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员工无法获得印度签证

在中国内地节后忙于复工之际,由于受制印度签证发放,需要前往印度复工的中资企业员工却难于成行。据了解,除了印度收紧对中资员工的入境申请外,多数在印度的中资手机供应链企业,均推后了印度工厂订单排期,甚至把所有的订单全部撤回了内地的工厂进行安排生产交付,终止了印度的制造业务,尤以一些国内A股上市企业更为引人注目,据了解主要是承接中国内地手机品牌在印度本土进行供应链配套的显示模组企业。

针对这种现象,手机产业界宣称前十年中国手机供应链企业轰轰烈烈的投资印度之举,将在新年划上注号,相关企业前期的投资也几乎全军覆灭。

印度追缴中资模组企业税款

据了解,由于印度政府持续对一些中资企业进行税务追溯补缴,相关金额达到了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总金额的十倍左右,这些企业已经决定结束印度的业务。

特别是一些从事手机显示模组组装加工的企业,由于前期主要是把人力用工集中的偏贴检查部分产能转移到了印度本土生产,相关的设备投资主要是贴片机部分,投入成本不高。但印度政府以显示模组的产能产值来重新定税,导致这部分产能将陷入巨额亏损运营,因此大家都主动关闭了当地的产能,全部撤回国内生产交付。

而且有些手机供应链企业早在2

022

年底就已经在深圳与惠州等地重新投建新的生产基地,把原本规划在印度的产能重新规划在深圳和惠州生产,再出口到印度、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这也是2

023年深圳地区工业快速复苏的原因之一。

中资手机品牌印度市场份额持续减少

再加上中国国产品牌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近几年也受到持续的打压,其中税务追缴也是其中重点,让前期印度市场上经营时间越长的手机品牌厂商,财务压力越大。

这些品牌为了继续获得印度市场份额,不得不收缩自身在印度工厂的产能规模,把部分生产组装转单给印度本土厂商生产以避免重复征税,从而大幅度缩减了为这些品牌在印度工厂配套的上游零部件订单,这也导致了还留在印度一些中资企业订单不足,节后延迟开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体上来看,除了部分跟三星手机合作较久的供应链企业,受印度三星供应链安全保护受损较小,前期投资供应链配套较全,投资金额与征税金额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并且都是低端产品,本身的供应链也较短之外,为了配合中国国产品牌和海外智能手机品牌的中资手机供应链配套企业,绝大多数都难逃类似没有赚到钱,还可以要按产值追缴巨额投资税款的局面,所以才有了前面的意味着前十年中资手机供应链企业轰轰烈烈的投资印度,几乎全军覆灭。

事实上年前小米公司在一封落款日期为

2月6日的信函中表示,希望印度政府考虑出台制造业激励措施,并降低某些智能手机零部件的进口关税。报道称,这封信函是小米对于印度信息技术部询问如何进一步发展该国零部件制造业的回复。

这也说明这种状况在去年就已经变得十分明显,在越来越多的手机上游零部件生产撤回中国内地生产交付之际,在印度本土生产手机,印度的手机工厂就只能从中国内地进口这部分零部件,如果印度不降低这部分关税,那么由于上游的材料与模组无法从中国内地进入到印度市场,不但印度本土的零部件制造业会继续萎缩,而且最终印度的手机制造业也会因为上游零部件供应链进口通道不顺畅,造成制造成本上升和整体规模的下降。

要么回撤,要么和印度企业合作,中资供应链两难选择

事实上印度也发现了类似问题,作为振兴印度制造的重要部分,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制造业是印度想复制中国内地工业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如果这个领域的制造业受损,将会对印度工业化进展产生较大的影响,除了规模受损外,工业振兴的时间也会继续往后推延,显然不符合印度自身的发展需要,所以才有了印度信息技术部向各大手机品牌厂商询问如何进一步发展该国零部件制造业的举措。

中资企业投资印度手机产业链主要起于上一阶段中印蜜月期,当时中国内地在“缺芯少屏”的情况下对智能手机供应链进行了疯狂的扩产,在资本的挤出效应下,功能手机制造产能急需找到更低制造成本要素的地方进行转移。

当时印度政府也正在寻求工业化升级,提出了印度制造的理念,对于承接中国内地市场的外溢产能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在手机制造领域,从2016年开始,印度政府推出了“分阶段制造计划”,希望利用印度巨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推动本土生产,以提高关税的方式,对手机整机和包括手机充电器、电池、耳机和已经预装印刷电路板的零部件征收更高关税,促进供应链企业到印度本土投资生产,把产能转移到印度本土。

然而发展到今天,印度制造业主力还是在散件组装,印度本土的元器件、模具等生产配套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各种神操作,

印度本土的投资环境急转直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印度本土的投资环境急转直下,各种投资纠纷、不稳定的投资政策、随意变化的税务法律,造成部分中资企业在印度投资根本无法盈利,有些甚至血本无归,造成很多供应链企业仅仅投资到了模组组装部份,就不敢继续再往里面投入。

不过近十年的中资企业印度本土制造,也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模组制造熟练员工,这部分员工红利,成为印度本土企业进入到手机上游模组组装制造提供了机会,从而也让中资企业在当地的竞争优势慢慢丧失,进一步打击了中资企业在印度本土扩大经营的信心。

而且印度有着成熟基础配套设备的工业园区,目前不管是土地租金还是水、电、通讯与物流成本,都已经与中国发达地区深圳差不多了,再加上高昂的通关成本、营商环境成本,在印度继续投资手机供应链配套产能,仅从成本上考量的话,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优势。

印度市场如同鸡肋,难舍难分

虽然从眼下的状况来看,中资企业投资印度市场已经可以算不太成功告一段落收场,但印度作为一个有着人口红利的庞大市场,说不吸引资本的关注那里不可能,如何在这个市场上获得利益,确实成为了众多中资企业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这也不得不提醒那些仍然希望从印度市场获利的中资企业,一定要梳理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环节,把自己的技术与产能作为真正的经营利润往印度市场输出,而不是仅仅因为印度市场看似虚幻的市场规模、会比中国内地成熟市场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制造成本、商业成本吸引,就一头再栽进去,成为投资印度被收割的新一茬韭菜。

如果一个市场需求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只要你自己手里掌握的竞争优势也是真实的,你在中国内地生产,还是在印度本土生产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加再多的关税也是需求方买单,那么还怕赚不到钱吗?