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37度暖爸

作为一名父亲,每次看到霸凌的新闻,总是让我心生不安!

在网络上,各路媒体对于“邯郸三名初中生霸凌同学致死案 ”有详细的报道,央媒对此也很关注。

通过媒体披露的信息:有预谋、有分工、打游戏、照常上学……我认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杀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背负多少心理负担?有多少成年人,都没有杀过生?

我对于此事的发生,除了愤怒、担心、同情,还有羞耻。因为我也生活在邯郸,这座三千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历史古城!

从一名父亲的个人情感角度来看,我希望我的儿子遇到此类事件:宁可防卫过当见法官,也不要见法医!这么说,有违背法律,纵容的意思,但这是一名父亲内心最朴素、最真实的,对孩子的爱,起码他还活着!

抛开个人情感,暖爸作为踏入心理学门槛的从业者,想从心理学和一名父亲的视角来和你聊一聊关于校园霸凌的话题:如何规避自己的孩子成为霸凌者,或者免受校园霸凌?

青春期心理分析

现在孩子生长的环境物质发达,营养丰富,青春期也会相应提前。一般认为:孩子在10岁左右就进入了青春期,男孩普遍会比女孩略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思想的快速发展,他们开始尝试进入成人世界。青春期的实质也是在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它是由童年到成年的一个过渡阶段。

青春期的孩子荷尔蒙旺盛,身体和思想的快速发展,攻击性也会相应增强。如果攻击性向外发展,会表现为:攻击性行为、语言;如果攻击性向内发展,会表现为:自责、内疚、羞愧,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比较多的原因。

作为一名父亲和心理学从业者,我更希望孩子的攻击性象征化,例如:追求更好的成绩、在体育方面的努力、使自己身体更强壮、对异性更富有吸引力等。攻击性象征化主要表现为在竞争中取胜,攻击性一旦象征化,会是孩子不断追求向上的动力。

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霸凌者

对于此次案件,从媒体报道中获取零零散散的信息:霸凌者是留守儿童;杀人有预谋,挖坑分两次完成;作案分工明确;同学说他们在学校常有霸凌行为;出事后家人跑路。

抛开对与错的论调,这起案件至少摧毁了4个家庭!

我猜测:霸凌者没有得到过恰当的对待,因此形成了反社会人格。直白一点说,反社会人格的人会认为:我没错,错的都是他人,所以我要用我的行为来惩罚这些人。调查、评估后如果属实,他们不仅要面临法律严惩,我建议要增加心理矫正!

反社会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接下来为了方便表达,我用第一人称表述。

如果一个我(婴儿)饿了,妈妈的乳房就会出现在眼前,甘甜的乳汁流入嘴中;如果我困了、累了、无聊了、尿湿了,妈妈会及时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将我的不良情绪经过消化、吸收,反哺给我温柔、善意、微笑。

那么我会认为,我是好的,妈妈也是好的。这种自我价值感会随着年龄增长,认知的增加,逐渐泛化到更大的范围。

一个健康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幼儿园开始)中,通过他人的反馈,能既能分辨他人的恶意,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一个婴儿,没有得到恰当的对待,或者说整个婴儿—童年期都没有得到恰当的对待,要么攻击性向内,会产生自卑、低自我价值感;或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有以下特点:无羞耻、惭愧感;无法共情;情绪不稳定;行为无计划性;具有高度攻击性外现;社会适应不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认为,产生反社会人格的原因有:

1、家庭破裂,早年丧父或丧母,被寄养

2、先天体质异常,怨天尤人,感觉整个世界都亏欠自己

3、受到父母的抛弃或忽视。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父母亲对于孩子的疏远和情感隔离,这使得孩子无法体验到关系中的亲密、热情,无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另外一种是父母教养态度的不一致,喜怒无常、赏罚无度,完全依靠情绪对孩子进行教养。

从自家孩子角度出发,如何避免孩子成为霸凌者,我有以下的建议:

1、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用情感支持孩子,而不是规则,因为家从来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一个获取心理能量,为自己充电的续航站。

2、接纳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给情绪命名,让孩子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主观感受。但是,强烈情绪主导的行为,尤其是极端行为,就有了好坏、对错之分。孩子能体验到情绪和家庭温情,才能学会如何共情他人。

3、给孩子传输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白法律的无情和公正。

4、通过体育锻炼,比如:游泳、晨晚跑、跳绳、骑行、爬山等家庭适用的方式释放孩子快速增长的荷尔蒙。

5、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变化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对于孩子的过激行为,适度给予惩罚,防微杜渐。

6、帮助孩子规划未来。父母需要特别注意:规划不是强行安排,要求孩子遵从我们的意志,而是基于对孩子感兴趣的某个领域、某个话题的开放式聊天,引起孩子的向往,试图让攻击性在该领域内象征化。

