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百信银行为代表的中国的数字银行们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这与他们的数字化属性、以及普惠「使命」息息相关。

——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金融学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一个特定的目标,金融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其他的目标实现」。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观点。

他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强调,金融有充足的潜力为我们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

这些观点似乎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中国一直是金融科技创新、数字金融发展的一片沃土。以数字银行为代表,他们在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所创造的金融「奇迹」以难以想象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穿透整个社会。

以最近披露了2023年业绩的百信银行为例,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也是第一家具有国有背景的数字银行,其在消费金融和产业数字金融「主航道」上全速前进,也在市场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交出了一份极具韧性的「成绩单」。

截至2023年末,百信银行总资产1,125.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08%;总负债1,041.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42%;营业净收入45.34亿元,同比增长14.27%;净利润8.55亿元,同比增长30.25%。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构建更好的社会环境、实现更高的社会目标,需要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

事实上,去年底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定调「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同时,就提出了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具体要求。

从金融的「社会目标」出发,以百信银行为代表的银行「新势力」也开启了新征程。成为写好这五篇大文章的一支「笔」,是对于他们过去能力积累的一次考验,也将带来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一次跨越。

1、2023成绩单:普惠金融「新纪元」

2019年,三名经济学家因一系列「减贫研究」成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而他们的一项重要研究发现与普惠金融有关。

在印度展开的调查显示,尤努斯所推广的「小额贷款」模式并没有带来穷人贷款额的显著增加,以及在消费、商业活动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质量提升。

换言之,作为减贫脱贫的一项重要手段,这一在全球被广泛复制和试点的普惠金融模式,可能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奏效。

影响减贫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回归金融的本质来看,传统模式下的「小额贷款」服务无论怎样被大力推广,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如何实现规模化,让所有对金融有真实需求的群体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正规且丰富的金融服务;如何提升可得性,让金融服务的成本真正可承担;以及如何让普惠金融在商业上实现长期可持续,而不是做慈善。

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金融业「新物种」和新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中国市场似乎出现了更好的普惠金融「解法」。

以百信银行为例,尽管在2017年末才正式进入市场,但百信银行在短短6年多时间里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新市民」特征用户增长至5370万户,占比超过54%。同期,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近63亿元,较年初增长59%;服务小微用户达16万余户,较年初增长169%。

满足「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当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议题。

长久以来,以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为主的「新市民」群体虽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的主要群体,也正在成为扩大内需的主力军,但因为信用资质弱等问题一直处于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缘地带」。

在此背景下,百信银行提供了一种同时满足规模化、可得性与商业可持续的服务和发展模式。

在没有线下网点的前提下,百信银行通过纯线上、嵌入场景的模式实现更精准的客户需求洞察与营销获客,进而打破金融服务的信息「壁垒」和时空限制,实现规模化发展。

尽管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下,这是许多市场参与者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但要在「普」的基础上实现「惠」,却不止于流量运营,而是要真正实现商业模式的变化。

典型如百信银行打造的「开放式场景金融服务」平台,围绕小微企业主的生产经营需求,百信银行将金融服务嵌入采购、生产、销售等场景,并充分发挥数字化风控的优势,将更多数据转化为可识别的信用维度。

以百信银行推出的「二手车供应链订单贷」产品为例,针对二手车金融服务标准化低、风险高的特点,百信银行深入二手车产业链交易场景,为经销商提供专项用于采购车辆的贷款产品,最高授信额度可达300万元,且具有无抵押、纯线上、循环用信、随借随还等特点。

从更底层的能力来看,作为业内首家100%的云化银行,百信银行在IT「基础设施」方面本就有着「三高一低」特征,即「高可用」、「高安全」、「高弹性」、「低成本」。数据显示,百信银行年化户均基础设施成本已经被压缩至1.01元。

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在传统IOE架构之下,银行的户均运维成本大多在几十到数百元不等,然而对于普惠金融客户来说,这一项成本就已经吞噬掉一个客户能够带来的全部收入,更不用提还有信用损失成本、资金成本以及研发成本等等。

换言之,底层「基础设施」升级不仅为实现商业可持续带来了更多可能,也是持续降低客户贷款成本、提升贷款可得性的关键

2、数字金融「探索者」:数智化正当时

「普惠金融」的发展是中国数字银行与生俱来的「使命」,但如果我们将「五篇大文章」进行重新排序,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字金融的发展可能是排在首位的。

