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为推动人才选拔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晚年却要亲自废除这一举国体制?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辛酸故事和深刻内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文帝早期重视教育,兴学治国

杨坚在位之初,深感到人才的重要性。经历长期的战乱,朝堂上明哲治国的人才凤毛麟角,杨坚心怀国家大计,认为要兴盛国家,教育是根本。于是在即位之后,他便大力兴建学校,在京城内外广设学校,并亲自释奠先圣先师,闻讲经传。

杨坚是一个务实的人,他不仅提倡崇尚教育,还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各地学校设立之后,他定期派人巡视,了解学生成才情况,对学业优异者行以褒奖。在一次巡视之后,杨坚十分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坚也十分重视典籍的搜集整理。他认为治国之本在于典籍,一个博大精深的典籍体系,能让士人读万卷书,识万物理。所以在位之初,他便下诏天下,鼓励藏书家献书一卷,以示鼓励。这样,经由数年收集,朝廷的典籍库藏日益充实,为学校教学和士人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杨坚的倡导下,当时出现了一股崇学风气。许多士人纷纷进入太学和州县学习经,有的老远跑来听大儒讲学。杨坚见学校兴旺,学生日益增多,不禁感慨可见,他是一位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突然废校让人困惑,其中真相为何?

然而好景不长,在杨坚晚年的时候,他突然下诏废除了太学和州县学,只保留了贵族子弟的国子学。这样一个百般倡导、积极落实的教育体系,被他亲手废除,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有文臣建议杨坚,不要贸然废除学校体系,这会对国家的人才培养造成损害。但是杨坚意志坚决,没有理会。为此,朝中上下都在疑惑,杨坚这样果断地废除学校,其中到底有什么苦衷?

起初人们以为杨坚是看学校“多而未精”,存在浪费之嫌,或者学校的办学费用占用了过多的国家财力,才下定决心废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经文臣考证,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因为文帝是一个极其重视民生的君主,他曾多次减免百姓的赋税,尽量减轻人们的负担。所以,他断不会因为一时的财政紧张就废除民间的教育。

那么,杨坚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有经验丰富的老臣发现了一些端倪——当时学校出来的学生,大多混迹于民间,很少能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反而以少数几个门阀貴族世家子弟为主的国子学,才是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平民子弟入县学所获得的教育,并不能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进入仕途。相反,这只会让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办学,结果却是如此,岂非暴殄天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门阀士族垄断,废校不得已而为之

经过深入考察,老臣们终于找到了真相所在。原来在杨坚初期的选官制度中,门阀士族世家仍旧占有支配地位,他们几乎垄断了科举和仕途的入口。普通民间学生,即使念完了县学课程,想要中式进仕也几乎是不可能。

这样一来,平民的教育就失去了实质性意义,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此获得仕途。而国家投入设立、运营学校的人力物力,也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杨坚是个务实之人,他不忍看到民间学子们因无路可进,埋没于尘埃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当务之急就是打破门阀士族的选官壁垒,让普通学子也有机会通过科举之试进入仕途,尽展抱负。但是,杨坚深知要动摇千年基业并不容易。门阀世家盘根错节,名门望族弟子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局面并不容易。

为此,杨坚宁可暂时闭关民间学校,也不忍心让平民子弟抱着幻想虚度光阴。他想保留下这个种子,等改革初见成效,再适时播撒;也不愿它生根发芽之后,迟迟不能结果,那样才是真正的荒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门阀利益导致严重后果

杨坚的用心,我们今天有目共睹。通过隋末唐初的科举改革和隋唐文治的完善,普通民间学子也有了通过科举高中进士、出任官僚的机会。这实现了杨坚当初关闭民间教育时的初衷。

但是,杨坚保留门阀特权、压制民间教育的做法,也埋下了隋朝灭亡的伏笔。到了隋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普通百姓久受榨取,缺少读书识字的机会,才会轻易被各路农民军头目利用,走上反叛的道路。

假如杨坚当初没有只顾门阀利益,而是开明地推广教育、增强民智,或许历史也不会演变成那样惨烈的结果。所以说,杨坚为了稳固统治,保障门阀利益而废除民间教育的决定,也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今天回望历史,我们不应苛责杨坚保守怯懦、利益瞎目。作为帝王,他确实面临着来自千年贵族势力的巨大压力。但是这也给我们的启示是,君主要获得长治久安,就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牢记百姓苦衷,不要只顾一己私利。

综上所述,在文帝时期,尽管他个人早年雄才大略,但由于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朝廷权力的垄断,他面临了巨大的政治考验。文帝身世门阀,早年所展现出的雄才大略与振兴教育的雄心,使人期待他能够为朝廷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他却陷入了门阀世家利益与朝廷政治稳定之间的两难境地。

由于门阀世家对官职的垄断,文帝的推动教育改革势必会对这些家族的利益产生冲击。这不仅可能动摇门阀世家在朝堂上的垄断地位,更可能导致他们丧失大量的税收和其他经济利益。面对这一现实,文帝作为统治者,必须在振兴教育和维护政治稳定之间取得平衡。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最终做出了废除学校的决定,以维护门阀世家的利益和朝廷政治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