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杉,不但冷,还狠。

3月15日,凤凰周刊旗下的“冷杉 RECORD”,发出深度报道《(点击标题,阅读原文)。这是新闻媒体人首次放下朋友间的面子,采访了近40位律师,对这个行业作出独立、客观、深度的调查。

1

(第一部分内容如果在其他地方看过了,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真相,是血淋淋的,也是令人尴尬的。

律师行业,并不 是“遍地黄金”,而是“二八定律”,凤凰周刊的记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

20%的律师占据了行业80%的资源和收益,剩下那80%的人,只能争抢剩下的20%资源和收益。

如文中所述:

曾任贵州省律协副会长的某律所主任表示,初步估算可能有50%的律师生活在温饱线上。

不是小富,不是小康,是温饱。

文中,凤凰周刊记者通过大量的细节,解释了什么叫律师行业的“温饱水平”——

实习期间,他每月只有1000元薪水,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低了500多。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收入,更没有社保以及其他福利。

而他在南六环的合租房每月房租就要2600元。每到交不上房租,就只能用网贷来还。这些情况他没敢告诉父母,春节也不敢回老家

不少人以为,入了律师行,即便前面苦,没案件,但只要多干几年,后面一定富,案源多多。实际上——

他没想到同行为了找案源,已经做成了“地推”。偶尔也会有老律师把不太好搞的疑难案件丢到群里,同事们小鸡啄食般一窝蜂扎上去抢。

而某些光鲜外表,被调查记者真的深入调查了一番后,文中是这样说的 ——

有些同行太虚。比如一些人经常在朋友圈晒开豪车、戴名表的照片,“很多车都是租的,表是山寨的。整得跟上流社会人士一样,其实很多人每月几千块都挣不了,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有同行经常在各个法院门口发定位、打卡,搞得自己很忙一样。其实打完卡就走,还非得跟别人说,马上开庭,稍后联系。

陆晨亲眼见过一个其他所的律师,平时没客户时都是抽普通烟,一有客户在场,就从抽屉里拿出雪茄盒,当着客户剪雪茄。剪好后,将雪茄喷枪上的火焰,对着雪茄尖旋转几圈。一边点雪茄,一边不经意地对客户说,“千万不要对着雪茄吹气,要让它在自然状态下燃烧,才能获得最佳的烟雾和味道……来,说说你的案子。”

法考,也早不是天下第一考了。

“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身边都是通过司法考试的人”,甚至连律所前台都通过了司法考试

写出《这篇深度报道的调查记者李禾,谈了采访报道后的感受——

春节前,我和律师小艾见面,看他满脸憔悴,说话走神,总是盯着手机不说,处处表现得很焦虑。 他西服也不穿了,头发不打理,黑色卫衣上落了不少头皮屑。

我问他怎么了,他支支吾吾说:“这不,过年了,借别人的钱还不了人家,现在靠着好几个网贷平台过活呢,网贷也到期了。”

“你们做律师,收入不是很好吗?!”“别提了,没案源,所里很多案子都是老律师接的,我们这种年轻律师穷死了,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他说,青年律师不好混,几乎成了行业问题。 他说,你可以关注下青年律师群体,绝对超乎你想象。

我吃惊。后来我用电脑搜索相关材料和数据,发现小艾的境况确实有一定代表性。于是,我和编辑沟通后,开始着手操作这个选题。

第一稿我采访了12位律师,我是有选择的,就是至少从他朋友圈、或者共同认识的人那里知道,这个律师混的不错。

可是聊了几个后,发现他们并不是朋友圈的精英样子。

他们面临的状况差不多:案源少、收入低。不多的律师费,还得扣除律所抽成、社保医保公积金、办公室费用等。

稿件第一稿出来后,编辑老师看了心生怀疑,她担心报道会不会以偏概全,让我补充采访。第一稿之后,我又采访了20多位律师。 至少从我的采访状况来看,大家都叫苦不迭。

做完这次采访,我发现,律师这个行业确实和我之前的认知有差距。

2

一份深度新闻调查,值得配一份深度分析 。

律师行业,是典型的按需求定价、“看人下菜碟”的行业。律师挣的“大钱”,其中的大头,是靠品牌溢价,而不是劳动成本的溢价。

学法之人,宁愿头些年困在温饱里,也要干律师,渴望的就是有朝一日,也能挣到这份巨额的品牌溢价。

但今天,已经不是昨天了。

即便是当下刚从公检法辞职出来的人,也不那么好混了。参见春节前“改变de力量”发布的文章《》(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为什么会这样?

最近每年,放的水太多了,行的不行的,都嗷嗷待哺的冲进来找饭吃了。而 这和现有的合伙制不匹配。

律师行业,名为“合伙制”,其实是“个体制”、“挂靠制”,是小农经济。

因为是个体户,每个人必须完全靠自己过活,所以,每个人必须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否则一活不下去,二就挣不到比当公务员、当法务或干其他工种更多的钱了。

但司法部的初心,是让律师在人群中的占比大幅提高,似乎认为这样就可以将法律服务覆盖到更广泛人群的身上,“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而并没有,让每个入场的律师都挣到大钱的初衷。

所以,这就难受了。

但“改变de力量”认为,并不能说,司法部的初心就不对,相反,是不是传统的合伙制到了需要进一步加速革新的时候了呢。

律师行业的公司化,才是方向和未来。

行业不需要每个人未来都成为暴发起来的富人。在其他脑力劳动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99.99%白领金领们打入行第一天,就没想去成为马云、开个阿里,打工升职多拿点工资就好了。

如果这些人都不去打工,都当个体户开小作坊了,我相信今天的中国也并不会生成一大堆阿里,反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未必能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了。

有人说法律服务行业蛋糕太小,是因为整个社会不相信法律。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并不是,真正原因是很多老百姓花不起现在的律师费。

老百姓太需要法律服务行业的拼多多了。 而当年也正是“五环外的人民”,一帮让京东、阿里瞧不起的穷老百姓,催生出拼多多这么一位新一代互联网巨头。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农业已经走出“小农经济”,农业规模化生产方兴未艾。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效率、大幅降低成本,让现代化农业为亿万人民造福,已经是共识。

同样的,“小农经济”下的律师,每个人都在做一个企业要做的全部的事儿,尤其是品牌与营销,占了很多的精力。这和自然经济下每个农民都各自种两亩地的整体低效没什么两样。

只有规模经济之下,才可能有整体成本的大幅降低,才可能充分整合资源,诞生法律服务行业的拼多多。

与局内人来说,这个说法很讨厌。但从老百姓视角来说,会是好事。

相信有律师会说:低价,你只能换来低质量的服务!

真不见得。实践中,太多的人,花了钱找的庙门也不对。

我也一直想做一次深度行业调查:律师行业中,花钱多的客户,拿到好结果的概率一定就大吗?

如今的行业痛点其实是:客户无法识别谁是真正适合他的律师,而适合他且报价适中的优秀律师,人海茫茫两不相知。

这是只有规模经济之下才能解决的问题。如今的所谓律所公司化,还远远不够。

行业亟须剧变。

文中标灰段落来源:公号“冷杉 RECORD”

本文感谢记者李禾接受访谈

读完上面的文章,您怎么看?

欢迎加入专题社群,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规则已调整。

如果您关注后,

希望及时看到“改变de力量”推送文章,

如何星标——

进入公众号“改变de力量”首页,点击右上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