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么一个常识问题,海上庞然大物“航母”的行进速度一般都是30节,或者30节左右,一般没有超过33节的。

为何会有这样一个规定呢?其实这正是世界上航母大国美国,经过多次实践与考量,最终定下的一个参数,以后世界各国研制航母,基本上也都采用了这一标准,航速为30节/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航母在海上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海上的移动作战平台,其核心作用是搭载舰载机进行作战。

因此,航母的航行速度对于舰载机的起飞与降落至关重要。如果航母的航速过慢,将会对舰载机的起降造成不小的困扰,甚至可能影响到作战效能。

一般来讲,航母上的甲板为300米,如果航母行进速度过慢,将会增加舰载机起飞的难度,甚至会影响到舰载机的安全。

如果航母的速度超过时速30节,那么随着航速的加快,所遭遇的阻力也会非线性地增加。

经过多次试验验证,过高的航速确实也会对舰载机的顺利起飞构成障碍。

这是因为,在高速航行时,甲板上的气流会变得极为复杂,增加了舰载机起飞的难度。

同时,当航母航速过快时,甲板上的工作人员也很难正常开展工作。还有,一般航母行进时,还需要伴随着其他各型舰船一同行动,过高的航速也会使得这些舰船难以跟随。

因此,在经过反复科学的测算之后,美国将航母的航行速度限定在30节左右,最高也不会超过33节。

如果将30节的速度,换算到陆地上,差不多相当于55-60公里/小时,这对于10万吨级的庞然大物来说,这一速度已经相当可观了。

还有,在海上为何所有的舰船,包括航母在内的计时速度都采用的是“节”。

关于这一点,还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16世纪,欧洲的船舶运输业正蓬勃发展,然而,一个令众多航运商家倍感困扰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衡量单位来标记运输成本。

后来一些富有智慧的船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们用绳子,将其平均等分并系上小球,然后将这条拴满小球的绳子固定在船尾。

船在航行过程中,这些小球会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展开,船员们则通过计算小球之间的距离来估算航行的距离和速度。

每两个小球之间的那段距离,被船员们称为“一节”。

最初,这一节仅代表绳子上的一段距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航运领域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标准,1节为每小时航行一海里的距离,即1852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航母的速度,还有一个奇葩的事。

有一次,印度为了提高航母的速度,以达到炫耀的资本。当时印度建了一个小型的约2万吨级的航母,安装了多个锅炉,想要改进提升航行速度。

但结果是,无论他们怎么测试,最高速度依然只能达到每小时51公里左右,即为时速28节。

因为速度一快,就会受到水的阻力和风的阻力的影响,只有30节左右才是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