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两国的孩子,长大后最想成什么样的人?

2019年,世界著名玩具生产公司乐高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他们给来自中、美、英三国的3000名8到12岁孩童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问他们长大之后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超过一半的中国孩子回答,他们长大之后最想当航天员,其次是老师,再次是音乐家,接着是职业运动员,最后是视频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美英孩子这里,情况则调转了过来。长大之后最想当航天员的美英孩子在所有受访者中只占10%出头,想当视频网红的孩子最多,其次是老师,再次是职业运动员,接着是音乐家,而航天员则排在最后。

不仅如此,在被问到“你是否相信人类最终会冲出地球,去往另一颗星球生活”,以及“你是否想去太空一探究竟”这俩问题时,美英孩子和中国孩子的反映也是大相径庭。选择“我相信”和“我想”的中国孩子高达96%和95%,而这组数字在美国孩子中则仅有68%和70%。英国孩子的更低,俩都是6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两年前,也就是2017年,一家名叫“父慈”(Fatherly)的新兴美国网上教育机构也曾对1000名12岁以下的美国孩童做过一项类似的调查。根据“父慈”的调查结果,那时大多数美国孩子长大之后最想当的还是医生,其次是兽医,再次是工程师,接着是警察,最后是老师。

也就是短短两年的光景,美国孩子们的择业观念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则新闻起初是由美媒CNBC新闻网在2019年7月中旬报道的,一经报道就引发一部分美国人,尤其是一部分美国家长的焦虑情绪。

一晃眼,5年过去了。在这5年时间里,当初那些为中美孩子长大后的择业志向而倍感焦虑的美国家长们,如今治好了他们的精神内耗了吗?答案是并没有,不仅原来就患有精神焦虑的美国家长旧病未愈,而且对此焦虑的美国人还越来越多了。

2022年7月,前谷歌员工特里斯坦·哈里斯 (Tristan Harris)在接受美媒CBS旗下的《60分钟》节目组采访时表示,虽然看上去很像是一个东西,但是中国的抖音和中国以外的Tik Tok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尤其是对青少年用户而言,在中国,如果你未满14岁,那么你在使用抖音的时候,平台方就会给你多推各种有益的益智类内容和正能量内容,比如教你在家动手做实验的、引导你去博物馆参观的、教会你爱国主义的,还有很多教育类相关的。而且,中国的孩子每天仅限使用抖音至多40分钟。

相比之下,Tik Tok在美国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哈里斯用有营养的菠菜和有毒害的鸦片来分别形容抖音和Tik Tok这两款短视频应用,他说中国人把菠菜都留给了中国孩子吃,而出口到美国等地方的则是鸦片。Tik Tok在美国并没有什么专门引导美国孩子向善的机制,大人在用Tik Tok时能刷到什么东西,小孩子在用的时候也一样会刷到,而且还没有使用时长的限制。

此外,在采访过程中, 哈里斯还提到了乐高在2019年搞的那份问卷调查。

“当初有人针对中美两国青少年做过一项问卷调查:‘你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美国最想当的是社媒网红,而中国孩子最想当的却是航天员。如果这种现象再这么持续下去,持续上个几代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那时的世界将会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时间能治好美国人的精神内耗吗?

今年2月下旬,美国各大网上商城上架了一本名叫《血钱:中国正在杀死美国人,为什么权贵阶级却视而不见?》的旷世奇书,该书一经发售,便立刻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豪夺第一名,并且连续数周都在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我之所以要管这本书叫旷世奇书,是因为它的整体叙事架构都是建立在一个典型的巨型美式阴谋论的框架下的。简单来说,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觉得民主党政府从上到下已经烂透了,对内迫害忠良,对外暗通中国。美国之所以会变成今天这幅鬼样子,全都是拜民主党和中国的内外勾结所赐。

中国处心积虑多年,使用了从硬到软等多种手段来渗透和瓦解中国,而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1. 对美输出芬太尼,让美国人染上毒瘾,如此数十年,使美利坚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2. 将能把半自动步枪改造成全自动步枪的“黑科技”部件大量卖到美国,致使本就因为枪支泛滥而枪械暴力频发的美国社会愈加动荡不安。

  3. 控制了包括好莱坞在内的美国文化产业,成批量对美倾销“崇华贬美”的影视作品。

  4. 用精心研发的短视频应用和手机游戏来控制美国人,特别是美国青少年的心智,使他们早早便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玩物丧志。

关于前面的第4个手段,《血钱》的作者彼得·施韦泽(Peter Schweizer)还在他的书中援引了CBS在2022年采访哈里斯时针对抖音和Tik Tok这两款短视频应用所做出的评价,而且说辞和哈里斯也是差不多的,即抖音是我们中国人留给自家孩子吃的菠菜,而Tik Tok则是输出毒害美国青少年的鸦片。