从「数字金融」的内涵出发,兴业研究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数字金融实际上是数字经济在金融领域的映射,发展数字金融是金融服务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报告提到,从广义来看,数字金融应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资源运用层面,数据要素价值的重点开发;
二是在技术运用层面,金融体系对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
三是在展业模式层面,数字化金融业务模式和渠道的全面创新。

从这个角度来看,百信银行的服务能力正是源自于其深耕「数字金融」领域所积累的数字化能力。

围绕数字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合规与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数据要素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是百信银行一直以来的重要发力点,这也与金融行业与风险相伴而生的行业特征有关。

一个最近的案例来自百信银行通用模型评分产品——百信分6.0以及其配套的ModelOps平台升级。

疫情以来,宏观经济下行、金融行业周期波动给整个零售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压力,与之相对应的,银行必须对风控策略做出及时调整,以适应不同细分客群在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场景下的信用状况和风控特征。

为此,百信银行在建模框架和平台流程两方面进行突破,一方面通过创新使用「预训练+迁移学习」算法框架技术,有效解决样本量不足和过于单调等问题,减少定制化风控模型研发的成本。

另一方面,百信银行通过建设ModelOps体系,将模型的全生命周期梳理为流程化、标准化的闭环,通过持续监控及验证来不断训练模型,达到生产优化的效果,进一步加快模型迭代速度。

从结果来看,百信银行的模型迭代效率提升160%,建模效率由4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

在百信分6.0的支持下,百信银行实现整体风险下降8%以上,形成获客、活客、复贷等全流程的模型覆盖,实现1979万的流失挽回放款增量,有效支撑信贷业务放款规模增长20%以上。

与此同时,百信银行还与中信银行联合发起了母子行数据融合项目,针对普惠信贷业务场景中的数据缺乏、信息孤岛等问题,基于隐私计算等技术联合搭建普惠信贷风控平台,以期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可信、精准高效的信贷服务。

该项目也实现了多项行业首创「纪录」——首次落地数据融合下用户合规授权方案、首次落地基于隐私计算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首次落地跨法人数据融合的业务试点方案、首次落地基于审计检测工具的监管科技创新解决方案。

除了对智能风控领域的深耕,百信银行也是业内领先探索AIGC技术和大模型应用的机构之一。

2023年,基于此前上线的虚拟数字人AIYA,百信银行先后推出了国内首个3D数字营业厅「零度空间」和首个3D数字人直播平台,不仅为客户提供沉浸式的场景生态体验,还可以通过数字人主播为客户提供产品信息和金融资讯,实现不间断地实时陪伴和服务。

这也标志着百信银行率先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升级。

前端触达和交互体验转变背后隐藏着的是「生产力模型」的迭代——生产资料由资金转为数据,生产力从人工转向模型,生产关系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智能成为银行真正的引擎。

3、高质量发展「新进阶」:数字银行的进击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数字银行在其他三篇「大文章」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事实上,许多科创企业、绿色企业在初创阶段也需要小微金融服务,但在服务方式上有差异化。百信银行基于自身的数字化优势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长期积累,也在不断加大投入,探索金融服务新范式。

在科技金融领域,2023年,百信银行创新落地首单「政府+担保」创业担保贷;绿色金融业务方面,其「京绿通II」专项再贴现产品规模连续3年保持北京市第一;建立绿色品牌厂商合作关系,促进电动车、电池产业发展,累计发放电动车及电池专属经销商贷款超过9亿元。

此外,面对普惠客群对养老金融服务需求更为迫切,但金融素养、投资经验不足的现实情况,百信银行一方面在渠道和场景上优化服务,上线易懂和易用性更强的百信银行APP关爱版,并采取人工服务接入策略提升服务效果;另一方面则针对老年客群的风险偏好,从全市场优选安全性强、收益性高、流动性好的财富管理产品匹配他们的养老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过去一段时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投教需求增加,百信银行还在探索利用AIGC新技术输出相关投教内容,并且针对不同的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匹配和长期陪伴。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全球银行业交出的2023年「成绩单」都不算乐观,规模收缩、风险攀升、利润下滑……整个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业绩分化也进一步加剧。

然而,以百信银行为代表的中国的数字银行们却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这与他们的数字化属性、以及普惠「使命」息息相关。

作为市场中的「鲶鱼」,他们一直在填补市场的「空白」,以创新手段解决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未来,市场环境依旧复杂多变,银行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整个行业回归本源,回归我们对于金融目标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