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无成功的可能?如果魏延镇荆州,是否也会失守?魏延有没有反叛?

刘备的蜀汉最重要的地方有三处:

一是荆州,二是汉中,三是成都。

刘备入川时,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精兵强将全留在荆州。到庞统意外身亡后,刘备入川屡屡受阻,便调孔明、张飞、赵云等人入川,留关羽独镇荆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羽追随刘备良久,文韬武略,样样过人。平素刘备分兵时,总是由关羽独领一军。这时,由关羽守荆州,可谓名至实归!

刘备得益州(成都)后,便定都成都,这时,需拔擢出一人来守重地汉中。

当时,大家都认为会重用张飞担此任,张飞本人也认为非自己守汉中不可。

关羽、张飞在刘备麾下资历最老,且都被称为"万人敌"。关羽已在荆州镇守,再找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以资格而论,自然是张飞了,再次之则是赵子龙。子龙随刘备也很久,争夺汉中时,赵云屡立战功,"一身是胆"就是在汉水之战中搏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刘备却破格擢用了魏延。魏延也不辱使命,镇守汉中多年,将汉中经营得固若金汤,曹魏始终不敢窥视。从中可见,魏延是个有才略的大将。这在人才缺乏的蜀汉,更是一栋梁之才!

各位新年好,这里根据《三国志》等正史来谈一谈魏延这个人,看看他是不是真要造反。

一,子午谷奇谋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与部下谋议。魏延献计:

魏国的安西将军关中都督夏侯楙,是曹操的小女婿,既无智谋,又无勇气。你只要给我精兵五千,直指长安,他听到我去,定会逃走。等魏国东方救兵来,还得二十多日,到时你的大军也到了。如此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一一《三国志》注引《魏略》

这计策太过玄危,因与孔明一贯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相悖而没被采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事。此时,魏国见蜀国久不出兵,认为已无力北伐,加上魏明帝刚即位,所以毫准备。蜀军突然袭来,一路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但因马谡失街亭前功尽弃。

其实,马谡也是有才能之人,但作战经验缺乏,不免有失。

这一年,夏侯楙被免去了安西将军关中都督之职。魏延对对方的统帅还是知彼知己的。倘若孔明用了魏延之计,看似有些冒险,但以魏延之能和夏侯楙之弱,成功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也未用经验丰富的魏延守街亭,实在是遗憾的。但因此可见魏延是很有谋略的。

二,魏延与关羽、张飞比较

关羽和张飞在正史中都是"万人敌"。其单挑能力是魏延无法相比的。

襄樊大战时,关羽攻破襄阳、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虽然最终失败,但这是受到了孙曹两家夹攻,又无外援的原因。但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也可看出关羽的战绩之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张飞能将已逼近西川的曹军打退,斗智斗勇,都让曹魏名将张郃甘拜下风,功劳也是很大的。

可是,刘备对于镇守汉中的重任,竟没用张飞而用魏延。这可以看出,魏延的谋略,似乎还在张飞之上。魏延成功镇守汉中多年,其谋略似乎也会强于关羽。

如果镇守荆州的是魏延,他肯定不会像关羽那样狂傲,与孙吴也就不会翻脸,对属下也不可能会过于苛责,守住那半个荆州,也是有可能的。

三,魏延有没有反叛?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病危时,与杨仪、费祎、姜维三个人密定了退兵计划。这次退兵,先锋魏延改作断后,姜维次之。魏延若不听命令,大军径行开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派费祎去探问魏延之意。魏延说:

……我自当带兵击贼。如何因一人之死,废掉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要听杨仪的命令,替他做断后将?

魏延派人去探看,见杨仪等已整军待发,打算把魏延一支兵留下来。

魏延大怒,趁他们没有动兵,便带兵先发。据住了南谷口,派兵去攻击杨仪。杨仪派何平去迎敌,何平骂道:"丞相尸骨未寒,你们何敢如此?"魏延部下知曲在己方,大多人不听命命,散掉了。魏延只和他的儿子及几个亲信逃回了汉中。杨仪派马岱带兵追击,将魏延斩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延既然死了,就要宣布他的罪状。当时所说的,大约就是诬他要谋反降魏。《三国志》里有几句话是为魏延剖辩的:

魏延不北降魏而南还,乃是要除杀杨仪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是三国名将,带兵多时,其部下怎会因何平一句话就溃散呢?

其实,诸葛亮很可能没有拟定退兵计划就去世了,以孔明的地位和威望,他生前把计划告示各将,魏延也不会不遵守,他一个人也无法反对的,明摆着违抗丞相之令是飞蛾扑火。

这个退兵计划很可能是杨仪几个人密定的,又怕魏延不听,便派费祎去探问,魏延果断不服从。费祎哄骗魏延逃了回来,知道无可沟通,就把魏延置之不顾,打算将余军径行撤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消息被魏延打听到了,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派兵据住南谷口,至此,两军不得不交战。但魏延只有其先锋军,大军全在杨仪的指挥下,寡不敌众,最终被打败。

如果魏延是真正造反,那么,杨仪便剿灭反叛立了大功,回朝后肯定会得到重用。

但恰恰相反,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承了他的职位。杨仪只不过做了个中军师,并无实权。

杨仪和蒋琬,平素两人职位不相上下,而杨仪的资历,犹在蒋琬之上。但杨仪平时锋芒毕露,与人相处易产生矛盾,而蒋琬性格温和,易和别人和睦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仪自然不服,并口出怨恨之言,以至得罪而死。

杨仪如确有灭叛之功,则无论他如何不孚众望,别人要排挤他,当时总应封赏他的,绝不会放于闲散之位,这也可看出魏延并没有造反。

诸葛亮死后,蜀国仍延续了二十九年。在这二十九年中,前十二年,总理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

蒋、费手里,姜维总想大举伐魏,被二人制衡,不肯多给人马。费祎死后,姜维才放开手脚,但这时魏国大权已被司马氏掌控,政局稳定,姜维北伐总是无功而返。

当时,魏蜀两国,国力相距悬殊。魏国灭蜀时,魏国兵分三路,诸葛绪、邓艾每路三万,钟会所率的兵马又有十余万,而这时蜀国的总兵力才九万,有一半要分守各地。以双方实力,蜀国很难长久支持。既然无退守余地,就只能进攻,至少要以攻代守,诸葛亮不断伐魏,其意便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国虽然强大,但其间政权更迭也经历了动荡,若趁对方多事之秋讨伐,以弱胜强也是有可能的。魏相对功荡期是从魏齐王芳之立到高贵乡公被弑,即入三国后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二年,其间二十一年,而这段时间恰恰在蒋琬、费祎执政时期,到姜维时期,魏国政局已相对稳定,错失了最佳时机。

把蜀国的灭亡,归咎到姜维,是不合理的。倒是蒋琬和费祎应负较大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延伐魏的决心,是非常坚决的。孔明逝世后,他不肯奉命退兵,也是想继续伐魏。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掌握兵权,肯定不会像蒋琬和费祎完全停止北伐,当然,成败不可预知。但魏延的死,显然是蜀汉的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