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〇二三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加强合作传播友谊

本报记者刘仲华郭晓龙洪秋婷

开放的中国欢迎世界各地英才。不久前,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26个国家的50名各领域专家获奖。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中国政府专门为表彰对中国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来华工作外国专家设立的荣誉奖项。这些获奖专家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几位获奖者,听他们讲述扎根中国的故事。他们纷纷表示,期待未来继续深度参与中国发展,让合作的手牵得更牢、友谊的纽带拉得更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萨克斯坦籍眼科专家萨夫留别克·卡培拉别科夫——

“只要医院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中国工作”

黑龙江大庆眼科医院的眼显微外科实验室内,哈萨克斯坦籍眼科专家萨夫留别克·卡培拉别科夫正在操作台上为5位年轻医生演示白内障手术的操作步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大庆眼科医院的外国专家诊室,一面写着“医术克顽症 医者父母心”的锦旗格外显眼,这句话准确概括了卡培拉别科夫在中国多年的工作生涯。这位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医治了20多万名患者的“光明使者”,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参与并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化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月4日,恰逢中国农历立春,卡培拉别科夫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大惊喜,他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20多年时间里,我深深地爱上了黑龙江、爱上了中国。”在卡培拉别科夫看来,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不仅是对自己事业的肯定,也折射出哈中两国人民间的深厚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来的时候头发茂密,胡子也是黑的。”卡培拉别科夫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刚来中国时的照片。他一边抚摸着自己花白的胡子,一边回忆起当年:上世纪90年代,作为哈萨克斯坦国内一名出色的眼科医生,卡培拉别科夫多次受邀来中国工作、交流。1998年,大庆眼科医院成立,身为优秀青年专家的卡培拉别科夫加入团队,对医院进行技术援助。他带来了角膜放切术、视网膜血管接通术和后巩膜加固手术三种技术,填补了当时大庆市眼科界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勤恳、真诚、善良、幽默、自律,是中国同事和朋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培养了数十位优秀中青年医生,在中国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走遍了大庆市的五区四县和黑龙江绥化等地区的20多个乡镇卫生院并义诊患者4万多人……在中国一干就是二十余载的卡培拉别科夫目前已是医院元老级的外国专家。因为医术出众,很多当地甚至邻县市的患者慕名而来,有时卡培拉别科夫一天的手术量就超过50台,患者亲切地称他为“别克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克医生’几乎每周一到周六都会出诊,一周只休息一天。”大庆眼科医院国际专家组翻译李儒明对卡培拉别科夫的敬业非常钦佩。尽管工作忙碌,卡培拉别科夫一直坚持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面对眼科病患多、病例复杂的情况,他几乎每年都利用假期到外国医疗机构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他还利用休假时间回到自己的母校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协助大庆眼科医院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开启长期合作关系。近些年,随着中国眼科医疗水平的飞速进步,卡培拉别科夫也经常在中国国内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职业。看到患者在自己的医治下康复,高高兴兴回家时,我总是非常开心!”每当自己的患者痊愈出院,卡培拉别科夫总会往外多送几步,他称之为“最幸福的时刻”。

除了休假探亲,卡培拉别科夫每年至少有10个月在中国。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他却从未感到孤独。“中国的朋友们和我一起庆祝生日,我也经常参加大家组织的聚会……”卡培拉别科夫深爱着大庆这座城市,“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对这片土地有难舍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卡培拉别科夫将和大庆眼科医院的中国医护人员一同参与“拾光”行动眼健康公益活动,深入社区免费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眼健康筛查,给他们科普眼部健康知识。“只要医院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中国工作。”卡培拉别科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