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东西方的各个大国难免都受到了影响,这影响很大一部分反映在了民众的饮食问题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纳粹副元首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到家庭主妇们应该克服暂时的物资短缺,不去买那些当时紧缺的东西,而是购买那些供应充足的东西。

事实上,从1930年代初期掌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实现自给自足的政策目标,纳粹一直试图控制农产品和其他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那段时间,因为土豆歉收,加上敌人的海上封锁切断了德国约三分之一粮食的进口渠道,德国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这也是纳粹想要实现自给自足的原因。

他们不只控制和改善粮食生产,也在改变德国人的饮食习惯。纳粹在试图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比如橙子、黄油等。

但是,你不要以为这些“限制政策”是公平的,实际上这些政策扩大了阶级分化,尤其是在战争期间愈加明显,这种差异化不仅仅存在于纳粹领导和平民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纳粹的“先枪后黄油”

1936年,赫尔曼·戈林提出了四年计划,这是为了准备战争的一系列经济措施。

他提出了“先枪后黄油”的说法,宣称“枪使我们强大,而黄油只会让我们发胖”——你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而这也表明此时纳粹德国已经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

这个时期,鱼、白菜和土豆的价格在上涨,如果想要购买黄油,除非你是商店老板的熟客,其他人能得到的也就只有劣质植物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纳粹政府也在极力推广用夸克奶酪(酸奶酪)替代乳制品。

纳粹利用他们的宣传机器来影响全国人民,宣称在物资短缺期间改变饮食习惯是他们的爱国义务。

当咖啡供不应求时,约瑟夫·戈培尔表示:“在咖啡稀缺的时代,一个正派的人应该少喝或干脆不喝咖啡。”

正如上文提到的,纳粹也针对家庭主妇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向她们分享正确的食物使用方法以及在物资短缺时节俭膳食的技巧。

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利用廉价替代品或如何保存食物的人,还可以前往纳粹妇女协会运营的国民经济咨询中心学习。

在这里,他们可以拿到一本有关营养或家政的书籍,或者观看相关教育的电影,比如《夸克奶酪全指南》和《婴儿的营养》等。

此外,这个机构还分发了几百万本的小册子。截止1938年,超过180万德国妇女参加了机构开设的烹饪课程。这种种活动都表明纳粹对严管食物有多么认真。

不过,这些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吃什么”也是一个健康问题。在第三帝国,还有一个流行的理念:每个人有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责任,这样可以让国家更加强大。

相比用漂白面粉烘焙的面包,全麦面包因为更健康被大肆推崇,因此它被认为是“民族共同体”的食物,也被称为“爱国面包”。

围绕全麦面包的宣传运动以及1937年对漂白面粉的禁令,这些都让全麦面包成为德国烘焙食品的首选。

1939年,只有2420家德国面包生产全麦面包。到了1943年,这个数据就增长到了27454家。

另一方面,纳粹政府不赞同饮酒,认为饮酒等同于堕落。而在那之前,德国人喝啤酒和烈酒是非常普遍的。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公共健康的考虑,政府开始禁止饮酒,这导致无酒精的果汁饮料的产量增加了5倍。

1938年,官方把一种不含酒精的苹果饮料列为了“人民饮料”。

为国“牺牲”

面对食物短缺状况,纳粹还“开发”了新的菜肴推广给民众。1935年,大锅菜出现了,被宣称是“为国牺牲的食物”。

每个月的一个周日被称为“大锅菜周日”,这一天各家各户不再吃传统的烤肉,而是用剩菜来炖大锅菜,并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国家的慈善基金。

这也变成了一种社会习俗,目的就是通过“牺牲”来营造“民族共同体”的氛围。

纳粹党甚至拍下了领导人吃大锅菜的画面对外宣传,但是当没有摄像头的时候,大多数官员是不会像其他民众一样遵守饮食规则的。

赫尔曼·戈林经常在柏林的顶级餐厅用餐,在这里一顿饭就可以吃掉普通德国人一周的伙食费。这和官方对纳粹领导宣传的形象截然相反。

事实上,即使是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很多纳粹领导也存在腐败行为,他们滥用职权来获取奢侈品和食物是很常见的现象。

当时的内政部长威廉·弗里克就被曝出收到了大量配给外的物品,包括火腿、鹿肉、黄油、脂肪、家禽、巧克力、茶和可可。

除了纳粹党的高级官员,食物限制政策给社会的不同阶层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当他们在家吃饭时,上层阶级以及中产阶级的富人们可能就会无视宣传广播和杂志中的内容。那些收入足够高的人还是在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奢侈品、反季节食品。

