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片段,同一个阵营的人会用对“口令”的方式区分敌我。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真实的中越战场上,这种对“口令”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让一整支队伍化险为夷,事情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

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黄招强,是广东人。1977年,怀有军旅梦想的黄招强扛起了钢枪,成为了一名士兵。

进入部队之后,彼时还是新兵蛋子的黄招强刻苦努力的训练,并很快就在部队当中脱颖而出,职位节节攀升,成为某连队的尖兵班班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拉开帷幕,正在前线作战的黄招强,表现得十分英勇,时常冲锋陷阵在前,毫不畏惧危险。而最体现黄招强卓越的军事本领,是在某日夜间的一次行军途中。

当时,黄招强所在的361团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赶往目的地,和大部队会合,而在行军的途中,敌人突然间偷袭,包括黄招强在内的不少士兵,都身中子弹,黄招强则是腿部中弹,行动变得不便,但他始终面不改色,也绝不掉头回去。

在行军途中,为了尽快抵达目的地,他们还丢掉了不少物资。即使361团加快了行军速度,但天色较暗、对地形不熟悉,还是导致他们在赶赴目的地之前,大部队已经向前走了。

而要想追上大部队的话,还必须经过一个吊桥。值得一提的是,大部队通过吊桥的时间是白天,当时已经有很多敌人埋伏在吊桥对岸的两侧,但他们不敢动手,他们在等待后续的人数较少的部队。

也刚好,埋伏许久的越军迎来了361团。361团经过吊桥时,较为狭窄的吊桥,无法让民兵抬着担架快速经过,通过吊桥的时间也就大大延长。这给埋伏好的敌人可乘之机。紧接着,一阵枪声传来,吊桥上的士兵们变成了活靶子。

眼看渡桥形势极为不利,361团立即用重火力覆盖对岸,但由于缺少掩体,长时间的重火力覆盖作用有效,于是361团只能迅速调整快速渡桥。

调整好之后,枪声也停了,黄招强带领的7班负责断后,尽可能的应对敌人偷袭。

而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中,黄招强觉得队伍当中的两个人看上去极为陌生,他立即将枪口对准这两人,并让他们回答口令。

而这两人因为是越军所以根本回答不上来口令,大事不妙的他俩打算拔腿就跑,只见黄招强干净利落的将他们击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枪响的一瞬间,周围再次枪声四起,一下子冒出了很多敌人,并径直地冲向了黄招强。黄招强反应迅速,先利索的躲开攻击,然后再立即开枪扫射,一瞬间击毙了多名敌人。最终,在这次任务中,黄招强近身击毙了17名敌人。

战后,作战英勇的黄招强职务多次得到提拔,还先后被送入了国内外、俄高等军事学院深造。2003年,年轻有为的黄招强被称之为解放军驻港部队副参谋长。2007年,黄招强被诊断出患上了胰腺癌,因病去世。

黄招强在战场当中经历了无数次险境,但他总能凭借自己的英勇无畏,成功的将自己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他是一名顽强的战士。战事平息后,他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不断深造自己,提升自己的军事理论本领,他是人民的好公仆。

黄招强和敌人搏斗了无数次,最终却倒在病痛折磨下的结局让人遗憾,但不管他离开我们多少年,我们都会一直记得他的功绩,也会有很多年轻人将其视为榜样,追寻他的足迹,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