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荆州之战的历史长河中,刘备在选定主将时是否犯下了致命错误?关羽失去荆州究竟是出于大意,还是隐藏了更为深刻的原因?纵观这场关乎势力兴衰的博弈,刘备的决策是否被后人误读,导致了意料之外的结果?

关羽失荆州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错综复杂的谜团,而这一切是否与刘备选将的策略息息相关?在这场历史演绎的大戏中,刘备与关羽的抉择是否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还是背后潜藏着让人猜疑不已的层层谜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汉用人失当,独重关羽守王师之地

公元214年,刘备率领蜀汉军取得益州的战略胜利。他需要派遣心腹之臣去镇守新得的荆州之地。在诸多心腹大将中,刘备最终选择了与自己情同手足的关羽。

其实,刘备内心深处是清楚,关羽这个选择并不恰当。荆州地处孙吴和曹魏之间,民心思变,必须选派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并重的人选才能接管大局。而关羽则过于直爽果敢,治军严苛,难以应对荆州的复杂局面。但是,刘备仍然任命了关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刘备的角度出发,其选择也并非全无道理。一来刘备信任关羽过人的武勇和对自己的忠诚;二来关羽手握重兵,实力雄厚,不易控制;三来刘关二人之间情同骨肉,让刘备放心将要地交付;四来蜀汉国力有限,当时又无能代替关羽之人。种种原因下,刘备仍然决定任命关羽为荆州之主。

当时,蜀汉军师诸葛亮曾向刘备进言,建议由自己镇守荆州。诸葛亮深谙军谋,又善于用人,治军和理政俱佳,确实是荆州之主的最佳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诸葛亮资历尚浅,刘备心存猜忌,不敢放手一搏;相较而言,刘备对关羽要更加信任。于是,刘备错过了最佳的人才配置机会,也为日后荆州变故埋下了隐患。

荆州易守难攻,刘关心怀鸿图大志 公元219年,刘备完成汉中之战,回师蜀中。此时的蜀汉初立,国力有限。然而,对外来说,占据荆州的关羽军却声势浩大,令敌国望风披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大好局势,刘备与关羽却志不在守。他们期盼着一鼓作气,直指中原。于是,关羽在刘备支持下,发动了武陵蛮襄樊之战,大举伐魏。

值得注意的是,襄樊之战爆发时,形势对蜀汉极为不利。荆州三面环敌,孤悬敌后;关羽深入曹魏腹地,后援断绝。然而关羽仍然孤注一掷,这源于他的向上心理以及对刘备的盲目忠诚。在这种驱使下,关羽选择铤而走险,自己也为日后失败埋下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异国的君主之间,友情纤细如蝉翼

公元220年正月,关羽按兵襄樊,久攻不下。正当他命运将至,最关键的角色出现了——孙权。面对局势,理应联刘抗曹的孙权却与敌国暗通款曲。这其中缘由甚深,实则一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博弈。

当年孙刘联盟缔结之初,联盟之主要推手是蜀汉大将军关羽和东吴大都督鲁肃。二人一北一南,同心协力。但是几年间,鲁肃病故,联盟重心逐渐向吕蒙所在的东吴倾斜。走马换将,立场也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关羽多次无礼侮辱孙权使者,激怒东吴。他们发誓要让关羽尝尝败绩的痛苦。而曹操则正好趁机拉拢,东吴最终选择背盟偷袭。

其实,异国之间的联盟,本就是累赘与枷锁。有人病故,有人投诚,立场就变了;旧约一撕,新约立马签订。这就是权谋政治的现实——没有永远的敌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关羽最终就是这种无情博弈的牺牲品和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

公元220年正月,孙权背盟偷袭荆州的计策成功实施。消息传来,关羽陷入两难境地:是继续围攻襄樊,还是回师救援?

其实,稍加盘算便知,眼下只有选择回师保荆才是上策。襄樊久攻不下,曹军援兵涌来,战局已成强弩之末;相比之下,孙军偷袭荆州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要关羽回师,依托江陵、公安等要塞,依然可以死守荆州。然而最终,关羽仍选择疲兵之计,坚持不懈地围攻襄樊城。这惨痛的选择,成就了他最终的失败。

值得反思的是,如果我们站在关羽的角度,也许同样会下这样的选择。因为,人性常有稍纵即逝的惰性。我们更倾向于完成手头的事,而不是舍近求远。这种人之常情,也成就了关羽弃荆州而取的错误决策,终至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非不败其所为,果报莫过于此

公元220年十月,孙权命都督陆逊率军偷袭荆州。面对兵强将勇的敌军,没有援军的荆州守军很快就土崩瓦解。十一月,关羽仓皇赶回荆州,却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土沦陷。

陆逊接连攻下公安、江陵,关羽退守麦城。此时此刻,他终于意识到大势已去。不久之后,麦城也被陆逊攻下,关羽在混乱中被俘虏。十二月七日,年仅五十六岁的关羽壮烈赴刑场,他歪斜着嘴,忿然倒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前事若梦,后事如梦亦茫茫。眼见一生戎马,汗青头鬓,功败垂成。关羽面对惨淡结局,心中想必五味杂陈。

然而不得不说,这一切皆因他之前的错判和骄傲自大。人非不败其所为,这果报也忒似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关羽的结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思考。大到用人不当、小到战术决策,种种环节都关系到他最终的成与败。更为重要的是,这其中也反映出人性的缺陷与软肋。种种教训值得今人以之自省,也由之汲取智慧。不知君子有以启迪,能得几许?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将成败、得失的机会呈现得如此鲜明,这是前人在血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生动经验和惨痛教训。这样的历史教益不仅局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而是通透到一切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道理深深值得我们反思、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