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被霸凌者

提到霸凌,作为父母都是深恶痛绝,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疼爱的孩子被人拳打脚踢!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被霸凌者或许是在勾引霸凌者实施暴力行为。对于如何避免被霸凌,我也有一些建议说给你听。

从孩子自身角度来看:

1、培养孩子的自信。这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涉及到安全感、依恋关系、学业胜任感等多个方面。最简单的方法:用正向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心理学有研究表明:改正孩子的缺点,多用正向、积极的语言引导,比指责、打骂、漠视、冷暴力更有效。

2、强壮孩子的身体。一个人的自信,尤其是青春期男孩的自信,往往是从对身体的自信开始。增加、丰富孩子日常饮食的营养,父亲带领下的适度体育锻炼,增强肌肉的维度、力量……这些措施都会让孩子变得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积极观察孩子在家中和学校的行为表现以及情绪变化。

首先,部分低价值感、在家中被认同度低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引起他人注意的“奇怪行为”。比如:出怪相、说一些不着调的话、违反常规认知的观点、表现得很弱小等。这些行为对于霸凌者来说,就像是野狼闻见了腥味。即:你让我觉得你很好欺负!

对于孩子的这些不恰当的表现,父母除了要纠正行为之外,还要在家中给予更多认同。做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一个人在家中吃饱了饭,出门之后美食的诱惑度就会降低。

其次,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低落,要及时询问原因,并通过老师、同学侧面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前提:日常与孩子保持较好的沟通渠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给你听。

如果发现孩子有被霸凌的迹象,及时和老师沟通,防微杜渐。现在学校对于校园霸凌都非常重视,以我儿子的学校为例,班主任老师曾次强调:“如果被欺负了,不管是本班还是其他班,无论事情大小,一定要及时向老师报告。”老师不仅这么说,而且也是这么做的,对此我十分满意。

在这次初中生杀人案中的受害者父母,就是忽视了孩子的情绪,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我没有责怪的意思,我想说:如果父母多一点敏感,对孩子多一点关注,这件事是不是可以避免?或者是将危害程度降低?

4、在家中不要打骂孩子,这只会增加他对于“强者”的恐惧,不敢反抗、不敢告诉师长。

从学校、社会角度来看

1、霸凌者一般会选择人少,偏僻的地方实施霸凌。告诉孩子,不要和他人,尤其是平时对你不好的人去偏僻的地方。如果被强制、恐吓、拖拽,一定要大声呼救,有机会往人多的地方跑,向某一个具体的成年人或警察求助。

如果没机会逃跑,又远离人群,那么就尽力反抗吧!父母要给孩子托底: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形,你放开手脚反抗,出事了父母给你兜底。

我想,类似这起案件的极端情况,只属于个案,一般的霸凌者在气势上输了,也会害怕。暖爸大学刚毕业在外租房时,曾遭遇过晚上12点冒充警察闯进房间的,那晚我清楚地记得是7个人!

我随手拿起一截金属拖把杆,对他们说:“我刚毕业,没钱,如果你们非要动手,我肯定打不过,但至少我会留下一个人。这个人是谁,我不知道,你们怎么做自己看着办。”说完后,我让后背靠墙,做好最坏的打算,尽量让自己能多撑一会。

他们互相看了看,没有说话,领头的那个家伙用手指了指我,转身走了。所以,一旦遭遇危险无法逃脱,示弱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唯有反抗精神或许能挣得一线转机。

2、根据研究,霸凌者一般会引起群体恐惧,这会加剧个体对霸凌者的恐惧。因为担心被报复,或是有过报复先例,孩子们敢怒不敢言。

对于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不到位,后续措施不力,导致霸凌者的行为没有收敛;另一方面,家长一旦发现,必须要及时出面,帮助孩子从根源上解决。

3、帮助孩子构建小群体,增加对抗霸凌者的勇气。人,是群体动物,一个人面对困境和一个群体面对困境的感受是不同的。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支持也是力量的增强。

父母可以考虑将孩子日常相处融洽的小伙伴请到家里来做客,或者是组织户外活动。通过人为增加互动、沟通、相处的方式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友情小团体”,即便是在面对霸凌的时候,群体中的人站出来,或者向老师、家长“通风报信”,会降低甚至杜绝被霸凌的概率。

结语:校园霸凌,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来配合,从根源上杜绝。法律,只能起到惩罚、警示和一定的预防作用,却无法完全杜绝此类事情发生。身为父母,一方面要预防自己的孩子不会成为霸凌者,另一方面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伤害。

参考:曾欣然, 汪玥, 丁俊浩, & 周晖. (2019). 班级欺凌规范与欺凌行为:群体害怕与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51(8), 10.

为防止校园霸凌,转发给更多人看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