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1937年9月,陶行知来到美国加尔维顿港,参观了“铁山”。

所谓“铁山”,其实是一大堆废钢铁,它高4丈、宽10丈、长5里,废钢铁从美国各地运来的,集中于此,然后运往日本。

彼时,正值中日全面战争之初,日本战争机器已高速运转,美国卖给日本的废钢铁,绝大部分会用于军事,变成杀戮中国人的武器。

陶行知参观完,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他成立了“中华经济研究会”,研究有关美国出口日本军需物资的问题,年底他得出了一个数据:1937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军需物资,占日本全部进口军需物资的54.5%。

此后,陶行知在各个场合宣传这个数据,指出:日本在中国杀死100万人,有54.4万人是美国帮助杀死的。

他呼吁美国不要做日本杀害中国人的帮凶,尽快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禁运。

陶行知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大部分战略物资需要从海外进口,战争开始后,日本战略物资的消耗更大,美国有求必应,加大了对日本的出口。

1936年美国出口日本废钢铁1190万美元、原油1420万美元,1937年这两项数据分别猛增到3742万美元、2210万美元。

现代战争,是建立在钢铁和石油基础之上的战争,如果没有充足的钢铁和石油供应,战争机器就会歇菜。

这意味着美国出口日本钢铁和石油,是在变相地为日本战争机器输血。

但如果以此指责美国人是日本侵华的帮凶,美国人会觉得很冤枉:我只是个商人,谁付钱我卖谁,至于客户买了东西去做什么,我不关心。退一步讲,市场是开放的,我不卖,别人也会卖,谁放着钱不挣呢?

你可以说美国唯利是图,也可以说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认为美国有意帮助日本侵华,甘当帮凶,这就不客观了。

事实上,对于中日战争,美国在道义上同情中国,在政治上反对日本,但这种同情和反对是有限的,并不影响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

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和蚕食,打破了列强在华势力平衡,破坏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对美国人苦心孤诣构筑的远东秩序——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威胁,所以美国在政治上肯定不会支持日本。

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发生时,恰逢美国两次经济危机,孤立主义盛行的美国,对亚洲的战争不是很关心,他们只关心卖货,处理剩余产品,走出经济危机。而日本,是美国产品的大买主之一,美国没有理由不卖给日本。

所以,战争前期,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很分裂:它在道义上、口头上支持中国,但尽量避免刺激日本,它与日本在经贸上往来密切,客观上帮助了日本侵华。

道理,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资本主义,挣钱才是王道。列宁也说过:资本家为了利润能卖给我们绞死他们的绞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看个例子,两伊战争期间,两个国家都在全球大肆采购军火。

如果你的军火产能过剩,且与这两个国家都是泛泛之交,那么你根本没有必要关心谁正义谁非正义,给钱就卖,两边都卖,他们两个打得越欢,你挣得越多,高兴还来不及,做什么好人?

你做好人,暴君和神棍都不会领你的情,会指责你偏袒对方,弄得里外不是人。

如果用这个逻辑,来看待当时的美国,很多问题就很好理解了。

一战期间,美国没参战时,同时向协约国和同盟国卖货,两边发战争财。

中日战争,美国也同时向两国卖货,只不过中国穷,买得少,日本富,买得多,这怎么能说偏袒日本呢?只要钱到位,美国人甚至能把刚造好的“企业”号航母卖给中国。

还有个问题:当时的中国和日本,谁在美国心中分量更重?

