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正清源(授权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止一次说过,昆仑策的所有学者向来同气连枝,哪怕有一个捡到一坨干粪,其他人也要一哄而上,围上去共同欣赏这坨粪的清香。这不,陈先义借一个莫名其妙的武则天的故事,鼓捣出了一篇《实践证明改错了的再改回来也叫改革》,马上就有刘振起写了一篇《这或许是更重要的改革》给他捧场,似乎有朝闻道夕死可以的领悟。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文章,就能发现这些昆仑策的学者们普遍就像怨妇一样,随时随地在对改革开放进行“控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改错了再改回来,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不管是什么人定下的改革,也不管是哪一级定下的改革,只要是实践证明改错了,就要毫不犹豫地再改回来。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人民群众就会拥护我们,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刘振起文)

这些正确的废话,最起码体现出这些人以下几方面的谬误:

第一,把具体改革政策的不足,指向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不管是什么人定下的改革,也不管是哪一级定下的改革,只要实践证明错了,就要毫不犹豫地改回来”,这话粗看一点毛病没有,但如果细品,其中的酸腐之气立马就呈现在人们面前:

“不管是谁定下的改革,还是哪一级定下的改革”,是指的改革开放大政方针,还是改革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改革政策?如果联系昆仑策这些人一直以来的文章观点,很容易就明白他们一贯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具体政策,指代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并借以对改革开放大政方针进行否定的套路。

其区别在于,老百姓家里原本住的是土坯房,需要拆了以后盖楼。但是在盖楼的时候,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任何一个再小的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让整个楼盖得出了毛病,甚至有可能让楼塌掉盖不成。这个时候,我们是认为盖楼的环节出了问题的人不合格,还是认为当初的土坯房不应该拆?显然,昆仑策的学者们一直是倾向于后者,但却始终不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猜,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第二,“改错了再改回来也叫改革”的说法存在的问题。

改错了再改回来,实际上是存在不同性质的几种情况的,

第一种是承不承认需要改。

第二种是改的过程不那么顺利,这时候怎么办。

第三种是“再改回来”是改回到改以前,还是改回到更合理的方向。盖楼的过程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很麻烦,需要用更大的精力进行补充完善,以免最后对楼体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所谓的“改回去”,到底是改回到拆楼之前的状态,还是把楼“改”的更合理,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昆仑策的一众学者,显然长期以来致力于坚持“改回”拆土坯房之前的状态,认为那样是最合理的。

而且他们认为,所有等着住楼房的人,也跟他们是一样的心态,所以总是从国家和人民的高度,来论述所有关于改革开放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土坯房是老祖宗在世的时候盖的,全国人民都认同老祖宗的丰功伟绩,所以住土坯房“应该”所有人都没意见。但问题是,事实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全国大部分老百姓愿意一直住土坯房不愿意住楼房吗?

就事论事,不以偏概全,不断章取义、不混淆概念,不造谣不传谣,对于昆仑策的大多数学者来说,可能真的是需要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的东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