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起堂原创|不编不传,有源有据,分享商界创业传奇,解读大佬管理智慧。】

参考资料:

田涛、吴春波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田涛著《华为访谈录》,吴春波著《华为没有秘密》,林超华著《任正非传》,王育琨《苦难英雄任正非》。

都知道华为起步很艰难。

因为注册公司需要2.1万元,任正非就只好找了几个人一起,凑够了注册资金,设立了华为。

当时除了任正非,还有5个股东,但这5人只出了最初注册公司的资本金(甚至还有人在注册时资金没到账),并不参与公司管理,更不在公司工作

当然,伴随着华为一步步发展壮大,这5人本就各有身份和职业,又从未参与过公司管理,对华为的发展路线和理念不了解更不理解,在后面几年就慢慢退出了公司,华为成为任正非完全掌控的公司。

但很少有人了解,这6人集资注册到其他5人退股的过程,其实也相当曲折。

01

任正非集资注册华为,但他不是董事长

1989年就加入华为,亲历华为从蚂蚁成长为大象的华为元老级员工,亲手经办了几位股东退股事宜的现任华为董事会秘书江西生,讲述了那一段曲折历史(参见田涛著《华为访谈录》)。

一是因为当时民营科技公司的注册制度,需要2人以上股东,另一原因当然是任正非没钱,身上还背了百万债务,所以只能找了几个人集资注册公司。

参与集资注册华为的5个人中,一位是某旅行社的小经理,一位是石油燃气公司的会计,一个小年轻(二十五六岁),一个政府某机关单位小职员,还有一位是一家通讯公司的老板(即珠海通讯有限公司,和华为同样做40门交换机,华为也卖它的东西)

对于是否有政府官员参与,江西生予以了澄清,没有官员,只有一个小职员,但也在后面几年离开政府单位了。

就这样每人出资3500元,完成了华为公司的注册。

6人当中,只有珠通老板梅中兴对通讯行业比较了解的,算是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董事长。

但这位董事长自己就有一家通讯公司,自然管不了华为的实际运营,同样,其他四个股东各有本业,所以,这个刚成立的华为,就由任正非一个人实际负责经营。

小小的华为,就这样在深圳南投一栋南油的居民楼里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立后的华为,主营业务是代理香港鸿年生产的小型用户交换机,主要客户群是国内的县级邮电局和工厂矿山等单位。

同期代理鸿年产品的还有长虹(深圳)、华科(北京)等五六家,但华为最小,起步最晚,所以拿货也经常受到限制。

那是个资源短缺的时代,只要有产品,你就可以轻松赚到钱。

国内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大背景下,通讯设备的需求更是巨大,那些起步早的代理公司,个个赚了个盆满钵满。

“皮包公司”、“倒爷”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赚了钱就享受“先富起来的少数人”的生活,“早上皮包水(喝早茶),晚上水包皮(泡澡堂)”。

02

别人躺赚,任正非要搞研发

靠代理赚了第一桶金,但未来怎么办?

“躺赚”毕竟不能长久,一年之间,全国涌现出200多家国营单位参与了小型用户交换机的生产和销售,卖家多了,需求却只有那么多,很快就有大批小型代理商倒闭关门了。

当时挂名华为董事长的梅中兴,他自己的珠通靠代理交换机赚了点钱就收手,把钱存入银行吃利息,不想投入研发,导致后来小交换机一没落,公司就倒闭了。

华为并没有像其他代理公司一样只管拿货赚钱,任正非极具未来眼光,他将代理所得的利润,几乎全投到技术研发上

华为从一开始就把售后服务作为重点,在设备维修、技术支持上不断努力,从增加一个小小的稳压器开始,到买来元器件自己组装,一步步走向自己研发制造的技术路线

而员工持股,也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任正非并没有独占公司利润,而是将张燕燕、纪平、郑宝用、郭平、江西生等骨干员工发展为持股员工,共享公司发展利益。

据江西生介绍,任正非从创业之初就尤其重视两点:第一是员工持股,营造员工凝聚力、文化氛围、员工激励等;第二是搞技术,科技公不能长期当“二道贩子”,华为必须要走自己的技术路线。

1989年底,代理之路越来越难,任正非决定,一定要研发出自己的产品。

深思熟虑之后,任正非决定集中全部资金和人力,破釜沉舟,大干一场,搞出自己的技术产品来。

任正非将公司几位创世元老级员工进行了分工,成立了两个攻坚小组,郭平带队主持研发组,纪平主持财务组负责资金筹募,两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分头去招人,去筹钱。

