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天,河南开封万岁山火了。一个叫“王婆说媒”的节目,吸引了大江南北的年轻人火速赶往河南。

王婆一出场,那些网上喊着“这一生要孤独终老”的人,变成相亲舞台上满脸写着“我渴望被爱”的适婚男女,有人小手一指,跳着脚大喊:“我喜欢这个”;

有人当众脱掉上衣,露出自己的腹肌和胸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王婆爆火”的背后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是不想相亲,也不是不想结婚,而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王婆相亲的意义,就是让想要恋爱的人找到合适的平台,让想要结婚的人找到合适的对象。

时代不同了,年轻人择偶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谁还记得80年代的征婚启事?谁知道全中国刊登第一则征婚启事的人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

1984年的一天,27岁的煤矿工人朱俊芳坐在宿舍里犯愁:同龄人大多已经娶妻生子,他的终身大事却八字都没有一撇,前几天又因为“矮、穷、丑”惨遭退婚。

1957年,朱俊芳出生在河南商丘一个农民家庭。他是长子,还有3个弟弟。朱俊芳只念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回家下地干活,帮爸妈照顾3个弟弟。

由于条件不好、营养不良,朱俊芳16岁时身高还不到一米六,又矮又瘦,性格也很内向。

16岁那年,亲戚给他介绍了邻村的一个女孩。爸妈拿出仅有的一点积蓄给女孩买了一份聘礼,女孩家收下了。这就意味着:这门婚事基本成了。

3年后,朱俊芳的父母张罗着把大儿媳妇娶到家。女孩父母提出要到朱家来看看。

这一看,就把婚事看黄了:准岳父岳母没未过门的媳妇来到朱俊芳家,看到的情景让他们心寒:破败的院墙、几间随时可能会倒塌的土坯房,屋里只有一个土炕和一张桌子,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朱俊芳3个还未成年的弟弟,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蜷缩在炕上。

准岳父岳母和朱俊芳未过门的媳妇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任朱俊芳的父母在后面怎么喊都没回头!

几天后,女方家托人把彩礼退了回来,这门婚事儿就这样吹了。

被退婚不久,朱俊芳的父亲确诊重病,很快离世。

在当时的农村,被退亲可谓奇耻大辱,使朱俊芳在村里抬不起头来。再加上父亲去世、家徒四壁、母亲体弱多病,朱俊芳在重压之下决定出去闯一闯。

19岁的朱俊芳来到离家500多里地的济源,成为一名煤矿的矿工,6年后又来到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了一名井下通风工。

这份工作虽然又脏又累又危险,但朱俊芳却非常珍惜,每天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与工友们相处融洽。

热心的工友经常给朱俊芳介绍对象,但人家一听他的情况,不是嫌他家穷,就是嫌他个子矮,就这样直到27岁仍然单身。

1984年3月,工友王好义走给《中国妇女》杂志写了封信,在信中讲述了朱俊芳的烦恼,希望得到帮助。

杂志社很快回信,说可以给朱俊芳在杂志上刊登征婚启事。

王好义收到回信后,立即来找朱俊芳要照片。朱俊芳觉得把照片登在杂志上找媳妇很丢人,王好义说:“有啥丢人的?找媳妇正大光明,找不到媳妇才丢人呢!”

王好义拉着朱俊芳来到照相馆拍了照片,又帮助朱俊芳写了征婚启事并附上15元钱,一起寄给了杂志社。

1984年5月15日第5期《中国妇女》杂志刊登了朱俊芳的征婚启事,这是中国改ge开放后第一则征婚广告。

在征婚广告中,朱俊芳对自己的长相、家境等毫不隐瞒: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征婚启事发表后,朱俊芳并没抱多大希望::有哪个姑娘能看上我这个其貌不扬、收入不高的农民矿工呢?

令朱俊芳没有想到的是,征婚启事登出没多久,他便收到了一个上海姑娘的来信。识字儿不多的朱俊芳拿着信找到了同事,同事看过信后告诉他:这个上海姑娘要跟你交朋友。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雪片般飞来,数量足有100多封,有的信里还有姑娘的照片,看得朱俊芳眼花缭乱,不知该怎么选择。

正当朱俊芳犹豫不决之际,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李萍竟然登门前来应征。

李萍21岁,身材高挑,长相好看。她毕业于某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当了音乐老师。

李萍父亲的婚姻观念非常传统,他担心宝贝女儿上当受骗,反对她自己找对象。他给李萍四处张罗,自己觉得合适就催促女儿去相亲。但李萍觉得自己的婚姻大事应该由自己做主,她怀揣几十块钱工资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李萍来到北京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没能邂逅梦想中的白马王子。

