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的开篇语。

其实,在这两段话中,就已经讲明了什么是天命?什么是性?什么是道?什么是教?什么是独?以及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中和?什么是天地位?

“天命之谓性”。什么是天命?性就是天命。

命,就是命运、命数、规律等,就是万物所必须遵循的根本,以及整体趋势、整体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全天下所有的人。个人有个人的天命、使命,天下人有天下人的命数。天字更多的还是指全天下、全社会、全民族的人。

天命,就是指全天下人生存、发展和延续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整个天下的历史发展进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常言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个人是很难跳出这种整体命运的。所以全民族的整体发展趋势,可以称之为天命。

天命,就是全天下人共同的命运、命数。天,是天下,是普天之下;命是命运,是整体趋势、整体规律。

性,就是指天命,就是指整个天下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特性。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时期,天下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性。

也就是说:天命之谓性,其实就是指:全天下的命运,都会以某种趋势与特性呈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率性,就是循性,就是循天命。

人有人性,天有天性,天下有天下之性。

人的性情决定人的命运,天下人的性情决定天下人的命运。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天地的特性,也决定着天地的命运。

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

天道清静无为,地道宁静包容,才能有万物的生生不息。

天地之性,决定天地之命;天下人之性,决定天下人之命;个人之性,决定个人之命。

万物各自的性命交织为一体,万物之命就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运势与趋势。

万物各自遵循万物之性,于是就成全了万物各自之命,于是也就有了万物各自之道。这就叫做“率性之谓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道?道就是万物各自遵循的整体趋势、本源规律、根本特性等。

率就是遵循、顺从的意思。率性就是率道。那些万物始终遵循不移的特性与规律,就是道,也是性,也是命。

“修道之谓教”。修,是修饰、修整、整治、整理、建造的意思;教,是教化,是教化天下的意思。

因此,如果按照“道”为标准、也就是以道为标准,去修饰、修整和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得到良好的教化与发展。

修道之谓教,其实就是说:要以道为标准教化天下、引领天下。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特性,就是万物始终无法背离的命运,哪怕须臾之间、哪怕片刻时光,都无法背离的最根本所在。

假如你所遵循的道、你所发现的道,有特殊情况出现,有背离的情况出现,那么它就一定不是真正的道。世人所发现的道,大多都是非道,因为它可以背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戒是小心,慎也是小心;恐是怕,惧也是怕;隐是看不见,微是看不清;独是独自,引申为独自思考、独自判断、独自决断。

因此,君子在待人处事之时,会非常小心那些自己没有亲眼目睹过的东西,也会非常小心那些自己从来没有听闻过的东西。

对于那些隐没看不见的东西,对于那些微小无法显而易见的东西,君子又会更加小心对待,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必然要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而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刚愎自用。

人皆要有独自思考的能力。这是因为世间有太多看不见、看不清,以及闻所未闻的事物。假如不懂得独自思考,就必然会人云亦云。

有独自思考的能力,仍然要小心刚愎自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中是人心,和也是人心。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魂又分天地人三魂。人魂主掌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便是七情。

喜怒哀乐,皆是七情。七情皆是人心。

喜怒哀乐,就是指人的心情、情感、情绪等,它可以代指人心。

“喜怒哀乐之未发”,其实就是指心神之未发。

未,是指没有;发,是指生发、发展、发生、变化之意。也就是说人心要处于无喜无悲、无怒无忧、无惧无怖的情绪状态,也可以叫它是空灵状态、静谧状态。

人心如果能够处于这种空灵、静谧的状态,就叫做中。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致虚极者,是心;守静笃者,也是心。

己心达到虚无、静谧的状态,就是人的灵感可以源源不断爆发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守中、中的状态。

天地常清静,万物生焉;人心常清静,智慧生焉。清静状态,就是中和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是指真;而不是指极致、极端、极点。虚没有极点,虚只有真假之分。

情感之未发,心绪没有升起变化的状态,就是中。

情感、心情、情绪生发之后,如果还能保持适中、中节,不走极端,就叫做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也者,是民心;和也者,也是民心。喜怒哀乐,还是民心。

喜怒哀乐之未发,便是民心安静不动;足食、足兵、民信之;不尚贤,民心不争;不现可欲,民心不乱,这便是中,这便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假如民心有所求,却仍能保持谦和、和顺、不走极端,天下便真正走上了通达、康庄的大道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就是中字加上和字。谁才能真正做到中和呢?唯有天地。

中和的状态,是唯有天地才能真正到达的高度与位置。天地中和,于是万物才能开始生发孕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云:“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就是天地之道,就是中和之道,就是损有余以补不足之道。

假如人间也能达到天地之位,便也能致中和。

中和之道,其实就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极为容易理解。然而几千年来,天下却都在损不足以奉有余。

致中和,需要喜怒哀乐之未发,需要私心不起,需要民心不乱。然而天下能够真正做到中和者,又能有几人呢?

为公、为民、为天下,便是致中和。

中庸者,用中也。庸,用也。中,民心之未发也。

未发则不乱,未发则不惧,未发则不贪、未发则不嗔、未发则不痴,未发则不忧不怒。此即为得民心。

私心即起,则民心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