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喜欢吃瓜,喜欢吃的是西瓜,要说为什么喜欢,我还真没办法说出个“服众的理由”。

因为我喜欢吃瓜这件事,不需要被任何人理解,因为喜欢是一种很私人的感觉,

这种感觉既没有引起共鸣的意义,也不存在与他人针锋相对的资本,

我喜欢,有人不喜欢,我们之间没有冲突,只有在喜欢这件事上各取所需的理解。

当然,对于喜欢这件事本身来说,虽然大家想法不同,但总有一些导致喜欢的因素存在,

那比如吃瓜这件事来讲,有一个很普遍的认知就是,

瓜越甜,吃瓜的人就越多。

甜,并不是西瓜好不好吃的唯一标准,比如有些西瓜虽然甜,但是没“西瓜味”,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甜,是一个底线,也是一个认知上的起点,

就是说如果有一个西瓜,他很有西瓜味,但是他不甜,甚至不仅不甜,还有点酸味臭味,

那么即便这个西瓜再有“代表性”,他也不会被绝大多数西瓜爱好者接受。

甜是基础,是瓜好不好吃的基础,所以对于瓜的选择,固然有“千言万语”可以诉说,

但甜的道理,是无需多言的。

西瓜甜了,才会有人买,但是为了区分瓜与瓜之间的不同,除了甜之外,

滋味就很重要了。

上面说到,好的西瓜,是要有瓜味,而这个瓜味,还必须是西瓜的味道,若是西瓜里吃出了冬瓜的口味,那便是一次“跨界的冒险”,

至少对于西瓜而言,我还尚未听过以“西瓜吃出冬瓜”的味道作为卖点的西瓜,所以还是那句话,基于普遍性来看,西瓜还是要以“西瓜的滋味”味卖点更可靠。

有意思的是,西瓜具备西瓜的滋味,成了区分西瓜与西瓜级别的标准。

比如一个西瓜,劈开一尝,甜味是可以的,但是西瓜味不够,那么通常来说,这瓜就会被人们默认为便宜瓜,

好一点的西瓜,从劈开的那一刻,便会飘出“浓浓的西瓜味”,人们闻其滋味,兴致骤起,有人美其名曰“是儿时的味道!”

也有人趁此机会诗兴大发,说什么“夏天映入眼帘,滋味沁入心间。”

众人一顿夸,夸完了就赶紧吃,越吃越有味道,吃了之后还想吃,吃完还不忘发到社交平台。

哦,这里说错了一点,也有可能是先发社交平台。

于是,这瓜就会被人们确定为好瓜,因为“西瓜的滋味”厚重,至此便会引来一阵网红效应。

效应都出来了,不涨价,不合适了吧?

人们纷纷吃瓜,先让手机吃,再让嘴巴吃,嘴巴吃着满意,手机吃着惬意,

由此可见,这便是“一瓜两吃”的由来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对于喜欢吃瓜,或者说不反感吃瓜又想吃瓜的人来说,

有瓜就吃,总是没错的。

吃瓜这个事情不存在负担,当然只要身体允许,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怎么吃,都是很随性的事情。

吃瓜的人多了,人们就会品尝到甜意,至于那个西瓜的味道是不是足够符合每个人的口味,其实这里面就藏着一个很微妙的说法,

能接受第一口的人,就会吃到最后一口。

第一口接受不了的,那瓜也就“废了”,而能吃到最后一口的人,自然不会对瓜的质量有质疑。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一起吃瓜的原因,有人吃了第一口,没问题,那么后面的人就会跟着一起吃,吃的人越多,这瓜就越容易受到大家的认可,至于这瓜本身究竟值不值得吃,

第一个人的答案,就是所有人的答案。

这第一个人,是真的喜欢吃瓜,还是本身就是“卖瓜的”,这很难分的特别清楚。

所以,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话题,在为了避免那些“瓜与吃瓜人”所引发的种种猜想之前,身为一个合格的瓜,就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素养,

那就是甜。

只要甜,那么吃瓜的人们就可以说,这瓜是甜的就行了,瓜有瓜的滋味,每一个瓜都有他们自己的因果,只要甜还存在,人们就可以吃的下去,

以这种观点所衍生出的诸多说辞,让人们一边嘴上吃瓜,一边心里吃瓜,吃着吃着,瓜吃下去了,甜味也刺激着人的神经,接受着对于甜本身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如果此时有人质疑,说什么“结果所谓瓜的滋味就是甜嘛”这样的结论,势必会被所有吃瓜人群起而攻之,人们会因此大谈特谈“瓜的前生今世”,更有甚至还会“以瓜育人”,说是一个瓜的问题,最后成了讨论祖孙三代的矛盾。

所以,心里明白的人就会知道,

事已至此,

莫谈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