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网约车平台用补贴赚流量的时代,人人出门都爱打车。经常会有十多公里的订单价格就只要个位数价格的情况发生,哪怕坐车可能会有堵车的风险,乘客也是愿意下单的,价格便宜坐的舒服,何乐而不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现在很多乘客都不喜欢打车了,司机素质低,价格优惠幅度小,网约车车辆状况差,都成了压死网约车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各地交管局发布的数据,有部分地区发出跑网约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跑车不赚钱的提醒,部分城市还给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按下暂停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的饱和并未阻止司机前进的步伐,2022年前后,大量人员加入网约车行业,短短一年时间净增了超过100万有网约车驾驶员证的司机。去年上半年,更是每个月有近十万人加入网约车,直到各地按下新增暂停键的那几个月,甚至每月新增数量达到17.7万。

司机多了乘客就少,乘客少了订单量就少。再加上一些乘客被网约车司机的行为伤害,网约车行业的订单量已经有下降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2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 2 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 7.75 亿单,那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月份,这一数据为9.11亿单.也就意味着,相比1月份,网约车订单量足足少了1.36亿单,环比下降了14.9%。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在没有了高额补贴之后,乘客对于短程出行的首要选择就是公共交通。对于消费支出,日趋谨慎,就出行这件事,能共享单车的尽量共享单车,能公交地铁尽量公交地铁成为新的消费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车出行的消费群体变成了深夜加班的打工一族和有长途需要的人士,这也变相地延长了司机的工作时间,网约车行业也陷入了一个怪圈,司机每天干十几个小时,赚的钱和之前差不多。乘客付的车费越来越多,司机的服务却越来越差。司机和乘客都没有从中获益,那又是谁赚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业发展已经到了天花板,运力过度饱和,司机收入下滑,乘客打车意愿减弱。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滴滴、曹操、一喂顺风车等出行平台又会做出什么策略呢?是继续打价格战,还是转移目标,去扩展自己的其他项目,未来如何破局,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最重要的是,那些选择加大工作强度、延长跑车时间的司机们的利益,要由谁来保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