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日本知名制药品牌小林制药宣布回收功能性食品“红曲胆固醇”“内脂帮手+胆固醇”和“纳豆激酶干爽粒GOLD”等三种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林制药称,食用了该公司销售的“红曲胆固醇”的人中,有13人出现了浮肿和、倦怠感等肾病症状,其中6人住院,还有2名患者需要暂时透析。原料成分分析结果发现,部分红曲原料中可能含有与霉菌成分相似的未知物质。该物质也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红曲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料,含有一种叫做红曲素的物质,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此外,红曲还含有一些其他的活性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维生素等,这些成分也有助于降低血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中药在日本大行其道,并制作为汉方药。尽管日汉方药源自于中医中药,而且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古代药典、医典发展而来,例如《伤寒论》,但其实不管是在诊断上还是用药方法上,以及对药物剂量和临床研究,都和我国的中成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中国医书东渡日本,中国医学逐渐与日本医疗实践融合,形成汉方医学的基础。

到了江户末期,汉方医学渐显颓势。一方面,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漂流到种子岛,自此西方的自然科学书籍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给传统医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汉方医学内部存在较大分歧,汉方医坛学说纷立,争论不息。

到明治时期,政府以“脱亚入欧”为基本国策,从1874年开始,仿照西方的医学分科、考试、教育和行政制度先后颁布了新医制、医师学术考试等一系列法规,在东西医碰撞中艰难求存的日本汉方医学界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转型,成为当今汉方医学的特性。

很多人喜欢拿汉方和中成药相提并论,甚至把汉方等同于中成药,其实,它们区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

第一点,对症用药而非对证用药。汉方主张“以汉方医学为经,西洋医学为纬”,两者优势互补。现在日本广泛使用的汉方大约有两百个,其中一个方子叫做麦门冬汤,主要用于咳嗽、痰多和嗓子干燥,包括干咳、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炎和声音沙哑等病症。可以看出,它针对的是症状和疾病,类似于西药。而中成药针对的是证,也就是寒﹑热﹑表﹑里﹑虚﹑实﹑邪﹑正等八证,而不是具体的症状和疾病,因此要以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为用药依据。这就是日本汉方和中成药、中药的最主要区别,汉方虽然来源于中医中药,但完全抛弃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成药却不一样。例如口炎清片,它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是天冬、麦冬、玄参等,适应证是阴虚火旺所致的口腔炎症。而且它是非处方药,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从药店买到它,而大部分购买者和开这种药的医生,都没有经过辨证论治,或者不具备辨证论治的资质,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属于阴虚火旺。如果只按症状用药,也不符合该药的用药原则,病证判断不对,就有误用的可能。

第二点,在药物研究领域,日本汉方结合近代药理学和理化手段进行药物分析和品质管理,注重药物创新,开发新剂型。类似西药,汉方到底治什么病的,含什么成分,包括有什么添加剂,适合什么年龄层,应该吃多少量,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有什么副作用,还有其他注意事项,都会在说明书上列举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汉方也会按照现代医学的论证方法去确定是否有效,而且在药物的选择上把关非常严格。一些关于中药含有农药的警告,大部分汉方也会列出,重金属成分也会严格,总体来说安全性较高。

反观中成药,将不良反应和药品禁忌标注为“尚不明确”的现象非常常见。但其实,“是药三分毒”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如果不良反应和药品禁忌都不清不楚,是很难保证用药安全的,特别是非处方药,没有医生的指导和把关,危险性可能更高。

第三点,临床试验采用双盲法。汉方按照现代医学的方式,用双盲对照进行测试。上面提到的中成药口炎清冲剂,论文库只有七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动物研究,有些只是介绍了这个药物,真正有案例分析的只有三篇。汉方麦门冬汤一共有三十五篇文章,其中有几篇是非常正规的双盲试验,虽然参与试验的人数不多,不能和几万个人的大规模试验相比,但起码是用现代公认比较客观科学的方式去分析,因此日本政府也慢慢地将汉方纳入现代医学的行列。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日本很多年轻人都愿意接受汉方,并不是因为汉方有特殊的功效,而是他们认为汉方和西药一样,都是可以安全、放心使用的药物。

相对而言,中成药无论是在质量上、制作工艺上,以及药理研究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消费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回来,小林制药作为一家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老牌企业,在严谨严格的制药传统下,居然在三款保健品上“翻车”,实属罕见,尽管已道歉赔偿,但肯定寒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无论什么药,什么地方生产的,药物也好,保健品也好,都没有百分百安全的,能不用的尽量不要用,更不能盲目自用,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防病,才最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