毫无疑问是日本。

分量更重不重,不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贸易额上,毕竟,国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金钱关系,没有贸易往来的两国关系,经不住时间考验。

日本是世界七强之一,是美国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1932-1938年,美国对日出口占美国对外出口的比重,徘徊在7.8%-9.9%之间。

美国八大财团中,有四个财团与日本财阀建立了密切关系——摩根促成多项对日贷款,洛克菲勒帮助日本建立新式电气工业,梅隆帮助日本实现飞机制造业现代化,杜邦则向日本出口大批军火。

此外,美国福特公司、通用公司,与日本三菱、三井、住友等公司,在电力、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中国是个农业国,市场体量不大,购买力有限,与美国经贸关系并不密切。

1929-1938年,美国对华出口占美国对外出口比重,徘徊在1.3%-4.0%之间,其中1931年达到峰值4.0%,此后下滑至1938年的1.3%。

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对美国而言,并不重要。

类比例子: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是日本(4.7%)+韩国(4.4%)的市场重要,还是巴西市场(1.7%)更重要?

再看两个数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美国在东北的财产合计400万美元,美国对东北进出口额1700万美元,美国不至于为了这点钱,而得罪日本这个大客户。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一年,美国对华出口额4970万美元,只是对日出口额的1/6,美国从中国进口额1.036亿美元,只是美国从日本进口额的1/2。

中国和日本在美国心中的分量,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1936年,美国“防止战争委员会”发表言论称:美国为了保全在华的1.3亿美元投资,而要花400亿美元去打仗,这难道不是最无利可图的生意吗?

生意,都是生意。

03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直到1933年罗斯福新政,美国的情况才有所好转。1937年8月,美国经济又急转直下,出现了大衰退。

此时,中日全面战争刚刚开始,日本对美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战争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最有效的途径,战争中的日本,会从美国进口大量物资,帮助美国消化积压商品,缓解美国解决失业问题。

1937年11月,世界主要大国在布鲁塞尔开会,旨在调解中日冲突,但日本拒绝参会。

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利益关系,都不愿制裁日本,只发表了轻描淡写的谴责。

美国外交官霍恩贝克坦言:美国不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如果与日本交战,生意就做不成了,南方棉花种植者,害怕禁止棉花输日会使他们倾家荡产。

美国前国务卿史汀生这样解释美日关系:在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中,经济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有3600名美国公民居住在日本,有4.7亿美元投资在日本,我们和日本的贸易是我们和远东的贸易中最大的。

虽然,在南京大屠杀后,美国民众基于义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但这毕竟是支流,美国的主流仍然是政治上的孤立主义,以及经济上的实用主义。卖战略物资,卖军火,忙得不亦乐乎,这种情况,连总统罗斯福也无法改变。

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著名的“防疫”演说,主要意思是世界是一个整体,文明遭到了严重威胁,当世界陷入混乱,美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立或孤立没有出路。

这其实是一次试探,试探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因此,罗斯福把话说得很隐晦,没敢点德国、日本、意大利的名,他说:当一种瘟疫开始蔓延时,全社会赞成并联合起来,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的蔓延,以保护社会的健康·····

“防疫”演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美国政界和新闻界的普遍反对,《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停止对外国的干涉,美国需要和平》,一些媒体指责罗斯福老滑头,想把美国民众对经济危机的不满转移到海外,简直就是战争叫嚣。

罗斯福怂了,各种解释,孤立主义的大旗在美国继续飘荡。

对世界各地的战争,美国坚决不出头,闷声大发财。

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叫嚣要建立东亚新秩序。

近卫文磨

所谓东亚新秩序,其实就是日本独霸东亚,这意味日本要推翻1922年《九国公约》建立的华盛顿体系,把欧美势力赶出东亚。

日本外相有田八朗,通知美国国务卿赫尔:日本不再受《九国公约》及相关文件的约束。

是可忍孰不可忍,美国怒了:狗屁新秩序,我们不承认。

日本嚣张的态度,直接促使罗斯福下决心,批准了对华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此前,罗斯福担心这笔贷款会激怒日本,犹豫不决。

桐油贷款,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美国第一笔对华贷款,数量不算多,但意义重大,它意味着美国的风向渐渐发生变化——美国希望增强中国的抵抗力量,来制衡日本的扩张。中国苦撑待变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迎来了曙光,但从希望到现实,未来中国还要再苦撑3年——孤立主义的坚冰,需要时间来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