哈里斯

不仅如此,施韦泽也提到了2019年乐高的那份问卷调查,也谈到了“中国孩子长大之后想当航天员,而美国孩子长大之后却只想当视频网红”这个关键的信息点。

上福克斯新闻的施韦泽,顺便一提,这个人在川普时期当过懂王的顾问,也是个老魔怔人了

从2019年到2022年,再到2024年,看上去,美国人的精神内耗不仅没有得到治愈,病情反而愈加严重了。

最近我在美国红迪网上闲逛的时候还刷到了一条帖子:《据了解,超过 50% 的中国孩子长大后想成为航天员,而怀有相同理想的美国孩子却只有10%》。这条帖子在是一个红迪用户在上个月发的,到现在累计已经获得了超过6700个赞,以及近1000条评论。评论区里的绝大多数用户都对这条帖子表示了赞同,其中,获赞最多、被近千名红迪用户给推到了评论区第一的,是一位自称是老师的美国网民,而他/她的在回复里是这么说的:

“我是一名美国老师,根据我的经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是的,没错,我们大多数孩子都想成为一名YouTube网红。”

这条帖子里还附挂了一个新闻链接,我点开一看,正是今天这期内容开头时我所提到的那个CNBC的新闻链接。

我感觉过去这5年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大圈,从2019年到2024年,无论怎么兜兜转转,最后总是会绕回原点,也就是当年乐高给中美英三国的孩子做的那份问卷调查。

我有一种感觉:这份问卷调查可能已经给这一代美国人打上某种思想钢印了,一如30多年前,孙云晓那篇震动全国的《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给一代中国人打上的那种思想钢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国人有一国人的《夏令营中的较量》。30年过去了,现在,终于轮到他们迎来属于自己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了。

又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中美短视频的较量》。

如果美国的Readers杂志以此为题,结合乐高的问卷调查、CBS对哈里斯的采访,以及施韦泽在《血钱》提到的案例,来出一篇意图引起美国全民反思中美差距的命题小作文的话,那么我想,这篇文章就应该是这么写的:

三、《中美短视频的较量》

2024年,有家玩具公司做了一项实验,它们找来了1000名中国孩子和1000名美国孩子,然后让这些孩子在手机上刷短视频。

一开始,平台推送给孩子们都是些三观正且有营养的短视频内容,比如文教科普和爱国教育等。

但是渐渐地,美国孩子开始愈发表现地不耐烦了起来,他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那些三观正且有营养的短视频,而是更偏爱各种走下三路但是足够吸睛的内容,比如搞怪的、辣舞的、摆拍的,还有拍爽剧的。

而反观中国孩子这边呢?虽然有一些人偶尔也会因为这些“奶头乐”而分心,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中国孩子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那些三观正且有营养的短视频上,尤其是那些讲述中国古代伟大历史,还有中国现代先进科技,以及中国仁人志士生平的短视频。

实验结束了,玩具公司把参加实验的中美两国孩子的家长都叫了过来,并安排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实验心得。

中国孩子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多人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自己长大之后也要成为像杨利伟叔叔一样了不起的航天员,要为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添砖加瓦,还要把五星红旗插到月球和火星上去。

也有小朋友说自己以后想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要驾驶“福建”号航母驰骋大洋,要开轰6飞机保卫祖国。

中国孩子们的热情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他们不仅就孩子们关心的话题给孩子们一一传道解惑,而且还陪他们制定了一个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计划表。

而反观美国孩子这边呢?全都只顾着模仿短视频里的烂俗段子、奇葩舞蹈和拙劣剧情,嘻嘻哈哈,追逐打闹了。面对此情此景,这群美国孩子的家长也是不管不顾,因为他们也在刷短视频,而且刷得比他们的孩子还起劲。

而美国孩子则在一起互相打闹,模仿短视频里面的搞笑段子,而美国家长不闻不问,反而自己也刷起了短视频。

中美两国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啊!我们美国人常常抱怨美国孩子太娇气,自我意识太过剩,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枪子儿该打在谁的脑袋上呢?

孩子和家长的互动环节结束了。玩具公司的调研人员把中美两国的孩子都喊到了一块儿,并向他们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长大之后想变成什么样的人?”

1000名中国孩子齐声回答:“军人、航天员!”

1000名美国孩子也齐声回答:“网红、段子手!”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美国家长。天哪!这就是中国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吗?当中国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无比璀璨的泪光。

据悉,这项由中国北京民间团体发起的实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政府、企业和新闻机构不仅提供了大力支持,而且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参加。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和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实验的发起者、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孙云晓先生,还有他的几个孩子,也都参加了这项实验。每个为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实验的中国家长,都需要缴纳数千元的报名费。

一句话,中国人愿意花钱帮自己的孩子开阔眼界。

中国孩子的表现在美国家长心中压上了沉甸甸的问号。

中国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了,神态很轻松,但留给我们美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短短的一次短视频实验,暴露出了美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同样是少年儿童,我们要培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国人?光讲大话、空话,就行了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中国人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和环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孩子是既培贤,又育德。

而反观我们呢?望子成龙,说说容易,我们那犯懒的爱心倒是让孩子们免于受苦了,可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中国人已经公开说了: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同样是少年儿童,我们还面临一个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是言传身教呢?还是放任自由呢?我们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短视频应用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放下手机,或是把手机交给自己的孩子,他们却又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关心美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应该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方今是大争之世,所有人都在力争上游,教育是关键。假如,美国的孩子在世界上都不具备竟争力了,美国又岂能不落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