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为什么要上学?”

“我可以不学习这门课程吗?”

“我为什么要完成这项作业?”

这些恐怕是萦绕在很多孩子心中的疑问,即使平时表现优秀的孩子也不例外。

我们会发现,孩子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非自发性地自主学习。一旦脱离外部驱动,学习效果则会直线下降。

对此,青少年教育专家、认知发展顾问、美国认知科学协会资深会员任意君女士在CITD大会上发表了深刻见解。

青少年教育专家、认知发展顾问、美国认知科学协会资深会员 任意君 | 上海CITD大会现场分享

她剖析了在教育路上,孩子丧失学习动力的本质原因,并且生动讲述了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最终成功实现海外读博的故事,让大家了解到如何让孩子成为一名“自主学习者”。

*以下为任意君女士的分享内容,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视角陈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部评价”

让孩子丧失学习动力

疫情后,国内低龄留学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陌生的升学规则、冗余的各类信息、竞争激烈的内卷赛道……让家长们在国际教育道路上面临巨大挑战。

事实上,国际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是有交集的。我们顺应时机,找到交集,挑战也可以成为机遇。

我认为,国际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交集是自主学习。换言之,自主学习是家长为孩子走上国际教育之路所能做的最好准备。

图|任意君女士 PPT分享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自主学习状态。

它是孩子自觉完成任务吗?

是孩子通过不懈努力,直到被名校录取吗?

家长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完成老师布置、完成家长要求、完成学校安排以及符合外部评价标准,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优秀了)。

从全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能自己掌握方法、自己提出需求、自己找寻资源并首先对自己的学习完成评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比如,我们评价一个孩子有上进心、听话、GPA高、可以被名校录取,这些都是外部评价,是“果”。

一个孩子的内核是怎样的?要看他是否能够自我决定,是否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模式,是否能够通过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产生发展自我的学习能力,这些是所谓的内部体系,也是真正的内因。

图|任意君女士 PPT分享

而现在,我们把因果颠倒了。

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校,本质上没有错。但是却造成了教育内卷、竞争同质化,从而导致孩子们身心疲惫,学习动力下降。

如此一来,这棵“小树”会失去发展空间。

如果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自我决定、学习模式、自我能力这三个内因。

重视和培养内因,才可以让孩子成为AI时代的自主学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让孩子自主学习?

接下来,我展开解释一下,我们如何从根源上改善这种现象?

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位杰出的女性。

Alison Gopnik,她是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更是2024 Rumelhart Prize获奖者(认知科学界的诺奖)。

她最重要的划时代贡献,就是发现孩子天生就有学习力,而且是不需要家长去操心的天然驱动力。但是到了孩子上学的年纪,这种天然驱动力往往不复存在。

另外一位是季清华教授(Michelene Chi),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主持过美国中小学教改,曾获2019Rumelhart Prize奖项。去年的时候,她第二次获得亚洲最大的教育奖——一丹奖。

我们所使用的评估工具,就是基于以上提到的认知科学诺奖的理论进行研发的,可以清晰准确地定位孩子的核心问题。

图源|pexels

解决任何问题的前提,是清晰地定义问题。

家长们常常给我打电话或留言,很少有人能够直接讲清楚孩子到底有什么问题。

“老师,我家孩子读书不是很自觉。”

究竟是孩子本身就不自觉?还是孩子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我们会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每个月及时跟家长反馈和交流,实现针对性改善;让老师和家长都能拿到一份言之有物的分析报告,实现数据互通,家校协作共进。

如此一来,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准确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困扰,通过多方高效合作,达到精准提高的效果。

找出问题的关键

让“不听话”的孩子重塑人生

我曾经帮助过一个叫Lucas的孩子,他是上海某实验学校的学生,平时特别喜欢玩游戏。

他的父母为了不让他玩游戏,管控了一切电子设备,连家里的电视机顶盒都拔了,全家人都不能看电视,也不能连接网络。

在父母的眼中,Lucas是个不能跟父母好好讲话、性格比较冲动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个“刺儿头”,会公然和老师叫板。

老师在家长会上对他的评价是:这孩子挺好的,人也很聪明,就是不用功。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很聪明,但聪明的“点”不太一样,所以在现实当中,每个孩子所获得的学习实际成果和外部评价都不太一样。

Lucas对于新事物有很多独到见解。虽然他上课的时候表现得不够专注,但是他可以发散出很多新想法,给出很棒的创意。

我们通过评估,总结出Lucas其实长期处在一个自我决定受阻的状态。同时,他的学习模式和自我能力不匹配,简而言之,就是自我能力无法支撑学习模式。

图源|pexels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帮助他发展自我能力。

首先,我们跟学校形成了一个联盟,让老师和班主任理解孩子特点,因材施教,做到“准确投入,精准提高”。

我们还给家长做了相应科普,让家长理解孩子的状态,知道孩子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家校合力。

今年,Lucas在西雅图入职了微软AI部门。从我们认识到现在,已经超过了7年了,他申请到了海外大学,获得了本博直通的机会,显而易见,这个孩子在外部评价上非常优异。

但是,很多人难以想象他当年是一个在课堂中跟老师对立、在生活中跟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曾经的他,非常反感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教导、父母的建议。

我想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虽然问题的“核心”是孩子,但是家长也要参与进来,去学习和提升,不断被考验、挑战、发问。

比如,你有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你能够精准、科学、系统地清晰定义孩子目前在学习上的挑战吗?

想要匹配适合的教育资源,请先从搞清楚孩子的问题开始。

往期荐读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教师需要转变的三个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