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蜀国人才辈出的历史长河中,世人常常感叹其后期人才凋零,可是背后的真相却令人匪夷所思。蜀汉灭亡之际,内斗与尔虞我诈的局面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蜀国内外交困,失去了应对外患的能力。然而,恰恰是在这个动荡的时刻,一个人物崭露头角,成为蜀国仅存的可用之才——姜维。

内斗之中,蜀国或许并非真正的人才匮乏,而是在权谋和尔虞我诈的纷争中,导致许多优秀的将领和谋士相继离世或沉寂。姜维之所以成为蜀国最后的希望,是不是正因为他在纷乱中保持清醒头脑,挽救了一腔忠诚的蜀汉子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势均力敌,五大帮派相互制衡

蜀汉集团人才济济,实力不俗。刘备入蜀之初,手下宿将众多。关羽与刘备出生入死,数次救命之恩让他们无话不谈。张飞勇猛过人却难以驾驭,刘备对他又爱又怕。孙乾、简雍等老臣更是追随多年,刘备极其倚重。这些创业之辈一心追随刘备事业,即便年老成,也从未懈怠。

荆州之战,诸葛亮的加入为蜀汉注入新鲜血液。这位入世不深的隐士一开始并不为刘备所重,直到出谋划策,扭转颓势,这才开始受到刘备倚重。诸葛亮虽不嗜权,却汇聚人才,麾下多是时人俊杰。马谡博涉群书、谋略过人,黄忠则统帅三军,屡建战功。可以说,有了荆州派的加入,蜀汉国力达到鼎盛。

此时此刻,东州派、益州派也各自崛起。东州派中,法正曾出谋划策,李严则在本地声望卓著。两人均受刘备重用,成为心腹之臣。而益州派作为本土势力,对地方事务了如指掌,刘备入蜀也需要倚重他们。两派实力不容小觑。

最后还有以马超为代表的凉州派。马超原为汉中猛将,后却兵败投降,最终归顺刘备。马超性格直爽,深得蜀汉军心。刘备为稳定西域局势,也不遗余力提拔重用。可正因人才济济,五大势力势均力敌。你争我夺之下矛盾频生,刘备左右逢源,难免压力山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牺牲人才,换取短暂和睦

面对五雄并起的局面,刘备焦头烂额。他别无选择,只能尽量拉拢各方力量,勉强维系表面团结。

刘备让元老派地位最高,重用关羽、张飞、孙乾等老部下,以示礼遇。他委任法正、李严等人重要职位,临时抚慰东州派。当然,也不能冷落本土势力益州派,只得提拔任用本地子弟,将要害位置让与他们。刘备还积极重用马超,委以要职,拉拢西域旧部。

然而刘备也明白,这些举措不过杯水车薪,斗转星移之间面临崩盘。诸葛亮与张飞早已水火不容,法正李严又道路相迳,马超性格直率难以取悦所有人。可刘备已经竭尽全力,也只能做到如此地步。

维系这来之不易的表面安定,代价便是牺牲人才。刘备无奈频频让步妥协,许多俊杰却在此消耗殆尽。简雍早亡疾病,法正也先刘备而去。孟达更是半路叛变,自此一蹶不振。稍有建树之李严,到最后也无人问津

刘备痛心这番交易,却已无力回天。表面团结,换来的不过短暂和睦。他也明白,这隐患终会在某日爆发,而那时恐无人挽狂澜于既倒。

三、争权夺利,英雄无存

正如刘备所料,他死后,蜀汉内部矛盾迅速公开化。刘备生前设李严、诸葛亮两人监国,防止权力过度集中。然而人死如灯泯,真正到了关头,却无人再念及此言此计。

李严本欲执掌大局,奈何在朝中缺乏人脉依靠。反观诸葛亮麾下将士,此时正是声势如日中天之时。两人部署若隐若现,并未爆发。直到诸葛亮以妖言相向,李严霎时间失势,权力化为乌有。

诸葛亮占尽先机,终于可以要约朝政。可其心腹之患,却未曾消除。魏延与其同为大臣,亦是心头大患。此人骁勇善战,却性格难捉摸,志在权力。两人素来面和心不和,也早已结下梁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伐期间,诸葛亮与魏延矛盾激化。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为了什么北伐大业,只是魏延窥视已久的权力之争。他要抓住诸葛亮外出征战之机,谋朝篡位。诸葛亮如何允许?于是严密布局,终于将魏延排除。

可诸葛亮又岂知,这场权力之争的结果,正是蜀汉英才凋零。许多前赴后继的烈士,终是消耗殆尽。而他日他也老去,这国家又岂有人守望?

四、姜维北伐,权力过重埋隐患

诸葛亮终究也未完成北伐伟业,虽遗愿姜维袭位。可姜维未必就是最好人选。姜维性格执拗,有独断专行之嫌。他为完成诸葛亮遗志,再三北伐,却始终一事无成。杨戏平日为人正直,一次酒后失言批评,竟被姜维连坐降职。蒋琬接手军务,也难掣肘姜维。

权力越大,野心越盛。姜维北伐频繁,对朝政机要却更感兴趣。他要在军中树立绝对权威,然后逐步接手朝中实权,从而有能力任意出兵。费祎几次劝阻,也被姜维拒之门外。

姜维终于像只无头苍蝇,四处碰壁。他这才知方向错了,回头一看,大局早已散尽。原来,他出征期间,本土益州派已坐大,暗藏杀机。此时再想收回实权于无形,一切为时已晚。

五、结语

面对无情岁月,三国英杰们终难追回往日雄心壮志。刘备频频让步妥协,牺牲不少人才,唯有短暂和睦;诸葛亮排斥异己,最终却令国力分崩;魏延图谋权力,反被算计退场。一个个杰出身影,在这政治斗争中黯然老去,前程茫茫。

姜维北伐一意孤行,终于在大好局势下功亏一篑。他望着镜中白发,长叹一声“此计不成”! 原来,并非当初没有人才,每每到最后,却都是本土势力崛起,英才难逃被利用命运。 权术太重,人心难定;时间太苛,英雄难存。这大概,正是三国群雄fail之所在吧。

我们常叹英才凋零,实则那不过残酷权术的牺牲品。有几人看清这层窗户纸?兴许所有的杰出之士,终只是政治斗争中的消耗,舞台上划过的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