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024年中央部门预算集中向社会公开。就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在谈到党政机关如何过“紧日子”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集中财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其次,做好部门履职经费保障;再次,强化预算约束防止铺张浪费。

应当说,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也是应当做到的。所以要反复强调,就在于有些地方和部门、单位还做不到,或者没有做好,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压缩空间,还需要不断努力和大力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党政机关如何过“紧日子”的问题,关键并不在“紧”,如果过度强调“紧”,而缺乏对部门、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各项事业和工作重要性的理解,这个“紧”字,就有可能成为影响党政机关工作水平、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阻力和障碍,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与效果。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一定要像家庭过“紧日子”一样,“紧”和“松”协调、“严”和“宽”配合。

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该花的钱一分不少。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是有该花钱的地方、不该花钱的地方,也都存在该花的没有花,不该花的乱花现象。说到底,就是会不会过“紧日子”,如何理解“紧日子”中的“紧”字。要想过“紧日子”,自然应当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重点岗位和一般岗位、重点经费与一般经费能够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再做出资金的安排,才能够真正体现过“紧日子”的要求。如果对部门、单位的情况不了解,仅凭部门、单位乱报经费方案,然后在部门、单位上报的预算方案基础上砍一刀,就认为是过“紧日子”了,显然没有体现出“紧”的要求,而很有可能是糊弄。那么,财政部门能够做到这一点吗?能做到对部门、单位的情况了如指掌吗?

不能花钱的坚决不花,能花的钱一定得花。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在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面,对能花还是不能花的问题,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和缺陷。也就是说,无论是政府还是职能部门、管理单位,都把财政资金当作“唐僧肉”,能争取的都在争取,能多争取的一定多争取。至于这些钱能不能花,一概不管。实际上,有些资金是完全不能花的,或不需要这样花的。譬如一段时间内每个单位都在推行所谓的大数据,都在要求追加经费购买各种重要设备。结果,设备款到位了,设备也购买了,大数据却没有做起来,即使做成了大数据,也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政府系统的大数据互联互通。企业和居民办事,仍然要各个部门地跑,仍然需要各部门分别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那么,这些方面的钱能花吗?花得值吗?如果政府建立统一的大数据中心,然后要求部门和单位必须统一上报数据,岂不能够大大节省资金。可是,这些不能花的钱,却在政府分管领导的干预和部门的争取下,都变成了能花的钱。这样的方式,显然不是过“紧日子”,而是在过神仙日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自然也会大大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花的钱坚决不花,要花的钱坚决要花。虽然在各项节支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党政机关在经费使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浪费现象也有了较大减少。但是,如果仔细调查和分析就会发现,每年浪费的经费依然惊人。且有些浪费,已经从党政机关逐步转嫁给企业,特别是吃喝玩乐,都由企业负担。如果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对工作负责,具有真正为企业、为居民服务的意识,勤政廉洁,很多方面的钱是不要花的,党政机关不要花,企业也不要花。问题是,吃喝玩乐似乎成为了某些官员的基本功能,一天不吃喝玩乐就过不下去。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仍然置“八项规定”于不顾,成天山吃海喝,以至于提拔使用干部也以与他们吃喝玩乐的紧密度而决定,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的工作始终上不去。那么,类似于这类经费的安排,是否就要严格控制,坚决刹住呢?

所以,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问题,一定要抓住要害,而不要满足于表面上的“紧”。过“紧日子”,决不是“一刀切”地减少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资金安排,而是要在全面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个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再做出资金安排,有效体现“紧”和“松”、“严”和“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