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新的学期接管了新的班级,最近接到了一名家长的电话,让我哭笑不得,家长在电话里吐槽了已退休的班主任,然后对我进行了高度的“肯定”。

她说:“老师,我们了解到您的小孩就在重点中学读书, 成绩特别优异,您的老公在事业单位工作,您和老公的关系也特别好,您还获过市级赛课的一等奖。您这样的老师带班,给了我们家长很大的信心。”我听了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家长还要了解老师的家庭情况吗?从哪些渠道打听了那么多的信息?这样的作法真的没问题吗?

名家答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您好!读了来信,有以下几点想法与您分享, 供您参考:

接纳善意,清淡划界

家长“背调”的做法确实 给人一种被“偷窥”、被惦记、被监控、不自在、不安全的感觉,确实是有问题的。但是,换个角度,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家长对孩子教育、对班主任老师的重视和关心,以及对您的专业水平和您的家庭情况的由衷的认同感。

总之,家长对您是充满善意与期待的,这也是您 可以并且能够接纳的。当然,您也可以在适当的时间、 地点,用适当的方式与家长清淡划界,就是既清晰明确又轻描淡写地划界。

清晰明确就是要清楚明白,坚 定确切地告知家长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家庭 情况、个人生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有边界的。轻描淡写则是点到为止,不过分用力,不过分在意,不 过分反应和强调。

依靠学校,文化引领

来信反映的情况可能不光 是您遇到了,其他老师、其他学校类似情况可能都普遍 存在。这说明不少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重视过度。他 们可能以为,了解老师的个人背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 评估老师的能力,有助于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因此对 老师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过度过界关注, 将老师的专业能力与老师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挂钩, 相提并论。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做法不宜提倡。

如果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可以建议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文化引领。明确告知家长,“背调”等做法有可能侵犯老师的隐私权。老师个人的私生活,包括家庭情况、配偶职业等,通常被视为私人领域,不应该成为评价老师工作能力的标准。不要将老师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作为谈资,传播扩散,甚至以此作为评价老师专业能力、专业绩效的指标。

忽略好奇,做好自己

当今社会,信息的公开和 传播非常快速,有时候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并不容易。某种程度上,教师也是公众人物。学生、学生家长以及与老师相熟的其他人都可能对老师的个人和家庭生活抱有兴趣,对老师的过去和现在抱有兴趣。

对他人的这种兴趣和好奇心,我们很难强行制止,只能够予以忽略,做好自己。忽略就是不予重视,置若罔闻。做好自己,就是要 用自己的专业言行、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吸引家长、学生的注意力。在家校的沟通交流中,多分享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始终保持专业态度,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而不是个人生活的细节。

理解家长的担忧,并告诉他们,您将如何提供优质的教育和专业关怀,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专业和积极的教师形象,您可以逐渐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而不必依赖于个人生活的信息。当然您也要注意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保护个人隐私, 避免过多公开个人信息。

名家档案

王纬虹:全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库首批人选。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

文:王纬虹 编辑:蒋伟希

本文选自《时代信报·新家长》1452期《家长搞“背调”, 老师怎么办?》

声 明 : 根 据 著 作 权 法 相 关 规 定 , 转 载 或 引 用 本 公 众 号 原 创 稿 件 请 标 明 完 整 来 源 : 时 代 信 报 · 新 家 长 。 本 公 众 号 转 载 之 文 图 及 音 像 稿 件 , 如 涉 及 版 权 等 问 题 , 请 作 者 与 新 家 长 报 联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