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伍老兵阿不里克木·吾加不都力和老战友们难得见了面,聚在一起欢度国庆、军庆。

他们是并肩走过四十载的战友,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印记,年过花甲,白发苍苍,但眼眸中依然闪烁着年轻时的热情和坚定,句句歌声流露的是他们的光辉岁月。

这是阿不里克木的四十年,是像他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战士们的四十年,是祖国走过的四十年。

新兵入伍出茅庐,义无反顾赴前线

入伍前,高中毕业的阿不里克木在家乡伊犁巴彦岱镇英也尔乡小学做了两年老师。

除了上课,他和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追寻梦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阿不里克木家里共有11个子女,5个儿子,6个女儿,他排行第3。在他看来,自己成为一名军人,就算在战场上牺牲了,家庭也不至于无人照顾,不会让家人承受太多痛苦。

此外,阿不里克木的父亲是一名乡政府干部,平时对孩子们的教导便是告诉他们要为保家卫国做贡献。

1984年,看到征兵信息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军入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伍的第一年,即1985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在进行,新疆军区决定抽调兵力赶赴云南前线参与作战。

当时,阿不里克木所在的炮连人员素质高,军事技能过硬,被列为参战单位。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初选名单里没有自己。

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冲锋陷阵的样子,阿不里克木心里非常焦急。

阿不里克木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主动出击。

他先找到连队指导员申请去前线,但指导员没有同意这个新兵的请求。

指导员不同意,他就去找教导员,教导员还是不同意,他又去找团里的领导,希望团里可以给他机会上战场为国效力。

阿不里克木明白领导们的苦心:自己还是入伍一年的新兵,没有作战经验,训练量相较于其他老兵也不是非常充分,这对于一个要去一线作战,面临真枪实弹、战火硝烟的新兵来说充满考验。

领导们本着对每一个战士负责的态度,不愿让他涉险。

阿不里克木和领导们表示:一个军人,在战争面前,生死是小事,以前打仗的时候,比他还小的同胞也都上了战场,保家卫国。

他不怕牺牲,只怕不能和战友们共上前线。

临部队出发的那几天,阿不里克木度日如年,整日茶饭不思、辗转难眠。

他写下了一封决心书,强烈请求批准他上前线,团首长见阿不里克木态度如此坚决,又考虑到他军事素质过硬,最终同意了他赴滇参战的请求。

南线杀敌建奇功,血浴边关铸忠诚

八月,随着作战命令的下达,阿不里克木和连队的战友坐着一辆闷罐车来到了云南总前线。

在气候干燥的西北出生长大,阿不里克木起初难以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和以米为主的饮食习惯。

在前线,战士们吃得最多的便是米饭和稀饭。

尽管不习惯,但阿不里克木想着过来是为了打仗,吃点苦也没关系,时间一久,也渐渐适应了。

气候差异则是他们需要面临的另一个考验。

云南省三四月份是雨季,会连续降雨近两个月。

在结束了每天的雨林体能训练后,阿不里克木浑身都是黏糊糊的,但换洗衣服一直干不了,每天都只能穿着湿漉漉的衣服继续训练。

阿不里克木和队友们每天的训练内容是背上25公斤的沙袋爬山拉练10公里。

雨季的山路非常湿滑,正常行走都极其困难。

在下山时,身体只要稍微往前一倾,整个人就会从山上滚摔下来,浑身上下都是擦伤。

随着训练时间延长,战士们连脚趾缝里都会被水泡烂,走路都变得尤为煎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南线的阿不里克木一直食素,随着训练量加大,营养逐渐跟不上,久而久之,他的膝盖便出了问题。

医生让他卧床休息调养,但他害怕一旦休息就会跟不上训练进度,“我就想着打仗哪有不受苦的,多流汗,少流血,为了能打胜仗,也就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自我高要求的驱使下,阿不里克木凭借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出色的身体素质,迅速从新兵中脱颖而出,被选拔为一炮手。

在南线作战时,阿不里克木前后共参加了8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击退敌人5次进攻。

其中最艰险的便是第一次参战撤回的时候。

阿不里克木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是出境作战。

战斗号角吹响后,两名一炮手都首发命中各自的目标,完成了任务。

在快撤出越南境内时接到上级通知:由于越军机枪封锁山口道路使我方侦察兵无法及时撤离,命令他们再次返回阵地消灭越军机枪手。

阿不里克木的班长王建文决定六人分为两组,一组由副班长带领,带着他们的随身物品返回祖国;另一组由班长带领去完成任务。

于是班长王建文、战友张新和阿不里克木再次返回到了越南境内。

作战时,炮兵在阵地上需要按照作战方案摆放炮位,每个炮位的距离大概在10~20多米不等。

在完成任务、听到撤退的命令时,阿不里克木和战友张新相距十多米,他们便走在一起,准备共同撤退。

但当阿不里克木和战友撤到雨林时,他们发现自己跟部队的撤退路线走反了。

古木参天、根深叶茂的雨林无边无际,难以找寻出路,他们只能手持砍刀边走边开路。

有的路段,是高矮不一的山坡,这些山坡表面还全都是由鸡蛋大小的石头堆成的,松动不平稳,阿不里克木必须顺着山坡,和战友互相搀扶着,坐着慢慢往下滑,才能确保自己不受伤。