03

第一次股东会 吵翻了

涉及公司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任正非当然也希望能获得几位原始股东的支持。

在1990年,任正非召集其他5人开了第一次股东会,张燕燕、郑宝用、郭平、江西生等持股员工共同参加。

没想到,会上爆发激烈冲突,其他5位从不参与公司管理的股东,对公司的发展思路不理解,就在会上吵了起来。

任正非作为实际经营的股东,坚持要将代理利润投入研发,研发更好的产品,招募更多的员工,占领更广阔的市场,给员工持股、扩大股份

但以梅中兴为代表的其他5位出资股东认为:公司为啥要招那么多人,公司为啥投入这么多钱开发产品,风险太大,不如就做代理多分点钱。

其中有两三位股东反对比较激烈,导致会议开得很不好。

但任正非是实际经营者,坚决坚持,并且还有一起参加会议的公司元老骨干的支持,公司要搞研发和员工持股的两个方向,还是被坚持下来了。

当然,那次会议之后,类似的股东会、董事会就很少再开了,后续几年的实际经营中,都是任正非说了算,包括研发、员工激励、员工持股等。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任正非非常警惕投资人,始终坚持华为不上市,甚至连全球顶级投行的高管都拒见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研发成功,收回股份实行员工持股

任正非扛住了其他5位股东的压力,让华为走上了自主研发的路线。

1990年开始,郭平和郑宝用带领研发组,全力拼研发。

没有技术积累,没有资金支持,华为的研发就从组装开始。

华为第一代产品BH01小型用户机,是用采购来的散装配件组装成整机,外包装再贴上华为标签,只能算是组装机。

有了拆机组装的基础,研发组开始了对照原版进行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再配上漂亮的整机外壳,这就是华为第一款自主产权的用户交换机BH03(实际功能和BH01几乎没有差别,但内部所有电路板和软件,确实由华为设计开发)。

1991年,郭平和郑宝用主导的HJD48小型模拟空分交换机研发成功,被邮电部评为国产同类产品质量可靠用户机。郑宝用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系列化产品,填补市场空白,在92年为华为贡献总产值超亿元。

至此,从92年的HJD48小型模拟空分交换机开始,到93年的JK1000空分模拟局用交换机,再到93年10月C&C082000门数字交换机的研发成功,华为才开始真正在自主研发之路上站稳了脚跟。

随着华为自主产品的不断推出,华为销售额也在1994年达到了8亿元人民币,员工人数突破1000人。

这便是任正非排除了其他几位股东反对意见,力主推行的华为自主研发进程。

虽然任正非将自己的股份稀释,逐步分给了员工,但任正非只有五分之一的股份,要做到真正的员工持股共享利益,就必须解决其他5位原始股东的股份问题。

但是,看到华为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挣钱,这几位躺着分钱的股东,谁愿意自愿退出呢?

转机在1997年,深圳推出了员工持股制度,华为适时以此为契机,启动了协商其他几位股东退股事宜。

亲历退股协商谈判的江西生回忆称,5个人的退股过程很艰难,前前后后谈了一年多,真正全部完成是在1999、2000年(有两位股东闹上法庭)。

江西生作为退股事件推进者,也谈了三四个。

江西生透露,整个过程中,真正闹得很凶甚至不得不走到司法起诉流程的,有两个人,起诉时要求的最高回报甚至达到600倍左右。

当然,在法院调解和协商下,这两个人最后还是退出了。

在启动退股谈判开始,华为真正广泛意义上的员工持股制度(工会代表员工持股),逐步全面推行。

自此,决定华为未来的两项战略纲领全面确立,一是每年15%—20%的研发投入,二是实行员工持股,并被写入《华为基本法》

此后30多年来,任正非始终坚持华为不上市,不被资本绑架,将超过99%的股权开放给员工,任正非作为创始人仅拥有1%不到。而持股的员工可以享受分红和利润,公司每年所赚取的净利,几乎是百分百配给股东。

如今,华为一年业绩七八千亿,业务遍布全球,拥有员工20万+,但作为老板创始人,任正非仅持有华为股票0.65%。

回望华为一路走来,我们不得不感叹,华为今天被奉为经典的企业虚拟受限股,是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任正非常说自己什么也不懂,就是拎着一桶浆糊,把十几万员工粘在一起奋斗,那么看来,这全员持股又何尝不是这“一桶浆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