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绛先生曾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里感慨:“人生实苦,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雕琢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作修行。修行,修的是什么?修行就是在修心,也可以是说是让心从“软”到“硬”再到“软”的过程。而我们常说的改变自己并不是杀死了原先的自己,而是把原来的自己隐藏在心的最底层,并与原来的自己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假如,我们把一个真实的自己称为本我,他是实实在在的,是你熟悉的或者你认识的我,也就是本我;再把那个改变之后的我称为超我,顾名思义就是思想超越了之前的本我,因为但凡涉及到改变自己,从来都是正方向的趋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出力量,为了能让自己拥有更多实现自身价值的因素出现,我们不得不选择改变自己,所以这里提到的均属于向上的人生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我把改变之后的“他”称为超我,是因为思维在不断地进化,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适者生存。思维也同样遵循这个道理。

在我们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开始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场景,在构建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我们的思维交流、商榷,确定,然后由大脑发出指令,身体各个部位开始执行自己的工作,于是在别人看来我们的行为合乎规范,合乎常理。所以我们便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环境,适应了下来。

这个过程就是由本我向超我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我们要不断地抛弃旧有的观念和想法,抛弃不合乎此等环境的所有的习惯,就像是凤凰涅槃一样,需要经过烈火焚烧,千锤百炼,熬得过去成就金身;熬不过去只能沦为失败者,沮丧的人,行尸走肉一般活着。

接下来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当一个人内在的思维能力提升到并且悟道了超我的境界之后,并不会以超我的姿态行走,那样的话就如同蒲公英一样失去了本我,失去了根基,飘忽不定,最终也只能随风而安,由不得自己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他们该怎么办呢?融合,就算把本我和超我融合在一起,我还是原来的我,但也不是原来的我。这就是人们常常疑惑的地方:明明看着他还是他,但是细看之下又感觉不是他,有时候恍惚之间他就在我的身边,但有时候他的言行让我觉得距离自己很远。

当我们把本我和超我融合了之后,在逐渐的适应过程中,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群,随意变换自己的本我或者超我,以便能更加顺畅自然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实现自己的价值。

改变,从我们的认知开始,认知改变了思想也就改变了,思想改变了行为也就跟着改变,行为改变了也就变成了你眼中的另一个的样子。无论如何改变都是建立在原先的基础上,并超越原先的基础,并不会舍弃,他还是他,但他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