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树庄

广东并非没有第四纪冰川遗迹,而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尚缺乏鉴别。有人说有冰川遗迹, 有人说那是泥石流遗迹,不好说已成定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地质队员发现广东封开、怀集一带山区有冰川遗迹。这些冰川遗迹包括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等冰蚀地貌,冰碛物有泥砾,以及由泥砾组成的鼓丘散布在U形谷中,鼓丘长轴与U形谷平行,高几米至几十米,其上多建有房舍。有冰碛石,冰碛石上常有无定方向的擦痕。研究认为这些冰川遗迹也可以分为三期,与庐山冰川遗迹可以对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封开、怀集一带是不是有冰川遗迹,我不能评论。但是, 我相信广东有过第四纪冰川活动。这个相信,来自我说过的“大禹治的什么水”中的许多洪积物,比如低平地区有砾石层等洪积现象。

这里我还想起了一次找矿活动。念及过去关系,广东省经委牵线找来港资,给有色金属总公司一家铁合金厂转产水泥,已经勘探了水泥用石灰岩矿,要求就近找水泥配料黏土—硅质混合原料矿,地点在英德。

生产水泥需要多种矿物原料,主要是石灰岩、黏土及石英砂。现在要求找的黏土,要代替原来的黏土+沙。3种主要矿产原料变成2种,显然有利于水泥生产,但是却加大了找矿难度,本来常见的风化壳黏土、河沙一般都符合要求,现在必须找含砂高的黏土。我接到了这项找矿任务。

说到矿,人们很容易先想到金、银、铜、铁等金属矿,殊不知很普通的泥巴、沙子也是矿,有时还很难找。那年是我地质生涯的第37个年头,深知这项找矿任务的难度:英德地区是陆壳长期上升区,那桂林山水般的喀斯特地貌,高处根本没有风化壳层——基岩裸露;北江深深下切,平常季节,不走近江边根本看不见江水。这找矿之难由普通地质学已可阐明;尤其是地质资料档案目录赫然记载有由广东省地质局勘探的万埠岗砂岩矿和由广东省建工局勘探的万埠砂页岩矿详勘报告,证明前人已经绝望,被迫增加凿岩、粉碎工艺。

这必须认真对待,仔细查找资料。我主要研究了喀斯特地貌区外缘地形图,发现一个叫“长岗”的地名,其地形非比寻常:在一排垂直主体山脉的侧向山脊里,它却明显要长一点、平缓圆浑一点。地形图上还标绘了一些散布的小砖瓦房。我又设法找来航空照片判读——马上辨别出来这是个“冲洪积扇”——这是从碎屑岩高山上冲下来的堆积!我当即认定这个矿已经找到了,只要长岗上没有水稻田,这个矿十有八九算找到了!此处距国有企业直线距离16km,符合“在20km 范围”的要求。我十分兴奋,并告诉了我的伙伴,他中专毕业早我三年参加工作,“四化”当上队书记队长,调局当副处长。从他将信将疑的态度看,他对找矿难度毫无认识。

我们二人周一到达现场。我想直接去长岗,但是他却想先就近。找矿有“近、富、浅、易”——就近找浅部易采的富矿的原则。周二、三、四3天就近寻找,早出晚归,果然连低洼处风化壳层都非常薄,或有些许黏土都并不含砂,附近小水泥厂可以迅速提供样品化学分析结果。就近找矿一无所获。周五这天,我按地形图指挥行车并准确到达。

原来,长岗上曾有驻军,所以有散布的小砖瓦营房;果然没有水稻田——也就是说,长岗上的泥巴是存不住水的;地面偶然可以发现大石块(洪积)。陪同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科长与助手,本来已经失去了“找矿新鲜感”,此刻也跑过来帮助我们拿工具、采样品,情绪高涨。他们这时对我们刮目相看了——这广州来的两名高工,指挥行车车程20 多千米,怎么一步错路都没走,怎么知道这他们都没来过的山沟沟里有他们急需的大矿,现场情况竟然与在行车交谈时预计的一致?

我仔细做了观察。长岗冲洪积扇产在海拔350~100m段,宽1200m,长2000m。其左右各有一条稍大的溪流,溪流相距1400m,均发源于海拔近1400m的山脉主峰下。真正制造冲洪积扇的,是冲洪积扇顶端的一个相对平缓的山谷。其平缓段长1000m,之上陡坡段直到其山峰(海拔约1000m)共600m,地形图标绘为干谷——并无水流。这个干谷在雨季初至的5月,毫无“嚣张气焰”,看不到几十年一遇、几百年一遇洪水泛滥的踪迹。这个干谷接水面积非常小,即使将左右两条溪流之间、350m高以上的接水面积都计算进来,也不到6km2。接水面积区都又是陡坡,不能先汇集、后集中排泄,根本不具备产生洪水的条件。按我的职业习惯,我思考起这个冲洪积扇的成因来。上瞧下看、左思右想,但总是降雨——产生洪水的思路,觉得实在无法解释,当年我留下了这困惑。好在找矿任务圆满完成,质量完全符合要求,数量超额许多倍。

在解密大冰期成因后,再来思考,这个冲洪积扇可以作为广东第四纪大冰期的遗迹:1400m间距有两条较大的溪流,说明此山主峰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在第四纪冰期,广东山脉覆盖着厚厚的山岳冰川,也就是已经贮藏了大量的水。当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时,也就是“大禹治水”的那个洪水开始发作的时候,恢复活动的地下水,在干谷上方开始对主峰区冰川“挖墙脚”,并逐步发展使厚大冰雪层融化出“天窗”。结果是厚大冰雪层的融水集中流向“天窗”,变成了“空前绝后”的洪水。最初其强烈冲刷作用冲垮了干谷之上超过半个立方千米的砂页岩及其风化物,堆积在干谷下,成为冲洪积扇,后续大气降水持续(按人类时间尺度是断续)作用改造成冲洪积扇;地下水冒头流出地面, 当然有其内在原因,也就是构造裂隙比别处发育些,因此也比别处脆弱些。强烈的冲刷作用后,后继持续冲刷还摧毁了地下水原来在最高处冒出的机制。地下水则改由左右两处冒出,并最终形成现在的局面——冲洪积扇左右各有一条溪流,冲洪积扇之上反而只有一条干谷。

冲洪积扇堆积物碎屑有其固有的特点:上粗、中部粗,下细、边缘细,冲积物的大小均匀程度(“分选性”)是上差、中部差,下良、边缘良。洪积物的厚度是中部厚, 上下薄、边缘薄。之间当然是过渡状态。这次找矿查明,在持续冲积过程对冲积物的分选中,冲洪积扇中、下部有合格的含砂黏土。保守一点匡算,含砂黏不会少于1000万吨,远远超过要求的30万吨储量规模。

找冰川遗迹可以论证第四纪冰川。找到冰川融水形成的洪—冲积物,至少可以对冰川遗迹存在的可能性争议做出判断。这次找矿找到的冲洪积扇,只能用冰川融水造成的流水作用来解释。也因此,我认为封开—怀集一带山区有较多种类遗迹证据的冰川活动,是可能存在的。

必须指出的是,用“冲洪积扇”名词与描述的形态不合,它并不呈扇形,而呈锥形。考虑到“冲积锥”一词更生涩,便没有采用。其实冲积锥更能体现冰川融水的短暂性。持续作用的流水早晚要将冲积物冲成扇形。

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长岭的冲击锥证明可以作为冰川微地貌,其他地域的冲击锥是否也可作为冰川微地貌,很值得调查研究。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