就在彷徨无措时,她看到了朱俊芳的征婚广告,一时心血来潮决定去见见对方。到焦作后,她写了一封信给朱俊芳,告诉他自己住在焦作市招待所302房间。如有空明天上午面谈。

朱俊芳在同事陪伴下来到焦作市招待所去见李萍。双方见面后,朱俊芳眼前一亮,李萍却大失所望,打算第二天就离开。朱俊芳的工友们搞了个恶作剧:当天晚上,把他俩反锁在一个房间里,想让他们之间发生点什么,让生米变成熟饭。

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床,李萍坐在床边,朱俊芳远远地站在地上,两人谁也不说话。

半夜时,朱俊芳给李萍拿了床新被子说:“你放心睡吧,我不过来。”李萍躺在床上睡着了,朱俊芳则在凳子上坐了一宿。

李萍醒来后看到朱俊芳坐在凳子上打瞌睡,觉得这个小伙子很憨厚,是个老实人,那一刻她的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决定“再住一段时间看看”。

随后几天,朱俊芳带着李萍在矿上参观,一日三餐给李萍送好吃的。有一天,李萍去食堂看到朱俊芳自己正在吃馒头就咸菜,旁边放着给她买的炸鱼和肉包子,这让李萍很感动。

为了让李萍的家人放心,朱俊芳帮她给家人拍去电报,报个平安。

接到电报后,妈妈、姐姐来到焦作,说什么都要带李萍回家,李萍却说自己要留下来:“妈,我看他是个老实人。你看他登的征婚启事,别人找对象都是夸自己怎么怎么好,他却把家底一五一十全交代了,就冲这点,我想留下来试试看!”

李萍在矿工子弟学校当了一名音乐教师,开始与朱俊芳正式交往。接触几个月后,朱俊芳为了让李萍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带她回了一趟老家,毫不遮掩地让她亲眼看到自己的真实家境,讲述了自己当初遭退婚的经过:

“你都看到了,我负担很重,3个弟弟都靠我养活。我家太穷了,你要是觉得不行就走吧,不能让你跟着我受穷、过苦日子!”

朱俊芳的一番话,让李萍觉得他有担当、坦诚,值得信任,值得托付终身:“只要咱们勤快肯干,早晚会过上好日子的,现在穷点,我不怕!”

1984年国庆节,朱俊芳和李萍结婚了。两个有缘人通过一则征婚启事,冲破门当户对以及学历、容貌、身高的差异、偏见,步入了婚姻殿堂。

朱俊芳和李萍的婚姻并不被看好:很多人说他俩过不长,说朱俊芳配不上李萍,说不准什么时候李萍就走了!

朱俊芳对这些议论总是不屑一顾:“我媳妇儿不会那么做!”

婚后,朱俊芳待李萍非常好。

在东北长大的李萍受不了河南夏天的闷热,一向节省的朱俊芳拿出积攒的两个月工资,买了个最好的电风扇回来。邻居家的媳妇们都羡慕得不得了:朱俊芳真疼媳妇。

婚后第二年,儿子出生了,朱俊芳更加努力工作。

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李萍独自承担了照看儿子和打理家务的重担。朱俊芳不负妻子的期望,每个月他都比其他矿工多挣两三百元,连年被评为矿先进工作者。

2003年,18岁的儿子突感不适,确诊为“肾病综合征”,朱俊芳和李萍为了给儿子治病卖掉了房子,好在经过治疗,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

1999年,北京多家媒体认证朱俊芳为改ge开放后“中国征婚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首几十年的婚姻时,朱俊芳总觉得自己对不住妻子:自己条件差、文化低,性格又内向;而妻子是大学生,文化人,能歌善舞,开朗大方,自己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无法满足妻子。

而李萍回顾过去时,觉得自己年轻时有些任性和冲动,但她并不后悔选择朱俊芳:既然选择了这个男人,这辈子就要与他白头偕老,无论贫贱灾祸,都要共同面对。

2018年,朱俊芳和妻子的爱情故事被央视评为“2018中国十大爱情故事”。

如今老两口都已退休,每天在家买菜、锻炼身体,享受着天伦之乐,过着安稳平淡却恩爱依旧的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媒体征婚,为青年男女搭建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帮助更多相隔千里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可谓功德无量。

如今,年轻人择偶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找到相爱的人结婚却好像越来越难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