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陈伯钧上将作战勇敢,是长征中的红军“干才”,曾率部多次执行后卫任务,打退国民党的追击,掩护红军部队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在红军高级将领中获得了“铁屁股”的称号,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红军干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陈伯钧被授予上将军衔,因为事务缠身,从未回到自己阔别24年的家乡,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

1958年,一名四川人到北京参观学习,一名军人找到这位四川人,开口说道:“开国上将请您上车。”

那么,这名四川人是何人?为何开国上将请他上车呢?

长征路上的“铁屁股”

1928年,当时还是毛委员的毛主席率领陈伯钧在内的二十军独立团上井冈山,号召大家举行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2月的一天,毛主席亲自找到陈伯钧,说他要下山到茶陵去赶大队,要他负责护送,陈伯钧的心情非常兴奋,当即带了一个班的战士,跟随毛主席出发了。

在护送的过程中,敌情很严峻,奔波了三十多里路,毛主席在慌乱中问陈伯钧:

“倘若后面敌人追来怎么办?”

陈伯钧回答说:

“我同你的警卫员留在后面打掩护,你们只管往前走。”

正是陈伯钧护送毛主席,毛主席才下井冈山,赶上部队,成功挽救了红军的危机,事后,毛主席也是对陈伯钧十分赞许。

陈伯钧在血战长征的路上,始终处于长征部队的最后位置,沿途不断抗击追敌,掩护中央红军北上,历经艰辛,浴血奋战,顽强垫后,功勋卓著,陈伯钧被战士们称为长征路上的“铁屁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11月28日,红军野战军司令部下达了抢渡湘江的命令:

“自28日起至12月1日止,全部渡过湘江。”陈伯钧部署一个团在杨家桥附近采取运动防御姿势,准备与敌对抗。

在湘江东岸阻击敌人三天后,陈伯钧率领部队于12月1日零时到达石塘于。

陈云紧急来信说:

“这是紧急关头,关系中国革命的命运,希望你们下最大的决心,赶快过湘江。”

陈伯钧感到军情十分严重,但是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命令部队急行军,全速向湘江界首麻子渡前进。

此时的战况十分紧急,蒋介石要命令他的部队,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也就是他的第四道封锁线,全歼红军。

全团干部战士不得不将随身带着的政治书籍,笔记本交出来,统一烧毁,就连炊事班的锅都被烧毁了,37团轻装上阵,走走停停,两小时不到走了10里路,战士们都很着急。

正当当家焦急时,远远看到了陈伯钧腰间挂着一直手枪,手里撑着一根竹棍,站在路旁,陈伯钧见到团长王彦秉和政委谢良,从衣兜里掏出陈云给他写的信,他不满地说道:

“就这样的速度,明天拂晓前肯定是过不了湘江的,过不了湘江,就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

接着,又指着左前方和右前方说:

“你们听,那是什么声音?”
“枪炮声!非常密集的枪炮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团长愁眉不展地对陈伯钧说:

“可是敌人的飞机尽捣蛋!”大家一时想不出什么对策来。

陈伯钧挥动着手里的竹棍,踱来踱去,突然停下,果断地对王团长和谢政委说:

“我看,敌人飞机来,我们就打,边走边打,这样才会加快速度!”

陈伯钧话音刚落,团长高兴地几乎跳了起来,说:

“行!行!给我狠狠地打!看谁打得过谁!”

说完,辞别了陈伯钧,到部队布置去了。

陈伯钧这一招果然灵,只要敌机再来,各连的特等射手,机枪射手一齐向敌机开火,前前后后枪声大作,大路上顿时升起一道火墙。

最后,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

刘伯承元帅后来评价:

“13师是我最放心的师!”

当时时任红一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1972年在北戴河疗养时曾深情地地对陈伯钧说:

“要不是你的13师在湘江战役与敌苦战一整天,我们前面的部队没那么顺利过江,早不知是什么结局了。”

之后,陈伯钧由于长征连续作战奔波,右腿旧伤复发,行军过程都是陈伯钧都是由担架抬得,之后的强渡金沙江,陈伯钧也是率领战士们成功渡江,他在日记中写道:

“几天来悬而未决的渡江问题,今天总算解决了!这是中国革命紧急关头的大事儿,渡江后与渡江前的形势完全两样,这一渡江的胜利,是很值得我们庆祝的!”

