细雨,雨滴落在梧桐叶上,发出阵阵声响,恍如有人敲打着树叶一般。

听着雨声,李清照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中,这种场景岂是一个“愁”字所能道明。

孤寂与清苦成为李清照晚年的唯一写照,经历无数波折与磨难的她定居临安,平日靠读书写字来打发时间。她大多数晚年的作品都是此时创作的,但大部分诗词在历代战乱中被销毁了。

此时,李清照的诗词创作能力达到了巅峰。也许正是她年幼时诗句的烂漫与晚年时诗句的凄清之间的巨大落差,使这段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如此隽永。

从年幼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晚年的“人何,望断归来路”,数十年间李清照经历了多少磨难与苦楚?那颗烂漫的心才变得千疮百孔;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多少次痛彻心扉换来的感悟。

【08】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元宵佳节,绿柳如烟,落日如金。她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当年繁华的汴京。

那时,她青春烂漫,自在潇洒,与好友精心打扮后,一起欢度元宵佳节。

可如今她容颜憔悴,头发花白,对外界的喧嚣繁华没了兴趣,也懒得在夜晚出去见人、看灯了。

时光荏苒,历经人世悲欢,她已不愿再去碰触外界的繁华,只想守着回忆安然老去。

她将自己飘零的人生、国家的动荡,都写进了这首《永遇乐·落日熔金》中。

夕阳西下,恍如金光一般普照大地,天色与暮云相得益彰,远远看去仿佛金边碧玉一般壮观。

然而,在如此壮丽的景色下,李清照没有丝毫欣喜,只感到些许茫然,究竟自己身在何处,何以眼前的风光竟与当年一样华丽?这繁华背后是否隐藏着让万千百姓流离失所的结局?

此时,街头的人潮已经汹涌起来,而绿柳在熙熙攘攘中也更显绿意。吹一曲竹笛,那哀怨的笛声与眼前的繁华相比显得更加真实。

只是那小小的笛声又怎么能掩盖春天的生机呢?这红花绿草定是世间无情物,如今国土沦陷,它们竟然绽放得如此灿烂,引得王侯布衣纷纷为了这生机勃勃的季节而欢乐着。

看着人来人往,李清照才想起原来今天是元宵佳节,毕竟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元宵佳节与寻常日子有何不同呢?

初春的暖阳过后,是否又会骤降暴雨呢?就好像本是无比繁华的汴京不也是突然迎来了一阵凄风苦雨冲散了人们的安定吗?

不多时,李清照的邻里与好友结伴到家中邀约,他们坐着华丽的马车,身穿锦绣丝绸,再看自己一身布衣又如何与她们相衬。

李清照只能婉言相拒,经历了那么多苦痛的她再也没有这份闲心与好友们一起喧闹。

待朋友离开后,李清照回到自己的房间。多年的颠沛流离,让她早已经习惯孤独与清冷,并且开始熟悉这种孤寂。对她而言,与其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倒不如在此默默地度过余生。

渐渐地,窗外开始喧闹起来,李清照独自留在家中,想起当年在汴京时的繁盛岁月,年幼的她最期待的便是正月十五这一天。

那时,她戴着翡翠帽子,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穿梭,无忧无虑,悠然自得。

当她看到街头上的杂技时,自己可以笑上半天,看到一旁摆摊上心仪的小饰品时,她便学着大人一般挑选,哪怕幼时的她身无分文……

如今,李清照已年过半百,那蓬松的华发早已无心打理,也不因为灯火辉煌会让她想起那些曾经充满惊慌的夜晚。

夜阑静,可喧嚣依然未绝。李清照躲在房间里,国破家亡让她无法感受那热烈的气氛,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她仿佛与世隔绝一般躲在黑暗的角落。

如今这个热闹而喧哗的世界已不属于她,而她自有归途……

【09】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雨停歇,窗外一片死寂,再也没有丝毫声响从屋外传来。枝头上的繁花已经悉数凋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看上去没有一丝生机。

已是佳人近老,鸳鸯独宿,此时李清照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景色,仿佛感受到丈夫离世前那深邃的眼神中包含的不舍。

也许只有即将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可惜曾经的繁花绿叶在风雨过后已凋落殆尽,曾经的一抹人生的艳丽只能在回忆中重现。

如今,房间里依然是当年在青州时的摆设,可与自己相伴的夫君已经逝去,曾经繁荣昌盛的国家也摇摇欲坠,每每说到此事时,李清照总是禁不住愁思汹涌,泪流满面。

据说双溪依然春光盎然,是值得游览之地,换作从前,不妨前往泛舟一游。

如今国家危机四伏,我人老色衰,孤身一人困倦不已,懒得梳头理妆。

我要出游的话,恐怕那小小的扁舟也无法载动心中的愁绪。

山河有信,人间多情,这位喜欢泛舟游乐的才女内心里一直都在惦记着旧河山。

她走了,却为世人留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娇艳烂漫,留下“云鬓斜,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少女情怀。

是她,将相思漫上心头,写下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的千古绝句;是她,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铁血诗词告诉世人,女子当不让须眉。

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时也是李清照本人的魅力。

她的一生恰如泰戈尔的诗句一般: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那安静地躺在时光洪流中的词与句让后世每一个经过的人都能拿来品读,并且从中感受来自八百多年前的那份情愫。

回望过去,无数爱国忠臣感慨山河破碎时,我们没有忘记那个对命运无能为力却一直心系社稷的女子;

当我们从诗词中读得华夏数千年的大好河山时,是否会想起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那些吹落满地的海棠?

当我们从前朝瑰宝中寻得内心最热血沸腾的瞬间时,脑海中是否会浮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名句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