对于不熟悉雨林的两人,找到撤退路线十分困难。

他们硬着头皮走着,结果不小心走到了敌人的炮火前。

“我们发现,我们走到敌人炮火前面了,当时就想着回不来了。”

敌军的炮火线近在咫尺,六七门重型炮正对着他们的方向排列准备着,两人只要有一点声响,让敌军发现他们的存在,炮弹就会砸向自己。

他们只能选择尽力压低自己的声音,像是雨林中的野猫一般,悄无声息地向前行进。

阿不里克木和战友身上穿着80年代部队穿的绒衣绒裤,背着30多公斤的武器和其他物品,即使是寒冬腊月,他们身上的衣服也很快被汗水浸透。

一天之内执行了两次高难度的任务,且怎么也找不到回国的路线,极度的劳累和紧张下,他们又累又渴又饿。

察觉到不能再这么下去的两人选择稍事休息,调整状态。

他们不想被因汗水浸透而变得厚重的绒衣影响行动,于是脱下了绒衣绒裤,合力拧干后搭在了身旁,让衣服稍微沥沥水再穿。

脱下的绒衣,一拧一把水。

阿不里克木和战友一边休息一边商量接下来的行动。

两人决定:如果最终找不到回国的路,他们也决不能被敌人发现做俘虏。

如若真的走到无路可退的那一步,两人就用身上佩戴的最后两颗光荣弹,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此之前,他们需要先把武器损坏,“我们要把几颗手榴弹绑在一起,先把炮身炸毁,再把瞄准镜砸坏,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最后两个人再互拉背在子弹带里的手雷结束生命。”

但这只是下下策,他们不愿就这样轻易服输,想再坚持一下,一定要带着武器回到祖国。

两人在雨林里小心翼翼,在敌人的炮火声中摸索前进。

前面是敌人的炮火线,身后是他们刚经历的战场,进退两难。

阿不里克木和战友张新决定从侧面砍出一条道路,两人摸索着摸索着,终于发现已经接近了国境线。

在国境线附近焦急等待的连队战友们,看到阿不里克木两人平安回归后,悬着的心也终于得到一丝宽慰。

“当看到国境线的时候,我们心里那种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一起参战的战友依然像亲兄弟般相处着。我和张新也更加亲密,特别珍惜彼此之间的战友情,因为我们是在生命最绝望时,一起经历过生死的好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9月,阿不里克木因为自身的突出表现,在前线火线入党,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

1985年11月随部队回来后,阿不里克木受到了新疆军区领导的亲切接见,并被兰州军区授予了“天山雄鹰”的光荣称号,同年12月被部队保送到陆军学院深造。

以身作则当先锋,终生学习求进步

1988年7月,阿不里克木从陆军学院毕业后,被分到步兵某部炮连担任一排长。

在军校学习到的知识使得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终身学习,要求进步”逐渐从目标变成习惯。

阿不里克木自觉向专业精深的同志学习专业技能,不但缩短了他与其他战士之间的距离,还提高了自己的军事技能。

在专业上,阿不里克木很快从一个门外汉蜕变成了行家里手。

1994年8月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阿不里克木所在连队奉命参加亚欧光缆施工,他们负责的分工地段土质坚硬、地势险,施工难度极大。

没有丝毫犹豫,阿不里克木和战友们一接到命令迅速行动。

在施工中,他除了自己带头,以身作则外,也积极听取战士们对施工的建议,妥善解决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施工过程中,阿不里克木和战友们不断总结经验,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他所带的排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而且还主动帮兄弟班排抢进度,打破全师完成任务量最高记录,最终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

1995年,阿不里克木接到了要赴师参加军事比武的通知,他及时召集骨干和连队干部研究训练方法。

白天在训练场上,他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共同训练;晚上,认真反思并总结白天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弱项和再需加强的部分,制定出次日的训练计划。

阿布里克木同战友们稳扎稳打,大家士气高涨,训练热情与日俱增,训练成效不断提高。

最终,他们在军事比武中一举摘得全师第一的好成绩,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无论是克拉玛依至塔城的克塔光缆施工,还是赴南疆驻训,或是参加军事比武,阿不里克木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干部,是一名党员。

经历过战场生死洗礼的军人眼中总有一份别样的深沉。

当他从战火硝烟的战场上归来,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显得格外珍贵,每当国歌响起,他总是心潮澎湃。

他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这份爱既包含了对于家乡山水的眷恋,也包含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更包含了对于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几代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这四十年,祖国虽然走得艰难,但每一步都踏实。

未来,我们会同祖国一起,奋勇向前,迎来属于中国人的春华秋实、繁花似锦。

后记

时间回到2024年,已经过去了四十年,但阿不里克木仍然时常想起中越自卫还击战。

“那些战友牺牲了,埋在地下了,永远也回不来了。”

在南线的13个月,阿不里克木亲眼目睹了太多的苦难,昨天还有说有笑的战友倒在了战场上,牺牲在离家数千公里的土地上;心怀壮志的青年军人身负重伤,抱憾告别战友……

他们并不是生来的英雄,赴汤蹈火,只为守护万里山河。

每每思及此处,阿不里克木都不免伤感。

要是那些战友还在,看着国家逐步富强、和谐、美好,那该会有多高兴。

阿不里克木希望青年们记住,无论未来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要始终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因为,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