红军长征胜利后,1936年10月15日,毛主席给陈伯钧的亲笔信中,称他是“军中干才”,他从1933年到1950年的战争岁月中,记下了4000多篇日记。

故乡情意浓

从1949年二月至三月初,陈伯钧在天津主持警备工作,之后,他又奉命南下豫鄂,策应渡江战役,听到刘邓二野进军四川,听到这个消息,勾起了陈伯钧思乡之情。

陈伯钧出生在达县河市坝吗,这是是大巴山南麓的川东北一个峰峦起伏的地方,低处平原,嘉陵江支流州横穿而过,与山相连,与水相依。

陈伯钧诞生在“洗脚溪”旁边的农家院子里,陈伯钧出生于一个小康农家,父亲陈邦栋,治家甚严,母亲郑八姑,忠厚善良,操持家务,陈伯钧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五。

陈伯钧自幼学习用功,性格天真,勇敢,是孩子们当中的“娃娃头”,喜欢看《三国演义》《史记》《水浒传》,非常喜欢那些除暴安良,打抱不平的豪横,长大后的陈伯钧考入了黄埔军校,后来跟着毛主席上山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对于家乡,陈伯钧一直渴望能够回去看看,这次刘邓二野进军四川,他想着如果能够随军入川,看看阔别24年的家乡,他也心满意足了,但是新中国百废待兴,陈伯钧还有很多革命任务还未完成,并没有时间回故乡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9月,陈伯达时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8年,时任达县河市乡党委书记的龙仁喜到北京参观学习,一天下午,一位军人来到龙书记下榻的饭店,见人就问:

“谁是四川来的达县河市坝来的书记?”

龙书记看到有人找自己,也是很疑惑,便对这位军人说:“我就是”,旁边秘书对龙书记说:

“开国上将请您上车!”

龙仁喜大惊,问道:

“什么开国上将,叫什么名字?”

还未等回答,秘书就把龙书记请到了小车上,龙仁喜见状,自己来京得此殊荣,究竟是哪位首长相见自己,带着心中的疑惑,龙仁喜忐忑地看着小车一路驶向远方。

汽车来到陈伯钧的住处,陈伯钧早已在门口等候,当龙仁喜下车后,看见陈伯钧他只觉得很熟悉,陈伯钧也是高兴地同他打招呼:

“你是家乡来的龙书记吧,是我的父母官,我叫陈伯钧!”

“陈伯钧”龙仁喜马上恍然大悟,开国上将就是陈伯钧,是自己家乡的大人物,龙仁喜也感到非常荣幸,当晚,陈伯钧子在家里热情地招待了龙仁喜。

饭桌上,陈伯钧对于家乡的建设很是关心,闲聊间他还回忆起儿时的回忆,还问:

“镇上的小酒馆还卖白酒不?”

陈伯钧和龙仁喜侃侃而谈了很久,临行前,陈伯达还邀请龙仁喜参观天安门,回到家乡的龙仁喜,跟乡亲们讲述了这次见面,之后,龙书记津津见陈伯钧的故事,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961年,陈伯钧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回到了阔别35年的故乡,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的心,陈伯钧热情地参观了老家的学校,同学们簇拥着陈伯钧,愉快的合影。

随后,陈伯钧还祭奠了母亲的坟,他在母亲的坟前,静静默哀,说道:

“娘,七娃子来看您来了…….”,

看到陈伯钧此举动,在场的工作人员和随行人员都泪目了。

在达县停留了几日,陈伯达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乡和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后,更繁重的任务还在等着他……

回到北京的陈伯钧,在工作中身体渐渐被透支,被确诊严重的胃病,1967年,陈伯钧应邀上天安门城楼观礼,毛主席关切地问道:

“伯钧,听说你病了?”

陈伯钧说:

“是的,谢谢主席的关心。”

这次短短的见面和回答,是陈伯钧与毛主席相识40多年后的最后一面。

1971年2月6日,陈伯钧上将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64岁,他再没回到自己的巴蜀故乡,多年后,他的女儿采访说:

“我父亲是身经百战的,而且立场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