而那些比较贫穷的家庭则不得不用为数不多的食材来烹饪食物,或者用一些新的食谱来丰富餐桌。

严重短缺

战争期间,食物短缺更加严重,而不同阶层间的区别更加明显,比如犹太人、外国劳工和战俘的处境是最糟糕的。

官方宣传力度加大,家庭主妇如果在为家人做饭时不考虑“国家利益”,就会被贴上“自私”的标签。

到了1941年,纳粹女性杂志上充斥着“与时俱进”的食谱,比如花椰菜汤和全蔬菜大锅菜等。

同时,杂志上还建议“使用来自森林与花园的蔬菜和水果”。

他们还大力鼓励妇女们自己种植农产品,在冬季储存水果并且采集香草等。

纳粹政府的宣传还普及到了儿童身上,那就是让他们收集玫瑰果和蒲公英等野生植物来制作“德国茶”。

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开始喝用森林植物泡制的茶。

麦芽咖啡和燕麦热饮等咖啡替代品也越来越受欢迎。

不过这不代表咖啡在德国就绝迹了,那些敢于冒险的人在黑市里能买到真正的咖啡豆,据说这个交易量非常大。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一磅烘焙咖啡的售价高达40德国马克——然而,10年前,它的价格仅仅是1.8德国马克。

随着二战的临近,德国农民的压力越来越大。到了1941年和1942年的冬天,农民们已经很难产出足够的猪肉,法兰克福、科隆和柏林都上报了土豆供应短缺的情况。

其实,一直到1943年,德国粮食都是丰收的,只是要养活那么多平民、军队以及几百万的外国劳工,这些产出就很紧张了。

1942年,面包、肉类和脂肪的配给量全部削减,次年再次减少。

到了1943年和1944年,德国人的面包消耗量比战争初期减少了20%,肉类减少了60%,脂肪减少了40%。

尽管民众牢骚不断,可是现实让他们不得不低头。

纳粹政府向民众分配有限数量的食物,同时继续剥削外国劳工。到了1941年,有130万来自波兰和乌克兰的劳工在德国工作,此外,还有超过100万的苏联和法国战俘。

1933年,德国国家议会成立,负责监管德国的粮食生产,为了保证民众可以自给自足,甚至向农民提供补贴。

但是很多人已经对政府感到失望了,他们回归了自己的“自给自足”模式,那就是生产自己和家人所需的东西,剩下的也不会上交给国家,而是拿到黑市里去,毕竟在这里他们可以卖到更好的价格。

食品短缺让更多德国的有钱人利用自己的金钱和关系来逃脱配给制度,或者通过自己的渠道购买更多被限制的食物。

商店老板也在私下进行“非法”活动,被称为“弯腰交易”。

虽然当时囤积居奇、以物易物和牟取暴利是有罪的,但是战时纳粹政府实在腾不出手来管黑市活动,更别说很多官员本身也参与其中,所以黑市还是如火如荼发展着,甚至成为了战时的一个普遍现象。

凑合着吃

到了1943年秋天,在面向德国普通女性的杂志上的食谱数量和内容都变得乏味。

你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完全不含脂肪和鸡蛋或者以替代品为特色的食谱,包括“仿奶酪蛋糕”和“仿蟹汤”等。

战时,生活在德国城市里的妇女们总是担心下一顿饭从哪里来。他们不得不排长队去获取食物,更不用说来自盟军时不时的轰炸行动了。

运气好的话,有些人还可以靠自己家的花园(菜园)来补充膳食,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但是作为的德国中心的柏林人境遇却不怎么好。他们缺乏蔬菜,所以只能食用荨麻和甜菜叶。

他们也缺肉,所以只能用有的食材来制作仿肉丸,比如土豆、萝卜、扁豆和白菜。

城市里的妇女们也掌握了以物换物的方式,她们乘坐火车出城,然后用肥皂或儿童玩具等物品从农民那里换取乳制品或蔬菜。

这个时期的农村情况却要好多了。在整个战争期间,即使是在1944和1945年,当城镇食物短缺越来越严重时,农村的食物仍然很充足。

一位德国上流社会的女士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载了1944 年3月在朋友的乡村庄园里的“丰盛午餐”,她吃到了桃子和奶油,在当时确实是很奢侈了。

而此时的德国城市里,普通人在杂货店里买不到食物,还出现了争抢的情况。

纳粹食品政策有多成功?

原本,纳粹想要创建“无阶级社会”,结果却加深了德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

不过,也不能说他们完全失败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他们能够在战争危机中养活德国民众,虽然非常勉强了。

而在控制德国民众饮食习惯方面,纳粹政府其实是达到目的了的。他们确实抑制了消费,并让很多德国人在明明有选择的情况下而放弃了某些食物。

在希特勒统治下,家庭主妇必须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把那些不太理想的食物端上餐桌。针对这些家庭主妇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也是纳粹德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那时候,食物和其他物品一样,不再是私有的东西,而是纳粹德国的一种武器,用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

所以,怎么能说不是一种成功呢?

以上就是纳粹德国时期的一些饮食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